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6200 加入書籤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陳友諒死後,他的幼子陳理在武昌繼位,改元德壽。朱元璋回到南京後稍作休整又親率大軍遠征武昌,他要乘熱打鐵,徹底消滅陳友諒的殘餘勢力,將包括江西和湖廣在內的西部地區收入囊中。 明軍包圍武昌城,同時分兵攻占湖北各地。軍事行動有喜有憂,明軍在周邊攻占了大片地盤,但是在武昌城下卻遇到頑強的抵抗,於是朱元璋返回南京,留常遇春總督諸軍繼續圍困武昌。 朱元璋返回南京後,對前一段時間的輝煌戰果進行總結和表彰,在群臣的勸進下,朱元璋即吳王位,立長子朱標為世子。設立官製,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其餘將領都加官晉爵不在話下。 不久之前,張士誠搶了吳王的稱號,這個稱號不僅比朱元璋的吳公高了一級,而且有侵犯商標權之嫌,這讓朱元璋很不爽,但是當前的第一要務是消滅陳理,他暫時沒有理會張士誠,朱元璋再次親征武昌。 陳理等人之所以不投降,主要寄望駐紮在嶽州的丞相張必先,張必先是陳友諒手下一員驍將,外號潑張,此時他己經率領援軍開到了離武昌隻有二十多裏的洪山,常遇春乘他立足不穩發動襲擊,一舉擒獲了張必先,朱元璋把張必先捆到武昌城下勸降,陳理見到此情景,如同泄了氣的皮球。 陳理按照古禮袒露上身,口銜玉壁率領張定邊等人到軍門投降,朱元璋將伏拜在地的陳理扶起並對他說:“我不怪你。” 朱元平封陳理為歸德侯,府庫裏的財物任他取用,陳友諒的眾親屬也受到了優待。這些優待有為張士誠示範之意,當朱元璋奪取全國政權之後,陳理等人失去了示範意義,洪武五年,朱元璋命人將陳理送到高麗嚴加監視。 經過一番調理,朱元璋又恢複了胃口,消滅張士誠提上了日程,但此時張士誠並沒有危機感,這體現在他不僅沒有向元廷靠攏取暖,反而再次與元廷決裂,他授意手下對他歌功頌德,請求元廷封他王爵,遭到拒絕後立刻翻臉。 張士誠將元江浙右丞達識帖木兒幽禁,然後自封為吳王,以弟弟張士信為浙江行省左丞,為了儲備與朱元璋作戰所需的糧食,他斷絕了對大都的漕運。 張士誠早在起兵之初就在高郵稱誠王,此次為何又改稱吳王了呢?這是因為他投靠了元朝,為此放棄了誠王的稱號。張士誠之所以投元,並非出於對元軍的懼怕,而是迫於朱元璋的壓力。 徐達進攻常熟,俘獲了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張士德善戰有謀,能得士心,是張士誠的主要臂膀,當初南渡長江,攻取江南的任務就是由他率軍完成的。朱元璋想利用張士德要挾張士誠,張士德為了不連累哥哥,毅然絕食而死,臨死之前還派人給張士誠送了一封信,要他投降元廷,以便借助元廷對抗朱元璋。 張士德的建議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張士誠不僅要麵對朱元璋和元政府的打擊,還要麵對盤距在浙東沿海的海盜方國珍的攻擊,處於四麵受敵的境地,在所有對手中,張士德判斷出朱元璋是最凶惡和危險的,投降元朝,可以解除元朝和方國珍的威脅,可以專心對付朱元璋。 張士誠遵照執行,乞降於元江浙行省右丞相達識帖木兒,雖然他曾三次戲弄朝廷並殺死使者,但是虛弱的朝廷對他的投降仍很歡迎,張士誠要價很高,要求保留誠王的稱號,朝廷沒有接受這個條件,幾經討價還價,張士誠被授予太尉的頭銜,在政治和軍事上仍保持獨立,經濟上每年從海路輸糧十一萬石於大都。 投降元廷後張士誠無後顧之憂,得以專心對付朱元璋,此後雙方在軍事上呈膠著狀態,難分勝負,張士誠多次攻打常州、江陰、建德、長興、諸暨等地,不克。朱元璋也派邵榮攻湖州,胡大海攻紹興,常遇春攻杭州,同樣沒有拿下,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長期的戰略相持給張士誠造錯覺,認為自己的防線堅不可催,基於這個錯覺,他開始心安理得地享受人生。 