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瑣事

字數:6601   加入書籤

A+A-




    隋朝 編輯

    隋朝(581年-618年, 一說619年或630年)是中國曆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因唐朝與隋朝的文化、製度、社會特點一脈相承,故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為隋唐。[1-2]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隨後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 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麵。大業元年605年, 隋煬帝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並於次年(606年)遷都洛陽。隋文帝在位年間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 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繁榮局麵。隋煬帝過度消耗國力,最後引發了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大業十四年(618年)隋朝滅亡, 享國38年。[3-4]

    為了鞏固統治, 隋廷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上確立了三省六部製,鞏固中央集權;並正式推行科舉製, 選拔優秀人才, 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議事製、監察製、考績製,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製, 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治,興建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5-6]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完善府兵製度,經濟上一方麵實行均田製並改定賦役, 減輕農民生產壓力, 另一方麵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 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5]

    外交方麵, 隋朝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臣服的□□厥 [7]  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製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5-6]

    中文名稱隋朝 英文名稱 Sui Dynasty 簡  稱隋 所屬洲亞洲首  都大興城、洛陽[3]  主要城市太原、成都、江都、福州、餘杭等官方語言切韻[8]  貨  幣 圓孔錢政治體製君主□□政體國家領袖楊堅,楊廣,楊侑等人口數量約5032萬(公元609年)[9]  主要民族漢族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國土麵積 467萬平方公裏(公元612年)[10]  政治製度三省六部製選官製度科舉製軍事製度府兵製主要貢獻統一中國、分裂突厥、開科取士等

    目錄

    1 國號

    2 曆史

    大隋開國

    南下滅陳

    開皇之治

    皇位交替

    步入盛世

    群雄並起

    走向覆亡

    3 疆域

    國土範圍

    行政區劃

    4 政治

    中央製度

    科舉製度

    法律製度

    5 軍事

    部隊建製

    軍事區域

    6 經濟

    農業

    手工業

    商貿

    人口

    7 建設

    開建運河

    大興城

    遷都洛陽

    8 文化

    學術思想

    文學

    史學

    音韻和目錄

    宗教

    9 藝術

    繪畫

    書法

    音樂

    10 科技

    11 民族

    降服突厥

    征服林邑

    馴服契丹

    收複琉球

    震服伊吾

    攻吐穀渾

    12 外交

    萬邦來朝

    高句麗

    朝鮮日本

    西域各國

    13 帝王世係

    國號編輯

    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5]

    曆史編輯

    大隋開國

    北周雖然滅北齊後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12]  ,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後[13]  。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大象二年(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與益州總管王謙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聯合叛變反抗楊堅。但被楊堅所派的韋孝寬、王誼與高熲等人平定。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定都大興城(今西安),北周覆亡。[14-15]

    南下滅陳

    參見;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形勢圖

    隋滅陳之戰形勢圖

    隋文帝意圖南滅南朝陳,采納高熲的策略:幹擾南朝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隋文帝於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後,開皇七年十月廢除西梁國。隔年發動滅陳之戰,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秦王楊俊、河清公楊素為副帥、高熲為參謀、王韶為司馬,兵分八路攻陳。[17]

    楊素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合占領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遊陳軍防禦。由公安東援建康之中遊陳軍也被楊俊軍阻於漢口一帶,為下遊隋軍創造有利條件。下遊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開皇九年(589年)二月,隋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後主,陳亡。開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統一天下。[15]  [17]  [18-19]

    開皇之治

    參見:開皇之治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置穀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曆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部隊建製

    軍事製度方麵,隋朝分置諸衛,統率軍府宿衛的製度源自西魏北周時的十二大將軍製,設置司衛、司武官,統率府兵宿衛宮禁;又有武侯府統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製,隋文帝設置中央管理機關為十二衛,此即十六衛的前身。十二衛分為左右翊衛、左右驍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和左右禦衛。十二衛負責戍衛與征戰,戍衛分為內衛與外衛。有戰事時,皇帝詔命行軍元帥或行軍總管為戰時指揮官,組成作戰組織。例如隋滅陳之戰因為戰區較大,行軍元帥有楊廣、楊俊及楊素,由楊廣統一調度。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將十二衛擴充成衛統府的製度,這是為了

    隋朝軍服複原圖

    隋朝軍服複原圖

    擴張軍事力量、加強中央侍衛力量以及分散諸將權力[81]  。衛統府有十二衛四府,合稱十六衛或十六府。新成立的四府為:左右備身府和左右監門府。十二衛負責統領府兵與宿衛京城;四府不統府兵,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監門府分掌宮殿門禁。十二衛率領外軍,屬於左右翊衛的驍騎衛軍、左右驍衛的豹騎軍、左右武衛的熊渠軍、左右屯衛的羽林軍、左右禦衛的射聲軍和屬左右候衛的佽飛軍。左右翊衛兼領內軍。內軍指左右翊衛的親、勳、翊三衛統轄的五軍府和另屬東宮的三衛三府之兵,均由達官子弟擔任[82]  。

    隋文帝對府兵製也有所改革。將北周官職品級製度和文臣武將都納入同一個等級係統內。590年頒布關於將軍戶編入民戶的命令,軍人除了自己本身軍籍,還可以同家屬列入當地戶籍,按均田製授田,免除租庸調,並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這個命令減輕中央朝廷經濟負擔,並且使軍人能夠和家屬同住,也擴大朝廷兵源,堪稱兵農合一。[83]

    軍事區域

    隋文帝又將全國各地劃分為若幹軍事區域,設總管負責該地區軍事,平時備邊防患,戰時奉命出征。總管設有總管府,分上中下三等。另外尚有四大總管:晉王楊廣鎮並州、秦王楊俊鎮揚州、蜀王楊秀鎮益州、韋世康鎮荊州。隋朝共設有三十至五十多個總管,以長安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大軍區,駐守天下諸州以抵禦外患。並且以北部邊疆地區為重點,鎮守要害。軍區共有:北及西北八府,主要防禦突厥汗國;東北七府,防禦突厥汗國和契丹;中西部八府,拱衛畿輔,扼守江源;東南九府,守南方形勝險固之地;另有防禦吐穀渾的疊州,鎮爨族之南寧;之後又增加遂、瀘二府以防備當時的西南各部落。後來唐朝也繼承這種作法,並且發展成“道”的軍區或監察[83]  。

    經濟編輯

    農業

    參見:租庸調製、均田製

    領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製,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製“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改革貨幣

    隋朝統一幣製,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

    隋代獸紋鑄字銅鏡

    隋代獸紋鑄字銅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