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有話問你

字數:4859   加入書籤

A+A-




    

    

    說走咱就走,關卓凡前,翁同龢後,打轎往倭府而來。

    到了西江米巷倭府,關卓凡下了八抬大轎,抬起頭來,見所謂“倭府”,不過一個一進的小小四合院,門漆黯淡,牆上泥灰剝落,磚頭都露了出來。

    關卓凡大出意料,心中不由歎息:這個倭艮峰,雖然衛道守舊,卻真正是一清如水!

    倭府仆人見居然是關貝子親自登門,嚇一大跳,趕忙進去通報。

    關卓凡對翁同龢笑道:“叔平,咱們自個進去,不然倭艮峰老天拔地的,還得出來迎咱們。”

    說罷抬腳進了倭府,翁同龢隻好跟著進來。

    關卓凡說的沒錯,剛進院門,便見須發皓然的倭仁,從正房內掀簾出來,踩著碎步,氣喘籲籲地奔下台階。

    關卓凡趕緊走快幾步,在倭仁撩袍準備下跪的時候攔住了他,說道:“艮老,你是老前輩,我還年輕,這個禮可當不起!”

    但倭仁那肯“廢禮”?到底紮紮實實地請了安。關卓凡竟不受他全禮,長揖到地,還了半禮。然後攙著倭仁的手,一起走進了正房。

    老倭仁如芒在背,渾身的不自在。

    賓主坐定,關卓凡見四壁蕭然,暗暗點頭。

    略抿了一口茶,關卓凡說道:“我和叔平新領了‘弘德殿行走’的差使,驟膺艱巨,深恐力有不逮;艮老士林宗鏡,久任帝師。特來請益。”

    如果隻有翁同龢一人,倭仁一定長篇大論,而起頭的又一定是“辨學術當恪守程朱,以外皆旁蹊小徑,不可學也”。這個“旁蹊小徑”,自然是陸九淵、王陽明,於是便開講“朱陸異同”。

    接下來,還會誨人不倦,要翁同龢“端莊靜一”、“涵養本源”、“察幾慎動”、“克己複禮”,等等。

    可關卓凡在座。倭仁能說什麽呢?難道說。這個“兵事、洋務”,泯滅華夷,教壞皇帝?

    倭仁隻會發“議論”,其實並不善“言辭”。現在被關卓凡堵在家裏。情形仿佛同文館一役。被恭王“請君入甕”一般——他還不曉得。恭王的“請您來做”,其始作俑者,就是麵前這位關貝子。

    憋了半響。老臉都快憋紅了,方才訥訥地說了幾句,言不由衷,自個也不曉得自個說了些啥。

    關卓凡倒也不在乎他說了些啥,一律口稱“受教”,然後向門外喊了一聲“來呀”。

    貝子府的聽差掀簾而進,手裏捧著一個包裹。

    解開包裹,裏麵是一隻木匣;打開匣蓋,關卓凡小小翼翼地,從裏麵取出一本紙頁泛黃的書籍來。

    倭仁老眼雖花,卻也心中一跳:像是宋版書!

    關卓凡將書放在倭仁麵前,封麵上大大的三個字:近思錄。

    倭仁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

    關卓凡微笑道:“前幾日,得了一本宋版的《近思錄》。我想,艮老儒林領袖,理學宗師,這本書,隻有在艮老這裏,才算得其所哉。”

    如果關卓凡拿出的是銀票,莫說你個貝子,就是親王,倭仁也會當場峻拒。

    可是,這是《近思錄》,是宋版的《近思錄》。

    《近思錄》為朱熹和呂祖謙合著,輯錄所謂“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的學問精義,其編排依朱、呂的理學思想體係,算是盡括了源於周敦頤的程朱一脈的理學學術主體。

    程朱為倭仁所宗,宋版《近思錄》,開卷即聞先賢呼吸,老先生怎麽能夠不激動?