張士誠所轄地區十分富庶,這裏的人們與其他地區備受煎熬的人民大不相同,享受著舒適、考究甚至是奢移的生活,統治集團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腐化奢侈之風盛行。 張士誠率先垂範,他整日尋歡作樂,將政務交給他的幼弟張士信和女婿潘元紹處理,這兩個人十分貪婪又不負責任,他們弄虛作假、腐敗墮落的作風摧毀了軍隊的士氣和政府的法紀,軍隊的紀律甚至比元軍還要鬆馳,官兵從上到下都毫無鬥誌,一有戰事,將帥們就稱病不出,然後索要大量的財物,得到滿足後才勉強同意帶兵出戰。 將領們打了敗仗也不會受到任何實質性的處分,頂多關一段時間禁閉,過一陣又重新起用,因此一遇戰事不利,他們就輕易逃跑,這讓吳軍的戰鬥力變得極為虛弱,失去了攻城略地的本領,隻能依靠堅固的城牆進行一些防守,因此當朱元璋和陳友諒掐得你死我活的時候,他們無能的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幾乎沒有造成什麽麻煩。 張士誠對部下無原則的寬厚和朱元璋吹毛求疵似的苛嚴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在軍事實力上差距越來越大,對此他並沒有充分的認識,自以為是防守方麵的專家,堅固的城池足夠朱元璋喝一壺的。 因此當朱元璋磨刀豁豁的時候,張士誠卻抽了元朝一記耳光。張士誠強硬的反元立場頗具民族氣節,這點和朱元璋完全不同,後者長期以來不把反元當作主要任務,還不時還向元廷拋媚眼,當察罕削平北方的時候,朱元璋曾數次致信諂媚,表示恭順,後來察罕被刺朱元璋才放棄了可恥的投降念頭。 元廷對張士誠的欺侮無可奈何,但是朱元璋卻從中得到攻擊張士誠的借口,他在討伐張士誠時發布的檄文中,列舉了張士誠的許多罪狀,其中大多是張士誠欺負元廷的事情。 剛剛打掃完湖北戰場的徐達奉命取淮東,此舉意在消滅張士誠的周邊力量,這一行動符合朱元璋一慣穩健的軍事風格。徐達花了半年左右的時間,陸續攻克了泰州、高郵、淮安以及濠、徐、宿三州,基本上平定了淮東。 徐達收複濠州不久,朱元璋懷著一顆激動的心情回到了闊別己久的家鄉,離開濠州時他隻是郭子興手下一名小校,時隔十三年再回家鄉時,他馬上就要黃袍加身了,他選擇在和張士誠決戰的前夕回來,充分說明了他衣錦還鄉的心情是多麽迫切。 回到家鄉後朱元璋祭奠了祖墳,會見了幼時的朋友汪文、劉英,送給他們大米和綢緞,然後又大排酒席,宴請父老鄉親,在酒席上朱元璋百感交集地說:“我離開家鄉十多年了,經過多年艱難百戰,才有機會歸省墳墓,與父老子弟相見。可惜我不能久留與你們歡聚。各位父老鄉親要好好教育子弟們孝悌力田,不要遠行做生意,附近的郡縣還有戰事,大家要多多保重。” 朱元璋又告訴地方官員免除鄉親們的田租和賦稅,父老鄉親非常高興,紛紛頓首謝恩。在老家呆了將近一個月後,朱元璋才動身返回南京。 回到南京後,朱元璋發表了討張檄文,他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萬討伐張士誠。 出兵前朱元璋召見徐達和常遇春詢問進兵方略,他總是在胸有成竹以後征詢常遇春的意見,問道:“遇春,你怎麽看?” 常遇春主張直搗張士誠首府平江,朱元璋認為過於冒進:“湖州張天祺、杭州潘元明是張士誠的臂膀,如果攻打平江,兩人必定全力救援,我軍屯兵城下,前後受敵,不如先削除兩翼,平江勢孤後,可以一舉拿下。”於是徐達、常遇春領兵攻打湖州,朱元璋又派李文忠領兵攻打杭州,進行牽製。 朱元璋之所以喜歡詢問常遇春,是因為他的想法總是和自己背道而馳。兩者的區別在於,常愚春主張直奔主題,一步到位。而朱元璋十分穩健,主張一步一個腳印。常遇春直搗敵軍心髒的做法可以令敵瘁死,省去許多的麻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元璋的主張雖然保險,但是費時費力,雙方各有優劣,但是朱元璋說了算,常遇春隻能保留自己的意見。 