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公事、私事(一)

字數:4741   加入書籤

A+A-




    韓躍回來了。

    謝岩把他喚進書房,除交待了“修路”當中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外,明確告訴他“青蓮姑娘將隨同返鄉,你要是有意,過個兩三年,待其十八歲時再論婚嫁。”

    不管韓躍理解與否,這是謝岩第一次就女子的結婚年齡作出決定。

    尋常百姓家的,謝岩管不了,然如韓躍、青蓮這樣屬於自己府中的人,他完全有這個權力,且還鄭重地警告了韓躍“莫要在青蓮十八歲前弄出什麽‘醜事’來,否則決不輕饒。”

    在日常生活當中,韓躍從未見謝岩有過如此嚴厲警告,自然明白那不是說笑,所以也鄭重做出了保證。

    兩日後,謝岩一行啟程回鄉,在登上馬車之際,回首看到韓躍正與青蓮話別,不禁微微笑了笑,順口問了駕車的王三狗一句“他倆怎麽好上的?”

    “聽說是那小子自己在廚房搞吃食的時候,青蓮無意中撞見的。”王三狗笑著道“韓躍本就俊俏,向來討妞兒們的歡喜,如今有了他看上的,也不錯。”

    謝岩笑而點首,跟著上了馬車,同時道“出發吧。”

    晃晃悠悠的一路東行,十多天後,出“潼關”,並很快進入“新安縣”境內。

    官道之上依舊人來人往,謝岩站的路邊,卻是微皺眉頭,似乎有什麽心事。

    原本打算下車看一下水泥鋪就的路麵,卻突然發現居然還是過去的夯土路,通過問老張頭他們得知,水泥路麵隻鋪了“衛崗鄉”,並沒有包括“新安縣”。

    謝岩知道,此事是疏忽了,雖說“新安”、“衛崗”兩地都歸自己管,但是在有意識的騰空“新安縣”的計劃下,鄉裏的官員乃至主政“新安”的羅漢易都不自覺地忽略掉了,這才出現了鋪路不過鄉的情形。怪不得任何人,“要想富先修路”的觀念,唐人還是毫無所知,隻能回去後再說了。

    繼續上路,一日後,抵達“衛崗鄉”境內。果然,不僅路麵全部改成水泥,且比原先加寬了一些。

    由於自“衛崗鄉”至“洛陽”一段,是整個大唐商業活動最頻繁的,加上鄉裏富足,百姓安定,所以附近租種土地的百姓們,在閑時,都會沿著官道兩側擺攤設點,販售以熟食為主的各種農產品。

    對於這樣的情況,謝岩曆來主張不支持,卻也不反對,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因為“商稅”。

    老霍執“征稅監”時按照每個攤點每月百文錢額定的,一直收繳情形良好,然而,繼任者陳佑將官道一段的征稅事宜交給了一名新招募的學堂畢業生張如實負責。

    這個張如實倒是很負責任,認認真真地調查研究了兩個月後發現,由於來往於“長安”和“洛陽”兩地的官員、百姓、商隊眾多,雖然大部分進了鄉裏,卻仍然有不少趕時間的人,會在沿途順道購買一些,致使那些攤點生意興隆,而每月百文的額定商稅,就顯得太少了。

    因此,張如實正式寫了一份文書呈報陳佑,認為應限製官道兩側的擺攤行為,同時改額定商稅為按實際所得繳納。

    陳佑當年作戰時落下的病根一直沒好,這些年有日益加重的趨勢,所以謝岩讓他負責“征稅監”,畢竟在老霍的努力下,“征稅”事宜上了軌道,沒有太多需要操心的事。

    然而,張如實的這份文書,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扔下一顆石子,激起陣陣漣漪,引發諸多連鎖反應。

    首先是土生土長的鄉民,最初因為富裕,都沒關注過流民擺攤一事,現在聽說掙錢不少,當然就不樂意了,自然而然的認為自己的利益被侵占了;其次是商賈,他們認為流民的舉動影響到了自己的收入;最後是官員,他們一部分認為以進行限製規模和按實際收入征稅來平息各方議論為好,另一部分則認為取締最好,最不濟也得把人攆到“洛陽”地界上,反正那裏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小鎮,且不歸鄉裏管。

    謝岩當時並沒有來得及處理這件事情就去了“長安”,現在路修好了,發現擺攤設點的人比過去隻多不少,心知那位於鄉長還是老樣子,大事不決定,就等著自己回來呢。

    謝岩仔細看了一下水泥路麵,感覺和自己記憶中的差不太多,不覺放心不少,尤其令他感到驚喜的是,路麵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條比小指還細些的縫隙,那是用來預防熱脹冷縮用的。

