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3章教子

字數:5470   加入書籤

A+A-




    神武三十五年,秋。

    皇帝以五子就國,喀喇汗國舊地一分為三。

    以抽簽為序。

    以皇二十子、成王,李複漠,都疏勒,民眾三萬餘戶。

    皇二十三子、代王,李複汜,都碎葉城(舊名八喇沙袞),有戶四萬。

    皇二十四、遼王,李複潯,都弓月城(乙寄烏骨),戶兩萬。

    以北自南排列,就是遼、代、成。

    其中,伊犁河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皆是遼國所在。

    伊犁河與納倫河,以及獨占伊塞克湖的,就是代國所在。

    而以納倫湖以南,與於闐、中山國接壤的,就是成國。

    除此之外,中山國一把西進,占據了薩末建,也就是後世鼎鼎大名的撒馬爾罕。

    擴充了十幾個州縣,上萬戶牧民。

    而在西域,曾經偌大的安西都護府,因為分封的緣故,不得已縮水。

    其中,皇十子,李複洨,建立曹國,都伊州,囊括附近的十幾個縣,民眾十萬。

    而,都北庭的,為皇十五子,李複澗的申國,由於準格爾盆地的緣故,人口多了許多,接近二十萬人。

    所以,安西都護府,隻能蜷縮在龜茲,焉耆,高昌等地,軍隊也就地軍屯,兵馬隻有兩萬餘人。

    當然,也有許多的官吏要求,將安西都護府拆了,反正其隔洛陽數千裏,鞭長莫及,反而憑空多出幾個藩國來。

    皇帝也思量來三,最後還是覺得應該保留。

    首先,龜茲,高昌等地,即使是在西域,也是有名的肥沃之地,不至於得不償失。

    其次,源源不斷財富的絲綢之路,必須要有中央掌控,藩國不宜。

    再者說,保留安西都護府,可以有效的勾連成、代、遼,以及西域的曹、申二國。

    此五國,一旦發生什麽,安西都護府不僅能夠幫忙平叛,更是可以鎮壓不服,維持藩國體係。

    說白了,安西都護府,就是個中心點,去哪裏都方便,不可能輕易地舍棄。

    喀喇汗國,一下就去了成王、遼王、代王。

    至於,大琉球島,按照皇帝的規劃,則是一分為二,各自占據島的南北。

    畢竟,琉球島是中國第一大島,人口上,十幾年來的努力,已經超過了兩萬戶。

    其中,在島北平原,建成台北城,南邊為台南城,各自萬餘戶百姓。

    皇二十一子,呂王,李複湆,都台北城。

    皇二十二子,共王李複潥,複台南城。

    由此,五個藩王,已經開始了就藩準備。

    朝廷要求,在劃分藩國半年內,藩王必須離京就藩。

    當然,雖然說藩國有些寒酸,但對比被封在小琉球群島的安國來說,已經算是極大了。

    戶口上,安國剛就藩時,隻有兩千餘戶,十幾年來的招募,水手,港口的建設,加上自帶的幾百戶人,才堪堪突破五千。

    剛開始,甚至因為帶過去的單身漢太多,還得去倭國去騙婚。

    群島的發展,到底是前途太窄,不如陸地上來的快。

    所以,李嘉決定,剩餘的兒子們,盡量的分在中南半島,光是一個真臘,就能分好幾個呢。

    不過,趁著這個機會,李嘉也再次進行封王,也就是第六批分王。

    如今,皇帝的子嗣,也就是皇子的數量,突破了四十,達到了四十二人。

    前麵的五次,共封二十九位親王,基本上屬於神武十年後出生的。

    而這一次,則分封神武二十年後出身的諸王,規模較小,隻有五人。

    分別是徽王、贛王、肅王、湘王、冀王,序列排到了三十四。

    由於兒子太多了,王號也多,長此以往,地名都不一定夠,怕是得用吉祥的漢字來代替了,如福王,瑞王等等。

    不過,他這一代,卻是不用擔心了。

    封王典禮結束後,李複沐揉了揉僵硬的臉,典禮這東西,最是折磨人。

    疲憊地坐上馬車,這時,他突然發覺,兒子怎麽不見了:

    “薛王呢?”