明軍包圍了平江,此時平江己成了一座孤城,破城隻是時間的問題,但是張士誠仍作困獸之鬥,朱元璋給他寫了一封信,勸他效法漢代的竇融和北宋的錢椒,審時度時,為保全身家性命早日投降,張士誠置之不理,並不斷組織突圍,在一次突圍作戰中,張士誠落馬受傷,被士卒抬回城內,此後再也沒有出城。 朱元璋又讓張士誠的好友李伯升勸降,李伯升寫信給張士誠,說道:“當初你所仰仗的堅城有湖州、杭州和嘉興,現都己經失去了,平江己是個孤城,再頑抗下去,士兵很可能會造反,到時你想自殺恐怕都不行了,不如順應天命,向南京方麵表達歸順義者、救濟人民之意,然後打開城門,穿著平民衣服,等待處理,這樣不僅能保命,還有可能獲封侯爵,況且你所有的地盤就像是賭博得來的,從別人那裏得來,又丟失給別人,對你來說有什麽損失呢?” 李伯升的話入情入理,十分誅心,張士誠頗為心動,他抬頭凝望,對使者說:“你先回去,讓我好好想想。”最終張士誠仍然拒絕投降,他深知,多年以來,他和朱元璋積怨太深,雙方都己經無法釋懷。 張士誠不失為條血性漢子,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誌,堅守平江達十個月之久,或許他希望高郵之戰的奇跡能夠重現,但是時過境遷,形勢己經全然不同了,幸運女神不會總是關照他。 張士誠在困苦中度日如年的時候,朱元璋正忙著裝扮他皇帝的新妝,他宣布以明年為吳元年,建廟社宮室,祭告山川,命所司進宮殿圖。 明軍攻入城中,張士誠帶著殘兵進行巷戰,最後退到家中,關上大門自縊,部將趙世雄及時趕到將他解救下來。 朱元璋又給了他一次機會,徐達派李伯升、潘元紹等人前去勸降,張士誠雖己是沾板上的肉,但仍然不屈服,麵對勸降者,他閉目不答,於是士兵破門而入,將張士誠抬了出來,押往南京。 平江被圍時,張士誠曾對妻子劉氏說:“我戰敗了,活不了多久了,妳有什麽打算?” 劉氏說:“你放心吧,我肯定不會辜負你的。” 城破之日,劉氏命人把張士誠的一群小妾趕到樓上,縱火燒死,然後上吊自殺。 張士誠被押解到南京,中書省李善長坐堂審問,張士誠沉默不語,態度傲慢,李善長大聲嗬斥,張士誠卻罵他是狗仗人勢,李善長大怒罵道:“你這個鹽梟,應該處死你!” 張士誠被押送朱元璋處,兩人見麵後,朱元璋問道:“你還有什麽可說的?” 張士誠說:“有什麽可說的?天日照你不照我。”朱元璋大怒,命武士用弓弦將他勒死。 張士誠的失敗主要原因是統治集團的腐化墮落,他本人以享樂為能事,將政務委以弟弟丞相張士信,張士信又將政務委任給黃敬夫、蔡文彥、葉德新三個參謀,他們把持政柄,使政局窳敗,文恬武嬉。蘇州有民謠:“張王作事業,專靠黃蔡葉,一朝西風起,幹癟。” 黃、蔡、葉三人後來在城破時被俘,朱元璋把他們臘成肉幹,懸於蘇州城牆,以應幹癟之謠。 除了腐敗以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缺乏遠大誌向,沒有打造龐大的戰爭機器;馭下比較寬容。這兩點正好與朱元璋相反,但張士誠不失為一個講義氣、有氣節的忠厚之人,善於以恩撫眾,因此將士們都忠實於他,他對轄區的百姓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認可,直到明朝建立後,蘇鬆一帶的老百姓仍稱張士誠為張王,而稱朱元璋為老頭子。對此朱元璋十分忌恨,對張士誠的士兵和轄區內的百姓施以殘酷的報複。 以往朱元璋在征戰中從不殺降,對俘虜的政策是改造利用,藉以壯大自己,瓦解敵軍,然而在攻打張士誠的戰爭中,他一反常態,授意徐達等人大開殺戒,舊館降軍因此至少有四萬人被坑殺。 建國後,朱元璋對蘇鬆一帶的老百姓征收重稅,並大量遷徒這一地區的富民,以此報複他們對張士誠的擁戴。這樣重的負擔,僅靠土地種糧是無法支撐的,隻有用物產代替,促進了蘇鬆手工業的發展,蘇州大力發展絲織業,成為全國絲綢製品中心,鬆江則大力發展棉紡業,上供賦稅,下給俯仰,形成了鬆江棉製品衣被天下的局麵。 本站重要通知:請使用本站的免費小說app,破防盜版、更新快,會員同步書架, 下載免費閱讀器!!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