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準

字數:5281   加入書籤

A+A-




    後世的思想,如同印記一般鐫刻於謝岩心上,他思之再三之後,覺得還是應當找賀蘭敏月當麵說個清楚。至少能夠做到“不勉強”對方。

    可結果卻是顯而易見!

    賀蘭敏月縱然未有明言,倒也不加掩飾心中情意。

    謝岩再笨、再傻,也知道應當如何去做了……

    “紫薇宮”內,武皇後寢宮裏,結束了忙碌一天的大唐皇帝李治,斜依在龍榻上,閉目緩緩而道“媚娘,敏月應無許配乎?”

    “月兒尚未有良配,母親也甚是著急。”武皇後回道。

    “老夫人何意?”李治淡淡相問。

    “母親似屬意馮縣男。”武皇後不清楚皇帝問起此事的原由,便如實說了。

    “事過,俱往矣!莫提。”李治一言否之,旋即又道“謝卿家操勞鄉事,且不忘忠勤於國,難免疏於家事。其子無人關佑日常,孰為不妥。臣子家事,朕不便多問,皇後母儀天下,自當無妨。”

    應該說,李治的意思已經非常明確,那就是有意撮合謝岩與賀蘭敏月二人,可武皇後就不明白了,向來甚少過問臣子家事的皇帝,怎麽會突然如此“有心”?

    武皇後沒有多問,而是先應承下來,然後讓人去打聽。

    沒過幾日,負責“打聽”宦官前來回稟,從賀蘭敏月時常留宿“謝府”,再到李涵石那“良配”之言,最後說到“英國公”李績、“太史令”李淳風皆有在陛下麵前提及,個中詳細情形,無不如實道出……

    武皇後表麵上沒做任何反應,不過心裏卻是猜出自家皇帝夫君背後的用意——即將“用兵遼東”,重用謝岩乃是定數,提前安排一樁“婚事”,可安其心。

    既然什麽都想到了,那麽“執行”就是理所當然。但是,武皇後心中仍有一絲隱憂,即母親似乎更看中馮寶,並不十分滿意謝岩。

    可還沒等武皇後想好如何說服母親,“代國夫人”楊氏卻匆匆入宮“請見”,且一見麵就說起“昨日,‘邢國公’夫人登門,言及月兒婚配,話語間數次提起‘新安縣子’,恐有‘說媒’之意。”

    武皇後知道,“邢國公”蘇定方,眼下聖眷正隆,其正妻更是出身名門,無論從身份或者地位來說,登門拜訪母親,都算是“合乎禮儀”,至於“說媒”,倒也未必,恐怕更多還是為探知母親心意。

    武皇後道“謝縣子乃名士之後,官、爵皆為本朝年青才俊之首,況月兒似心係此人,母親何不成全?”

    “媚娘所言,老身豈能不知?然續弦終歸不妥,況謝氏有子,他日月兒有子,當如何處之?”

    武皇後當然知道母親心裏想什麽,不外就是謝家已經有了“嫡長子”,哪怕賀蘭敏月是正妻,其子也難以日後執掌“謝氏”。

    這事在後世,壓根兒算不得什麽,可是在大唐,偏偏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且含糊不得。

    武皇後左思右想之下,覺得最好的法子還是讓人去問個清楚。於是,她先說服母親回家,再派王伏勝,前往“衛崗鄉”。

    謝岩實在難理解唐人的思維,不過仔細想想,覺得也挺有些道理,後世社會當中,不也有太多類似事情嗎?說到底,爭得都是一個“利益”。

    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普通國民”身份上的謝岩,直到這個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真就有些不同了。哪怕自己不在乎的事,也必須作出一份妥協,或者說是決定,即便將來未必如此去做,起碼態度明確了,也好給身邊人“安心”。

    於是,謝岩給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那就是“謝家”日後,“爵位”、“家主”和“家產”三方分離。

    謝岩沒有就此作詳細解釋,王伏勝更不會多事追問,僅僅如實回稟武皇後。

    武皇後雖然沒有得到一個明確回複,但也知道,賀蘭敏月之子嗣,將與“謝家嫡長子”分享,是以也未覺不妥。便命人知會了母親……

    沒過多久,一則消息傳遍大唐朝廷——“新安縣子”謝岩請托“邢國公”蘇定方,“說媒”於“周國公府”小娘子賀蘭氏,獲得應允,正式聯姻。

    又過旬日,皇帝頒布“詔令”,遷調“右武衛中郎將”劉仁實任職“渤遼督運使”,掌“軍需采辦”。

    謝岩剛剛得到這個消息,還沒來得及細想,吳成匆匆入內稟報“府中來人,稱‘劉公爺’至,請校尉回府。”

