153.算計

字數:5687   加入書籤

A+A-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 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 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1]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3]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 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 大力發展生產, 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創醫學等。[3-4]

    中文名軒轅黃帝 外文名 Huangdi;Yellow Emperor 別  名軒轅氏國  籍中華民  族華夏族出生日期三月初三逝世日期約前2599年職  業華夏部落首領主要成就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主要成就統一華夏部落

    發明創造:房屋, 衣裳, 車船

    陣法, 音樂,器具, 井田等代表作品 《黃帝內經》(約戰國時期成書)部落標記龍圖騰配  偶嫘祖祭  祀黃帝故裏拜祖大典葬  地橋山, 陽山, 荊山, 涿鹿臣  屬倉頡、大鴻、風後、力牧、常先等

    目錄

    1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統一華夏

    治國有方

    乘龍升天

    2 為政舉措

    文化

    物質

    3 軼事典故

    戰神傳說

    仙人授道

    發明製鼓

    宗教之神

    道教黃帝

    魑魅魍魎

    取名軒轅

    4 著名戰役

    阪泉之戰

    冀州之戰

    涿鹿之戰

    5 人物評價

    6 史籍記載

    7 家族成員

    8 陵寢墓地

    9 後世紀念

    祭祀

    景點

    10 爭議

    生地爭議

    戰爭爭議

    11 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黃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 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二月二, 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為中華民族始祖, 人文初祖, 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初期形式地圖

    黃帝初期形式地圖

    。少典與附寶之子, 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

    據大量的曆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裏祠。

    黃帝誕辰相傳是農曆三月初三,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統一華夏

    黃帝

    黃帝(5張)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麵。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遊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4-5]  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6]  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7-8]

    治國有方

    黃帝時期全盛圖

    黃帝時期全盛圖

    黃帝奠定天下後,製定國家的職官製度,如以雲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後、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製定了曆法。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0-12]  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裏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麵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後稷。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13-14]  [15]

    中國史前農耕聚落分布呈現出沿小河而居的特點。它反映出早期農業在水的利用方麵對於河流的依賴,依據考古發現,水井最初出現在河姆渡遺址第1—2層相當於鬆澤文化下層的時期,其14C測定的年代距今約5700年。這裏是長江三角洲水位較高的沼澤地帶,無需深挖即容易見水,這裏首先發明井不足為奇。而水位較低的黃河流域,開鑿水井難度較大,而水井對於農業的意義遠非長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擬。但大約到距今5000—4000年的時候,黃河流域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普遍發現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黃河流域的經濟生活中已發生了顯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陽矬李遺址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發現的古井,距今約四千多年,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規定了中國文化後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16]

    乘龍升天

    黃帝乘龍升天圖

    黃帝乘龍升天圖

    黃帝的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須,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湧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隻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

    金龍帶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群臣沒有辦法,隻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並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隻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後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龍去鼎湖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17]

    為政舉措

    文化

    黃帝畫像

    黃帝畫像(19張)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曆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幹支,製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幹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甲子、乙醜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建立古國體製: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裏,五裏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