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零章 基地昌隆,虎躍龍騰

字數:4756   加入書籤

A+A-




    

    

    台灣,基隆。

    不過一年半之前,這個地方還不叫“基隆”,而叫“雞籠”,此地何以自冠如此俚俗的一個名字,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本地土著“凱達格蘭族”之“凱達格蘭”,閩南語之音譯為“雞籠”,“雞籠”之名,由此而來;有人說,不關這個事兒,純粹因為本地有山形似雞籠,才得了這麽一個俚俗的名字。

    不過,想一想台灣南邊兒還有一個叫“打狗”的地方,則“雞籠”的名字也不算多麽俚俗啦。

    無論如何,既設立了基隆廳,“雞籠”的名字便自此作古,而新地名“基隆”大有來曆倒不是說“基地昌隆”的寓意有多好,而是“基隆”二字,乃輔政軒親王手擬,於是,小小一個基隆廳,身價立即就不同了。

    基隆廳的通判叫做梁小山,“小山”若做字號,則“拙而雅”,可惜隻是大號,不是字號,則此人的出身,大致可以想見不錯,梁小山確實行伍出身,不過,可不是一般的行伍,而是軒軍“退役有功人員”,循“小吏部”顧委委員會調置司的路子,一出軍營,便直奔台灣,接掌基隆廳第一任通判的大印,真真正正“老虎班”,厲害不過。

    想那正經進士出身、“榜下即用”的“老虎班”,亦不過一個正七品的知縣,而通判,可是正六品的喲。

    不過,對於梁小山的通判,沒什麽人有脾氣,倒不是說他的軒軍出身有多硬,而是基隆這種“邊陲莽荒之地”的官兒,基本上沒有什麽“正途出身”的人願意做的,雖然,《天津條約》規定,辟距基隆不遠的淡水為商港,基隆作為“淡水附港”,一並開埠,可是,在大夥兒的心目中,基隆在內的整個台灣,都算“邊陲莽荒之地”。

    事實上,“通判”以及其轄地“廳”,本就是專為“邊陲莽荒之地”而設的,級別定的高一點兒,多少有一層補償的意思在裏頭。

    但是,沒過多久,大夥兒就發現,基隆雖為“邊陲莽荒之地”,其實竟是大有生發的?

    這個“生發”,乃一塊黑黢黢的石頭煤。

    基隆富集優質煙煤,早在明代,雞籠的民間,便已有土法采煤,產量雖然微不足道,但品質卻佳,西班牙、荷蘭都曾染指台灣,曉得底細,因此,進入蒸汽時代之後,泰西各國一想起雞籠的煤礦,便不由口舌生津、垂涎三尺了。

    早在道光年間,便有英國船隻前往基隆求煤,美國政府亦曾兩次派船到基隆,名為尋找失蹤的船員,其實是暗中對基隆的煤礦進行勘探。

    洋人的異常舉動,引起了朝廷的警覺,待確定雞籠確實富藏煤礦之後,立即實施礦禁,無論官民,皆不許問津。

    嗣後,泰西各國不斷向朝廷要求,開采雞籠及周邊煤礦,皆為朝廷峻拒。

    礦禁的政策,一直持續到關卓凡主政的前期。

    這是必要的。

    道光、鹹豐時期,中國並未進入蒸汽時代,對於中國自己,煤炭的作用是極有限的,開采雞籠煤礦,純屬“資敵”。

    同治時期,包括關卓凡主政的前期,中國雖然開始邁進蒸汽時代,但是沒有自己的近現代化的海軍,台灣孤懸海外,在泰西的堅船利炮麵前,中國對於台灣的控製,變得異常脆弱。

    有道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雞籠如果大規模開采優質煤炭,必然等於投肥羊於群狼,時間一長,莫說雞籠的煤礦了,就是雞籠這個地方,甚至整個台灣,是否還為吾所有,都不大好說了。

    因此,這個礦,不能不禁。

    不過,禁歸禁,利之所趨,偷采是從來沒有真正停止過的,隻不過規模大小不同罷了盯得緊一些,偷采的規模小一些;盯的鬆一些,偷采的規模大一些大。

    隨著新政、洋務的高歌猛進,很快,中國自身對煤炭的需求,急速增長;而海軍的建設,也使中國有了在群狼環伺的險惡國際環境下,自己保護自己利益的可能性,於是,雞籠的煤炭開采,終於弛禁了。

    雞籠礦禁的取消,乃至基隆廳的設立,“破局”之“局點”,乃福州船政局的設立和發展。

    造船業以及海軍學堂都對煤炭有著巨大的需求,福州船政局一設立,關卓凡就有取消雞籠煤禁的打算,不過,彼時條件尚不完全成熟,隻好暫時按下不表;待海軍成立,各地各式各樣的工廠,也愈來愈多,開平礦務局的出品,同時支應南北之需、軍民之用,已頗為吃力了,雞籠煤禁的解除,便正式提上了日程。