    謝岩當然知道,吳成口中“劉公爺”,隻有劉仁實,所以二話不說,起身走出“公事房”,直往家中而去。

    很快,謝岩在自家府內“書房”見到了劉仁實。

    他們之間,自無需多餘客套。

    劉仁實直接道明來意“陛下口諭,‘渤遼’軍需,按四十萬大軍采買,其他皆無妨,唯‘野戰工事’所需,不僅數量龐大,且品類駁雜,除貴鄉‘作坊’外,無處可得,還請警官多多費心才是。”

    “需要多少?”謝岩問。

    “足以支撐兩萬大軍支用。”

    “此事不難。”謝岩說著,親自拎起茶壺,給劉仁實杯中續上熱水,然後道“鄉裏‘作坊’眾多,完成軍需,並非難事。可仁實兄啊,單單‘軍需采辦’,陛下何必任命‘督運使’?一紙‘詔令’,鄉裏不也得遵從?”

    一連兩問,令劉仁實突然意識到,事情好像並不是那麽簡單。

    “警官之意,應當如何?”

    謝岩想了想,緩緩說道“‘野戰工事’所需器具,涉及‘冶鐵’及‘軍械’,一般‘作坊’確難製作,可‘大軍冬裝’、‘網甲’乃至‘野戰軍糧’等,並無特別,隻要操辦得當,任何地方皆可,又何苦自鄉裏運出?就地製成,豈非更佳?”

    “可,誰來操辦?”

    謝岩不答,笑曰“仁實兄怎不想想,如此肥差,緣何花落‘劉家’?”

    “喔!原來如此啊——”劉仁實一經提醒,馬上反應過來了。

    謝岩道“如此巨量‘軍需’采買,放任何一地,皆可令當地收益極深。仁實兄久居官場,應當知曉如何去做才是。”

    劉仁實可不是官場白丁,他當然知道,那麽“龐大利益”,絕不是“劉家”能夠獨享。

    然而,朝中那麽多雙眼睛盯著,怎樣做,才能堵住悠悠眾口呢?

    劉仁實著實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

    謝岩看他糾結、憂思的模樣,隻能給出提示——雇請、商稅及聯合各家。

    簡單而言,就是複製“衛崗鄉”的“成功經驗”。

    由於劉仁實長期擔任軍職,並無“施政”經曆,所以謝岩不得不詳細解說……

    一番長談下來,劉仁實不僅記住了應該做的事情,也終於明白皇帝為何讓自己“擔此重任”。

    很顯然,劉、謝兩家的“密切關係”,注定謝岩不會袖手旁觀,定然會用“衛崗鄉”的人力、物力進行幫助。

    在得到謝岩的一些承諾後,劉仁實深感滿意,心中也有了諸多底氣。

    接下來,話題由“公務”轉至“私事”,劉仁實出言問及“警官與賀蘭氏婚期可定否?”

    “暫未定。”謝岩跟著道“馮縣男歸期不明,定遠兄料已在返回途中,吾以為,放於明年更好。”

    事關謝岩與馮寶,劉仁實當然不便多言,然聞得“定遠”二字,不禁感觸而言“十一郎一去近十年,也不知變成何等模樣?”

    “往返數萬裏,平安歸來即是天大福分。”

    劉仁實微一點首,以示認同。

    這一晚,劉仁實留宿於“謝府”,直到第二天方才離開。

    兩日後,大唐皇帝李治收到劉仁實上書,稱“臣奉旨‘督辦軍需’,自當盡心竭力。為黎民計,當設‘作坊’於‘登州’,故奏請陛下,征‘商稅’,以免朝廷錢稅有損……”奏疏中,大致寫明欲設“作坊”數量,以及可雇請百姓人數,甚至連繳納稅額,也做了大概估算,總之,整篇奏疏內容,以力求說清楚事情為準,並不追求遣詞造句。

    李治閱看完這份充滿了濃濃“衛崗鄉”風格的奏疏,不禁啞然失笑,情知劉仁實必定是“請教”了謝岩,否則絕無可能寫出如此文章。

    李治的本意其實很簡單,任命劉仁實,一是“回報”其曆來對自己的支持,二來也是因為謝岩主政“衛崗鄉”。

    大宗“軍需”,尤其是“野戰工事”那一部分,非“衛崗鄉”不可,而劉、謝兩家為“通家之好”,劉仁實主辦,要比旁人更有便利。

    但沒有想到的是,劉仁實弄出來這麽一份“奏疏”,文中言之鑿鑿,以詳實的數字和確定的語氣說明——“登州”開征“新商稅”,利大於弊。

    既然如此,李治不覺得有否定理由,於是在奏疏上,朱筆親批一個“準”字。

    鍾山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接著再看更方便。

    ,報送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鍾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