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 開門紅

字數:4653   加入書籤

A+A-




    

    

    曾國藩進文華殿大學士,瑞常進文淵閣大學士,李鴻章進體仁閣大學士,文祥進協辦大學士,一日之內,五道上諭次第明發.

    曾、瑞、李、文四人,一人一道上諭,第五道上諭則總其事。不過,這最後一道上諭的重點,並不在曾、瑞、李、文四人,而是在那個“掛”起來了的協辦大學士,強調的是“留待勳臣”。

    冥冥之中,響應如斯,第二天,“勳臣”那邊兒就有動靜了。

    是日“叫起”之後,幾位大軍機跪了安,退出養心殿。

    剛剛走出內右門,便看到軍機處的門口,外奏事處的兩個奏事官,一人手裏捧著一個匣子,向這邊兒探頭探腦。

    一看見幾個大軍機,兩個奏事官趕忙緊走幾步,迎了上來。他們手中捧著奏折匣子,不能打千兒,哈了哈腰,其中一個年紀大的,滿臉堆笑地說道:“王爺,蘭州那邊兒來信兒了,電報局剛剛送過來的。”

    聽到“蘭州”二字,幾個大軍機的目光,一起落到了他們手中的兩個匣子上一個黃的,一個白的。

    關卓凡心裏“哼”了一聲:這兒是戶外,是語涉軍國大事的地方嗎?你們兩個,巴結的太過分了。

    開口說話,卻是和顏悅色:“老顧、老董,辛苦你們兩位了,不過,以後,咱們進了屋子再說話。”

    “是,是,謹遵王爺訓諭。”

    “白匣子替我拿進屋子去,黃匣子趕緊送內奏事處吧。”

    “是,是。”

    這就是所謂的“黃白折”製度了。

    所有奏折,一律一式兩份,一用黃折送母後皇太後禦覽;一用白折,送軒親王閱看。如果軒親王下了直,白的那份,不經外奏事處,直接送朝內北小街;如果軒親王在直。就像今天這樣,則送外奏事處,再由外奏事處分送軍機處和內奏事處其中的黃折子,由內奏事處送達禦前。

    結果自然就造成了這樣的局麵:不論軒親王在不在直,白折子都會比黃折子先抵達目的地。

    就是說,不論什麽奏折,軒親王的“閱看”,都比母後皇太後的“禦覽”。要早一步。

    這個局麵,不是沒有人心裏暗自嘀咕的,但是母後皇太後本人卻毫不介意,因為就算黃折子先到,也多半是看不懂的,也不曉得該怎麽批複,也得等“他”把白折子“閱看”過了,拿了主意,自己的黃折子,才有“禦覽”的意義。

    不過。像今天顧、董兩個奏事官的舉動,還是有點兒過了:黃折子應該第一時間遞進內奏事處,不應該和白折子一塊兒在軍機處候著軒親王。

    進了軍機處,打開白匣子,取出電報,尚未拆開,單看封口的標題,關卓凡便眼睛一亮:“烏魯木齊克複了!”

    之前聽到“蘭州”二字,便曉得必是新疆的軍報,但沒想到入疆第一功成就如此之迅速。文祥以下,幾個大軍機都是又驚又喜:“這麽快?”

    關卓凡拆開電報,略略掃了幾眼,說道:“嗯。剛剛好是十天前的事兒。”

    “電報果然是軍國利器!”文祥的聲音,略有一點激動,“若放在以前,咱們大約還要再過……就算不要十天,也得七天、八天的,才能夠收到這個好消息呢!”

    “中堂說的是。”許庚身笑道,“現在,這電報線路,隻不過架設到了蘭州如果一路西向,一直架到了烏魯木齊,十天前,烏垣克複之日,硝煙未散,咱們就曉得這個好消息了!”

    “烏垣”是烏魯木齊的別稱。

    曹毓瑛卻是微微皺眉:“快馬加鞭,烏魯木齊到蘭州,隻花了八、九天的時間,在新疆、甘肅那種地方,是能夠跑死馬的不容易!”

    郭嵩燾說道:“所以要花大氣力架設電報線路!等到電報線路架設到了烏魯木齊,甚至架設到了伊犁、喀什噶爾,則西倕永定!”