    而在謝岩的印象中,“熱脹冷縮”的原理以及在水泥路上的運用,自己隻和韓躍、常遠說過一次,他們就能夠用在實處,可見是聽進去了。

    至此,謝岩總算是放心下來,可以有一個愉悅的心情來看一看路邊的攤點。

    雖然通過官道來往多次,但是謝岩大多是坐在馬車當中,故很少看得清楚攤點上販售何物,今日信步走來,卻發現自己和馮寶帶到大唐來的包子、餃子居然都有。

    “老人家,請問汝賣的是何物?”謝岩走到一出售包子的攤點前,駐足問老嫗。

    “這叫包子,客官要不來兩個?”老嫗說道。

    “也好。”謝岩說著,回首對身邊的吳成道“買些給大夥嚐嚐。”

    謝岩一行人數眾多,一家賣包子的攤點裏是沒有那麽多現成的,吳成隻好招呼幾個人跟隨自己找其他家去買了。

    老嫗的攤點有三個人,另外兩個是年輕一些的中年婦女,她們在忙著給親兵們遞送包子的時候,謝岩拿了一個,嚐了一口,發覺清淡了些,似乎鹽放的很少,糖就更是沒有了,好在青菜碧綠,一看就很是新鮮,至於肉嘛,那更是少的可憐,而且是唐人平日不大喜歡的豬肉。

    “老人家,請問這包子怎會如此清淡?某家記得,此地並不缺鹽啊。”謝岩邊吃邊問道。

    “客官有所不知,這包子甚是好賣,所需的鹽、油數量眾多,可是家中餘錢不多,一次很難買太多,剛巧今日用完了,明日保證不會了。”老嫗一臉歉然地道。

    “無妨。”謝岩笑道“據某家所知,此地有‘商稅’,如老人家這般生意興隆,可是要繳納不少吧。”

    “眼下沒有,不過聽說要多繳了。”老嫗搖了搖頭,似乎頗為無奈。

    謝岩此時已經將手上包子吃完,拍了拍手,將些許殘留去除,而後道“‘商稅’為國策,不繳納官府何來錢財為百姓做事?某家看此地頗為整潔,應該是有專門人在清理吧。”

    “確實,都是鄉裏雇請人在做。”老嫗說著忽然意識到麵前的年輕人似乎有些不平凡,狐疑地看了一下,問道“客官不是從外地來的?”

    謝岩搖了搖頭,道“某在鄉裏任職,剛剛從‘長安’返回,適才聽老人家所說繳納‘商稅’之事,某亦有耳聞,故而多問了。”

    老嫗道“咱們草民都知道稅是少不了的,真要是繳納也還能應付。客官呐,汝可能夠見到謝縣子?”

    謝岩被問的一愣,很快反應過來,點首道“鄉裏官衙好像人人可進,找縣子應當很容易的。”隨即問“老人家可是有話想要某家帶給縣子?”

    “算是吧,咱們這別的都還好,就是取水遠了些,要是客官能請縣子派人挖口井就好了。”

    謝岩微微點了點頭,道“此事某記下了。然老人家可知曉,為百姓謀福祉乃是官府之責,隻要合理,當可直言提出。”

    老嫗什麽也沒說,什麽表情也沒有,隻說自己要忙著收拾攤點無暇陪客官多說了。

    謝岩微一點首,既算是應允,又算是告辭,轉身向馬車走去。

    官道上的稍許停留,隻是一個小小插曲,不過謝岩卻感覺到了外來流民和本地鄉民之間的巨大差異。

    經過多年宣傳和實踐,鄉民們都知道“有事找官府”,甭管大事、小事、家裏事,隻要官府能管的,他們都“報官”,導致“鄉衙”裏天天跟集市一般人來人往,如果不是“巡邏隊”在街頭已經處理了大部分事務,偌大“鄉衙”都不夠用。

    可是謝岩卻有從文書中看出,近九成五都是鄉民和商賈的事,外來流民極少報官,且“巡邏隊”那邊呈報的文書裏能看出,小偷小摸的事多數都是“洛陽”的無賴和流民裏好逸惡勞者所為,惡性案件雖然不多,但也有發生,且幾乎清一色都是外來流民犯下,由此帶來一個不良後果,那就是本地人越來越厭惡外來人,而這一次對攤點征稅的事情,正是這種不滿情緒的體現,要不然那幾十個攤點,即便按實際收入繳稅,也多不出幾個錢來,但鄉民們眾口一致的要求這樣收稅,根本就是不想讓他們幹,隻是不好明目張膽的提出罷了,或許在鄉民們的眼中,他們隻要把田地種好就可以了。

    這一幕的情況謝岩並不陌生,在後世,外來人口與本地人爭奪利益,同樣會引起很多糾紛,“衛崗鄉”如今隻是初現端倪,怎樣處理好“攤點收稅”一事不難,真正難的是,彌合或者縮小鄉民對流民的偏見才是一道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