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戰來臨的東線南翼(上)

字數:353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鐵十字 !

    事實證明朱可夫同誌用腦袋擔保的進攻時間是非常可靠的,當來自北極的寒流呼呼刮過,連最為溫暖的克裏木半島都感覺到刺骨寒冷時,整個東線南翼地區的道路已結結實實地凍上。所有跡象都提示著1942年的冬天來了,俄國人的援兵——冬將軍來了。

    望著從天而降的鵝毛大雪,紅軍士兵們歡呼雀躍,從軍官到士兵自我感覺自身戰鬥力由此上了一個台階。當然德國人今年也做了充分準備,施蒙特將軍拚了老命給前線部隊換上了冬季裝備,為了運輸方便與便捷,不但所有的火車車皮都排成長隊往東線發運物資,德國國內能抽調出來的所有船隻都派遣出來用於北海運輸——反正在英美的海軍封鎖下他們也沒法跑遠洋運輸,而德國海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都用於擔任護航任務。所幸俄國人的海軍實力差勁到了極點,持續兩個月的海運過程中除了4條船隻因操作不慎而發生碰撞外,其餘貨輪幾乎沒什麽損失。

    望著大大小小、規格不一、速度各異的輪船,施蒙特還是很佩服元首的遠見:他讓戰艦設計師快速設計了一種通用型萬噸級運輸輪,這種看上去其貌不揚的輪船載貨量可以達到9900噸,內部尺寸像是為虎式坦克量身定做一般,正好可以方便地容納這種新的坦克轉運——雖然目前東線還沒有一輛虎式,因為所有的虎式都被送去北非沙漠支援古德裏安了,但施蒙特相信虎式明年肯定能大規模裝備東線。這種大規模複製製造的輪船據說是拿出來與美國自由輪概念相抗衡的,元首親自將其命名為“意誌輪”,他們大量采用預製零件、流水作業和焊接工藝,建造速度大大提高,遠比以前采用鉚接法的貨船製造要快,價格卻不到從前的一半,耐用性也許會差一點,但堅持到打完仗應該夠了。不過美國人的水平似乎更技高一籌,他們製造一條自由輪的時間隻要98天,而德國的意誌輪卻要127天,如果換成是意大利船廠來製造,這個時間大約要230天。施佩爾部長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墨索裏尼答應德意軍工生產合體之後,大量德國國內的工人、技師和工程師如潮水般奔赴意大利工廠,幫助那些安逸懶散的意大利渣渣們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對這件事情意大利資本家們是舉雙手讚同的,連帶著意大利領袖因為北非戰場上失利而下降的支持力度也挽回了不少。至於舒適慣了的工人階級有什麽反對意見,羅馬高層就當聽不見了。

    除意大利人以外,羅馬尼亞、芬蘭、法國、比利時、荷蘭、希臘等所有擁有船舶製造能力的國家也被允許建造這種貨輪,唯一要求是不允許改動設計,所有零件必須能與德國方麵互換,他們整體的預估建造時間和意大利人相仿。可即便如此所有人還是很高興,因為這意味著將來有大量的廉價船舶可用,全德國唯一不高興的人大概隻有海軍潛艇部隊司令官鄧尼茨,在查看過建造現場後他甩下一句話:“我的小夥子們完了,他們將永無寧日……”

    施蒙特這兩個月的努力所有人都看在眼裏,除軍火彈藥以外,他還將數以百萬計的防凍液、抗凍汽油添加劑、冬衣、手套、帶護耳的帽子、高熱量的巧克力與使用自熱劑快速食品餐車發往了前線,讓冰天雪地裏的一線士兵們由衷感受到了元首的溫暖,再也不會出現去年冬天因為猝不及防的寒冷而被打得大敗的故事——雖然蘇聯人認為1941年其實是個暖冬,可再暖的冬天也有零下30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些匆忙間由全歐洲婦女趕製起來的、帶護耳的帽子看上去太過於接近於俄國人的樣式,如果在帽簷中間嵌入一顆紅星的話就是如假包換的紅軍帽了,因此士兵們用了很多辦法來解決識別問題,最有效的方法還是依樣畫葫蘆嵌入一個鐵十字標識,好處是士兵們繳獲的紅軍帽可以在更換帽徽後直接拿過來使用。