    “還有鐵路!”

    ……

    幾個大軍機熱烈討論的當兒,關卓凡已經將奏折看了一遍。

    “星叔方才‘硝煙未散’一說”,他微微笑道,“和實際情形,略有出入烏魯木齊竟是不戰而下,一槍未放!仗打得狠的,是在之前的古牧地。叛匪在古牧地被砸得粉碎,誌氣盡消,之後,我軍稍稍推上一把,烏魯木齊的叛匪,便聞風喪膽,棄城而逃了諸公請傳看吧。”

    幾個大軍機,一一看過了。

    “左季高綢繆全局,展克庵大將之才!”文祥說道,“不過,除此之外,依我之見,我軍能夠如此之快的取得這個‘開門紅’,還有兩點,也是極關鍵的。”

    “博川,”關卓凡說道,“請說。”

    “第一,軍糧轉運,萬裏不匱。我遍讀史書,曆朝曆代,用兵西域,軍糧供給,無一時絕,無一日乏,如是次進軍新疆者,前所未見!

    “嗯。”

    “第二,阿古柏、白彥虎雖然囂張,但新疆至少北疆的民眾,其實多不肯附逆,這,對我軍的勝利,也大有助益。”

    頓了一頓,轉向關卓凡,說道:“王爺,你力排眾議,改‘纏回’為‘維吾爾’,果然是高瞻遠矚!”

    *

    新疆的土回,和陝甘的土回,其實並不是一個種族,前者出於突厥一係,後者出於阿拉伯一係。不過,中原的人們,分不大清楚這個,以其信奉****,亦稱其為“回人”。為區隔於陝回、甘回,乃稱新疆的****為“纏回”。這是因為,彼時的新疆回人,男性多戴以白布纏繞的帽子“色蘭”。

    這是一個明顯帶有歧視性甚至侮辱性的稱呼,深為新疆回人所厭惡,他們曾多次向朝廷表示異議,但始終不得要領。

    新疆的回人,自稱“uigur”,漢語的音譯,有“畏兀兒”、“畏兀”、“畏吾”、“輝和兒”,等等,其中,疆回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叫做“威武爾”。

    去“纏回”之名,關卓凡早就有這個打算了,也跟兩宮皇太後都說過了,用一個“厭惡性”的名字,壓製一個族群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在這種事情上泥古不化,白拉仇恨,實在不是生意經。

    當然,也不能讓你們叫“威武爾”。

    於是,就有了以下這樣一道上諭:

    “諭內閣:纏族自漢、唐以來,散處天山南北者,派別頗多,名稱亦極為複雜。至本朝中葉改建行省,始統稱之為纏族。”

    “該族士紳,頗有以‘纏族’之名,未足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乃上書朝廷,請易之以‘威武爾’。我皇上、皇太後如天之仁,拊循萬姓,俯洽下情,惟遍稽史乘及省誌諸書,錄該族事跡者,僅見‘畏兀兒’,並無‘威武爾’,當係音近誤譯輾轉之訛。”

    “又查,‘畏兀兒’係該族中之一部落爾,以之名其全族亦欠妥葉,且更名‘畏兀兒’,徒泥於古而無深意,亦不足垂久遠而示將來。”

    “為合聖人‘名正、言順、事成’之意,慎重斟酌,擬改為‘維吾爾’三字。所謂‘維吾爾’者,以狹義言之,維持吾族之意也;以廣義言之,並含維持吾國之義。以此定為該族名稱,非但毫無抵牾,且得顧名思義。亦可使該族一般民眾起合群、愛國之心,較之他名,殊覺妥善。”

    “自此以往,該族即稱為‘維吾爾族’,簡稱為‘維族’。其前訛為‘威武爾’者一律更正,以免貽誤。欽此!”

    這道上諭,在許多方麵,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維吾爾族”正式得名,並且是一個“嘉名”,較之“纏回”,天壤之別,對收攏人心,瓦解叛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第一次在政府文告中引入了“族”的概念,這個“族”,非常接近現代的“民族”的概念了。

    還有,政府的正式文告中,第一次出現了“愛國”這個字眼。

    *(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訪問http://m.piaotia.net(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