    解禁歸解禁,但雞籠的煤礦,依舊是“專采專賣”由頭至尾,都是基隆礦務局一家子的事兒。

    基隆礦務局的設立,略早於基隆廳的設立留意,那個時候,雖然還沒有“基隆廳”,但打一開始,就是“基隆礦務局”,而不是什麽“雞籠礦務局”;股本方麵,基隆礦務局以開平礦務局為大股東,另外,也吸收了一部分本地士紳參股好處不能都叫“過江龍”吃光了,不然,“地頭蛇”們就不高興了,如是,彼此不便,公私不便。

    原時空,基隆煤礦是中國近代第一座采用“西法”采煤的新式煤礦,在本時空,狀元的頭銜被開平礦務局搶去了,基隆礦務局做了榜眼,不過,其麵世的時間,還是要比原時空早得多原時空,基隆礦務局於一八七六年成立,次年出煤。

    基隆廳設立的當年,基隆礦務局的第一口礦井就建成了,同年秋天開始出煤,每天出煤量六十至七十噸,第二年即去年,全年產煤四萬三千八百六十噸,今年預計產煤八萬五千至九萬五千噸。

    這個數字,大致上還是令人滿意的,而且,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基隆礦務局未必不能後來居上,超過開平礦務局。

    同時,基隆礦務局的出品極佳,客戶們公認,“台煤成色,與外國上等洋煤相埒。”

    為方便煤炭裝船外運,基隆礦務局修築了一條鐵路這是台灣的第一條鐵路,因此,認真說起來,中國目下已竣工的鐵路,津唐線、京津線之外,還得加上這條暫時隻運煤、不載人的鐵路。

    基隆礦務局投產之後,無需厲禁,私采、偷采,便迅速絕跡,原因無他,機械開采和運輸的煤炭,其單位成本,遠遠低於土法開采的煤炭,價格上,私采、偷采的煤炭,根本無法與之競爭。

    質量上,機械開采的煤炭,亦遠勝土法開采的煤炭土法采煤,隻能在地表淺淺的挖掘,略深些,便無能為力了;而質量更好的煤炭,大多埋藏的要更深一些。

    因為基隆產煤,“上頭”對基隆廳的眷注,異乎尋常:不但在淡水、基隆之間,修了一條電報線路這是台灣島上的第一條電報線路;而且,更在淡水至海峽對麵的福州川石山,修了一條海底電纜,全長約一百一十七海裏。

    這就厲害了!這可是中國第一條“越洋”電報線路,修這條“海線”的時候,越南順化至廣西防城的那條“海線”,還沒影兒呢!

    當然,咱們也不能說淡水至基隆的“旱線”、淡水至福州的“海線”,都是為了基隆廳修的淡水至基隆的“旱線”,還和基隆廳直接相關,淡水至福州的“海線”,連接的,是整個台灣島和“祖國大陸”嘛!

    不過,無論如何,這兩條電報線路,都是在基隆設廳之後的事兒,因果關係,是很明顯的。

    基隆礦務局的投產,對基隆本地市麵的繁榮,有著極大的促進,除了基隆礦務局自身的采買之外,各國海船停靠基隆的次數,出現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原因呢,非常簡單這兒有煤炭補充。

    海船靠港,補充的,自然不止於煤和水,米、肉、果、蔬以及各種日用品,也在補充之列;同時,大老遠的,不好白跑一趟也要順便做做生意嘛!

    基隆雖然早在六、七年前,就跟著淡水一並“開港”了,不過,設廳之前,生意都是人家淡水的,真正跑過基隆這邊兒的客商並不多;設廳之後,基隆才真正的有了“百業興旺”的意思。

    這些都還不算,有傳言說,“上頭”有意,在台灣道之下,設台北、台南二府,如是台南那頭兒不說了,這個“台北府”的知府,由基隆廳通判升了上去,不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至此,大夥兒才發現,基隆廳通判的缺,哪裏是什麽“衝、繁、疲、難”?簡直就是一個大肥缺!當初有可能補這個缺、卻避之唯恐不及的人,可是悔青了腸子了!

    基隆“邊陲莽荒”固然還是“邊陲莽荒”,不過,“富貴險中求”,隻要油水夠,殺頭的生意都有人做,何況“邊陲莽荒”乎?

    也有人說,算了吧!這種“要缺”,“上頭”恐怕一開始就沒有想過給別人,你就算去爭,爭得過人家軒軍出身、打“調置司”出來的“老虎班”?

    *

    appapp(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