    朱可夫進攻的時間把握得很好,剛巧曼施坦因在北麵的沃羅涅日、南麵的卡爾梅克大草原上動用機動力量敲擊紅軍防線時,他動用2個坦克集團軍(第1、4坦克集團軍)、1個近衛集團軍(第1近衛集團軍),11個其他集團軍兵力(第12、18、21、24、37、51、57、62、64、65、66集團軍),代號為“天王星”的龐大攻勢開始了。為支持這次反攻斯大林同誌也花了血本,不但將整個南線地區三個方麵軍(頓河方麵軍、西南方麵軍、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機動兵力抽調一空,孤注一擲地動用近90萬部隊、1000輛坦克朝德國人壓去,如果不夠,從遠東和西伯利亞抽調過來的另外30萬軍隊還可以為朱可夫擔當堅強後盾。

    斯大林對這次反攻的唯一的要求是盡快拿下羅斯托夫、分割高加索區域德國集群(準備在下一階段戰役中予以殲滅)、鏟平俄羅斯解放軍的巢穴,如果可能的話再抓住弗拉索夫這個叛徒並把它帶到莫斯科來,他要當著全部紅軍將領的麵絞死他——那樣朱可夫同誌就可以獲得一枚紅旗勳章。

    從整個東線南翼兵力對比上來說,紅軍占據較大優勢:德國南方集團軍群雖然已集中了東線將近一半的兵力,但如果排除烏克蘭、克裏木半島等其他防線必要的力量之後,大約還能有130萬左右直接用於一線作戰的部隊(此外還有大約20萬軸心小兄弟部隊配合作戰,主要是意大利人和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被安排去了中央集團軍群,免得又和羅馬尼亞人掐起來),分布在北起博爾霍夫南至高加索地區共約2400公裏的戰線上,與之對峙的蘇軍則擁有布良斯克、沃羅涅日方麵軍、西南方麵軍、頓河方麵軍、斯大林格勒方麵軍、高加索方麵軍共計6個重兵集團,總共約260萬部隊,哪怕除去縱深防禦部隊的數量,一線作戰兵力也高達220萬,遠高於南方集團軍群。

    在裝備和技術兵器對比上紅軍依然占有一定優勢,但沒人數優勢這麽明顯:雙方坦克的數量是1800輛對2500輛(其中德國方麵本身1500輛,另有300輛屬於軸心盟軍),不過紅軍2500輛坦克中大約隻有1800輛左右是t-34或同等水平(包括kv係列,美國人援助的舊款謝爾曼,英國人援助的瓦倫丁等),剩餘部分是t-26、t-70等過時貨,而曼施坦因手下的坦克中三號占了40%,舊4號占了20%,長身管且前裝甲加厚為80毫米的4號g已達到了40%的水平,軸心盟軍的坦克要差一點,除少部分四號外普遍以三號居多,還有一些是德軍贈送的38t,考慮到坦克性能與數量差異,裝甲實力略微紅軍占優,但整體趨於平衡。

    雙方的火炮數量差距較大,一貫秉承大炮兵主義的紅軍占據較大優勢,德軍擁有各種口徑火炮達1.7萬門,而蘇軍數量已突破3萬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在75mm口徑以上中型、重型火炮領域雙方數量基本是相等的,論到火炮質量,無論是克虜伯還是斯柯達兵工廠製造的產品都要略勝一籌。德軍唯一占優勢的是空軍力量,雙方作戰飛機的數量大約是1600架對1300架,且德軍飛機性能占有較大優勢。

    這個裝備與兵力對比已是霍夫曼竭盡全力後的結果了,一方麵因為他快速叫停了9月份以後的進攻作戰,無論高加索的藍色方案還是斯大林格勒戰線上的損失都很小;另一方麵是因為提前轉入總動員體係後生產規模持續快速上升,加大了裝備補充力度。整個9-10月間,東線所有的2號坦克和38t全部被清倉了,一律替換成了最新式的4號g,其中二號坦克改成了防空車,38t則作為獎勵送給了軸心小兄弟(很多人是這麽認為的,他們不知道這些國家相應提供了不少後勤物資和穀物),另外各集團軍群上交的t-34坦克也換成4號g回來了。這一點上各集團軍群司令官都是非常滿意的,那意味著裝甲部隊在編製不動的前提下起碼增加了30%的作戰力量,更妙的是幾乎還不用額外追加油料補給。

    東線將領都非常感謝施佩爾,因為2個月生產調整的見效就如此之大,如果能切實按照這個步伐走下去,到年底之前完成所有三號坦克的換裝絕不是一種空想——統帥部和陸軍總參謀部的所有參謀人員都慶幸當初沒接下那個關於坦克生產重整案的賭注,否則現在上百個少將以上的軍官都得灰溜溜給施佩爾去站崗,一人一禮拜的話都能輪到1945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