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聯合審理

字數:299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清末1909 !
    十月底,法部大臣戴鴻慈抵達上海,同行的還有副大臣侍郎,司丞,文員,以及中央大理院的高官,多達七十多人,規模可謂龐大。
    他的到來也就意味著中外聯合審理正式啟動,這場審判,戴鴻慈是中方總負責人,葉開作為地方督撫協助審理,外方負責人主要是各國駐滬總領事,租界公董局和工部局的總董,地點位於法租界內的會審公廨,開庭日期定於三天後。
    經葉開安排,戴鴻慈一行人下榻石園飯店,晚上六點多鍾,他親自去見戴鴻慈,當麵商討接下來的案件審理。
    整整半噸重的資料,文件,案底被同時運到了飯店大堂,這三天內,他們哪也別想去了,必須要在開庭審理前看完,工作量可謂不低。
    葉開進到戴鴻慈房間,遣退了其他人,有些話隻能在這裏說。
    “光儒兄,審案的文書都在這裏了,整整一大車,還有一些隻能我親自交給你,都是些絕密材料,可能牽涉到上麵的人。”葉開的表情有些凝重,說話的聲音也拘謹起來。
    戴鴻慈一下子就明白怎麽回事。
    稍微緩了緩,他問道:“都是哪些人”
    “從升鬥小吏到食祿大臣,該有的人都有,名字我不便說,改天把這些絕密文件送來,光儒兄自己看吧。”
    葉開點到為止,沒有直接說下去,這些東西一旦走露風聲,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隻能日後再細細詳談。
    在整個逮捕活動中,葉開抓的人不下五百,而直接或者間接牽扯到的人超過千人,從他們的嘴裏葉開撬出了不少秘密,這些秘密已經遠遠超出案子本身,股票投機之所以能持續五年之久,中間經過了多少雙手,多少個關卡,不可能沒人查覺,它之所以能積攢起如此龐大的泡沫股市,乃至於最後的聚沙成塔,一定有人在保護,從初步審理中得到的答案,也印證了葉開此前的猜想。
    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官員和權錢交易,數額觸目驚心,有的人就堂而皇之的坐在內閣裏,充當他們的保護傘,這些紅頂商人後台,堪稱堅不可摧,而這些也基本上是從李經楚嘴裏抖落出來的。
    事實上,在查察股票風潮的後期,葉開就把偵查方向轉向了這一領域,動用了情報廳在京城,天津,上海,武漢等地的力量,尋著這些線索,一路查下去,得到的東西更加令人吃驚。
    看到回報而來的調查結果,葉開當時也不經喟歎一聲,如此國家,焉有不亡之理
    “賚臣,你覺得這場案子,該怎麽審”
    被葉開這麽一說,戴鴻慈也清楚這場案子不能按原先那樣審下去,必須要更改審理策略。
    “光儒兄,你是出洋五大臣,又掌司法權要,對洋人的審案過程想必也清楚的很,洋人審案子必要有律師,檢察官,動不動還要上訴,所以,案子要想完結,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都有可能,如此一來此案必定曠日持久,而上海的經濟發展也必受之影響。”
    案子牽扯到的有不少是銀商聯合會的人,如嚴義彬,陳逸卿,不管是證人還是被告,如果頻繁應訴,勢必會對正常工作造成極大影響,而現在銀商聯合會剛剛走上正軌,可缺不得他們。
    “你的意思是大事化小”戴鴻慈揣測了一下葉開的話,嘀咕道。
    “不”
    “該怎麽審還怎麽審,良某絕不是讓光儒兄為誰行方便,我意思是把一件大案拆成若幹小案,一塊一塊審,一塊一塊結案,這樣以來,就不會造成涉案審理曠日持久了。”
    “一塊一塊..”
    說實話,這倒是個好策略,也減少了案件的審理難度,戴鴻慈點點頭,默許了葉開的建議。
    “至於我說的絕密部分,恐怕要等到最後了。”葉開壓低了聲音。
    戴鴻慈清楚,再度點了點頭。
    簡單談了談後,葉開起身告辭。
    .....
    考慮到整個審理過程又臭又長,葉開隻好沉下心來,把心思轉到浦東新區上。
    再回去的路上,他又得到了一個好消息,武備廳的楊文愷已經抵達了上海,奉葉開的命令接管江南製造總局,執行改組的任務,按照接下來幾天的安排,製造總局的一些基礎設施,將會被分裂,拆解下來的機器,設備,也會由貨輪運到了指定地點。
    有李平書的協助,楊文愷的工作勢必會順利一下,同時,改組之後的製造總局,將專門用於軍事武器生產,直接納入武備廳的統一調度下,和北方的三個兵工廠形成優勢互補,為葉開接下來的新軍計劃生產大量低成本的槍械,作用不小。
    經過這麽一番改組,葉開夢寐以求的重工業體係也算有了一個影子,當然,這點家當還遠遠不夠,工廠規模還偏小,設備也略顯陳舊落伍,但起碼也算聊勝於無了,至於擴大規模的事情,等到以後再做考慮吧。
    回到總督署,還沒坐下喘一口氣,張嘯光就拿來一封電報。
    電報署名是陸海生。
    盯著這個名字,葉開一點也不陌生,這是汪精衛所用的化名。
    電報內容是請兩江總督到茶庵弄的展覽廳鑒賞名畫。
    約定日期為明天下午三點。
    “熟人來了,嘯光,明天咱們再去一趟。”
    葉開清楚,這些都是拐彎抹角的密語,看罷後,點了一根蠟燭,燒掉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