    “聽宮裏傳話,說是陛下特地留下,留宿在宮中。”

    “這怎麽行!”李複沐皺眉道:“茗哥兒到底是十五了,怎能輕易地留宿宮中引人閑話。”

    自幼就受儒家教誨,規矩已經立在心間,況且,太子本就是眾矢之的,其子也是靶子啊!

    小心再小心,也不為過。

    “停車!”李複沐調轉馬車,複返宮中。

    一路上行禮的人不斷,李複沐不做多回複,快步而行。

    稟告後,就被領著來到了殿中。

    就見,祖孫二人,正津津有味地下著象棋,對於他的到來,不管不顧。

    太子也不驚擾,就立在一旁等候著,直到一刻鍾過去,這盤棋才算是散了。

    “你怎麽回來了?”李嘉奇道。

    “孩兒是送茗兒回府的。”

    李複沐笑道。

    “回什麽,他又不像你住在東宮,回一趟薛王府麻煩的很,今日就留在宮裏吧!”

    李嘉不喜道。

    瞧著皇帝有些氣了,太子這才折中,不由道:“路途遠了些,今夜就住在東宮吧,反正也不遠,您覺得如何?”

    “阿爺,孫兒宮中也住不慣,您還是讓我去看看母妃吧!”薛王也不由得發聲道。

    “行!”李嘉點點頭,他也回過神來,知曉了太子的深意。

    薛王以母子之情勸說,也是不錯。

    李複沐這才帶著薛王笑著離去。

    “你阿爺,脾氣越來越倔了,沒你我還勸不動。”

    李複沐摸了摸兒子的頭,不由得感慨道。

    薛王笑笑,不說話。

    隨即,到了東宮,見到母妃自是一番高興。

    但,太子卻與薛王,在書房中聊了起來。

    “你弟弟,邦芝,準備過繼給梁王為嗣子,繼承其藩國,年底成婚,明年就去了,你這些時日,得去幫襯一些。”

    李複沐沉聲道:“我督辦工部,最近治河較忙,難免有所疏漏。”

    “諾!”薛王李邦茗不由得認真應下。

    督辦工部,是太子第一次掌控實權,朝野上下,以及皇帝都在看著,自然得小心認真,不得有半點馬虎。

    作為兒子,李複茗倒是清楚的很。

    看著自己英俊挺拔的兒子,以及他臉上的成熟,李複沐滿意地點點頭。

    雖然皇帝有些慣著,但到底是培養了不錯,皇孫中,已經算是出類拔萃了。

    但,一味的養在宮中,伴隨皇帝膝下,怎麽能成長呢?

    而,作為父親的自己,調教兒子方麵,竟然極少,這豈能繼續下去?

    “另外一件事,就是與你有關。”

    李複沐坐下,飲了口茶,不由道:“我在你這個年歲的時候,被你皇爺爺,派往地方州縣巡察民情,然後又去督促民夫運送,風吹日曬,不得有半刻休息。”

    “猶記得,是神武十八年,朝廷出兵遼東,數十萬兵馬北上,海上的糧船鋪滿了海麵,一眼望不到邊。”

    “官道上的民夫,三四十萬之多,日夜奔走,轉運輜重……”

    “兒臣聽聞過,父親當年可謂是極為辛苦。”

    薛王立馬打斷了父親的長篇大論,沒有意義的話語,還是趁早結束。

    “嗯!”李複沐有些意猶未盡,他點頭道:“你如今,久養與宮中,也該出去看看,體察民情了。”

    “巡查遊玩嗎?”薛王想著去年父親的行徑,不由得興奮道。

    待在洛陽多年,他也膩歪了。

    “不,我要你隱瞞身份,去當個地方官!”

    太子沉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