    倭仁張了張嘴,到底沒有說出“不要”的話來。

    關卓凡又隨便聊了幾句,便說“天色已晚,不便再擾”,於是和翁同龢起身告辭。

    倭仁送出大門,看著二人上轎而去。

    良久,長歎一聲。

    言路上對小皇帝功課“改良”的“反應”,如期發生了。

    隻是,雷聲小,雨點更小。

    上折子的不止一個,但大多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明確表示反對的,隻有一個叫孫東謀的,詹事府的右庶子,正五品。

    略出關卓凡的意料,此君首先反對的不是“洋務”,而是“兵事”。

    孫東謀引經據典,先說,“《六韜》有雲,‘聖人號兵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又說,“《老子》三一章,‘夫佳兵者,不詳之器,物之惡也’”;接著再說,“本朝王念孫考,‘佳’字實為古‘唯’字,則‘唯兵不詳’,古聖明訓。”

    然後來了一段很搞的,“亞聖曰,‘君子遠庖廚’,不忍見禽獸之將死也,況乎人為萬物靈長,塗炭僵仆,肢體分裂,能不衷懷惻然?”

    反正就是說,“兵事”這個東西如此邪惡,皇帝怎麽可以碰呢?

    終於講到了“洋務”。

    孫東謀並沒有直接反對“洋務”。形勢發展至今,守舊派已經不得不接受這麽一個現實:籠統地反對“洋務”,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這種折子注定“淹”了;他們的對策,是擺出“就事論事”的姿態,反對、攻擊具體的政策。

    孫東謀說,“洋務”這個東西,瑣碎繁細,自有相關的臣子辦理,“何勞厪慮”?聖天子應該垂拱而治,這樣自然君臣相安,天下天平。

    關卓凡歎息:我真是高估了你們的戰鬥力。

    一般情況下,這種折子,應該“交議”。一旦發了下來,其他的舊派人物就可以這個折子為根據,生發意見,形成聲勢。

    孫東謀算是一個“開路先鋒”。

    但關卓凡才不會按照這個劇本演呢。

    折子前一天遞進去,第二天上午,鍾郡王奕詒來到了詹事府,“有旨意問孫東謀”。

    鍾王前不久剛補上禦前大臣,恭王和兩宮大吵的那一次,鍾王剛好當班,還小露了一臉。當然,隻是作為慈禧的“人肉布景板”,隨班進退而已。

    鍾王是近支宗室中有正式職司的最年輕的一個,今天也是他第一次辦“傳旨”的差使,興頭極高,旨意的內容,昨兒晚上已經背得滾瓜爛熟。

    詹事府大堂已經擺好了香案。鍾王進來,隻見他穿著一身簇新的團龍褂,寶石頂子,白玉翎管裏插著一根長長的雙眼花翎,微微晃動。冬天的陽光斜入,照在小夥子的身上,愈發顯得精神奕奕。

    詹事、少詹事、庶子、洗馬、中允、讚善、主簿,一眾職司人等,心裏都在嘀咕:傳什麽旨呢?居然還派了一位郡王來?

    鍾王在上首居中站定,朗聲說道:“有旨意問孫東謀話,孫東謀跪聽!”

    已經在邊上“敬候”的孫東謀,立即上前,在下首跪好。

    鍾王說道:“有旨問你,‘聖人號兵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佳兵者,不詳之器,物之惡也’,還有,‘唯兵不詳’,‘君子遠庖廚’——這幾句話,問孫東謀,洪楊亂起的時候,你有沒有跟洪秀全、楊秀清說過?”

    孫東謀“腦子”嗡地一聲,背上的汗冒了出來:這是什麽意思?

    旨意的問話不能不答,他顫聲說道:“回皇上的話,臣……沒有。”

    鍾王說道:“問孫東謀,英夷、法夷內犯,火燒圓明園的時候,這幾句話,你有沒有和英國人、法國人說過?”

    孫東謀頭上的汗也冒了出來:“回皇上的話,沒,沒有。”

    鍾王說道:“問孫東謀,如果你向洪逆、楊逆說了這幾句話,洪逆、楊逆是否會洗心革麵,束手就擒?”

    孫東謀汗出如漿:“回皇上話,這個……不,不會。”

    鍾王說道:“問孫東謀,英夷、法夷又如何?是否聽了你這幾句話,就園子也不燒了,乖乖地退兵?”

    孫東謀的頭碰到了地上:“回皇上的話,不會,這個,臣,愚鈍……”

    *(未完待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