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7530 加入書籤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朱元璋經過多年打拚,順利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權,他對輔助自己打拚江山的有功之臣常常亂加懷疑,甚至給予壓製和打擊。 劉伯溫為建立明朝,南征北戰,立下了功勳,成為開國元老,但由於宰相李善長的讒言,朱元璋對他也是時時猜忌,事事疑心。 有一天,朱元璋對大腳馬皇後說:“劉伯溫飽讀詩書,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無人能比,還是讓他去給太子當老師吧,也好把太子培養成一代明君。” 馬皇後雖然感到這樣做有些大材小用,但轉念一想,太子將來要想做個好皇帝,的確需要有個好老師,憑學識和才氣,劉伯溫當之無愧,想到這裏,馬皇後心裏倒也十分歡喜。就這樣,劉伯溫專心致誌地給太子當起了老師。 可是朱元璋還是對他不放心,為了摸清劉伯溫的心思,太子每天學習結束,無論朝事再忙,朱無璋都不忘盤問太子,當天讀了什麽書、寫了什麽字,師傅說過什麽話,做過什麽事等等。 這天晚上,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後,劉伯溫便帶著太子外出散步,過了桃花溪,來到了附近一座村莊,太子看見農夫正把一頭黑乎乎、毛茸茸的活物抬到板凳上殺了。太子未見過這種情形,便問:“老師,他們這是幹什麽啊?” 劉伯溫說:“殺豬。” 太子不明白,又問:“他們為什麽殺豬?” 劉伯溫回道:“殺來吃肉呀。” 太子又問:“是豬都要殺掉嗎?” 劉伯溫隨口說:“隻殺大豬不殺小豬。” 當天晚上,朱元璋聽聞太子與劉伯溫的對話後,疑慮重重,他心想:“朱、豬同音,大豬豈不是暗指寡人?大膽劉伯溫,竟敢指桑罵槐,對寡人大不敬,看寡人怎麽收拾你?” 善良的馬皇後聽聞朱元璋的怒話,想到皇帝早有除去劉伯溫之心,這下正好有了借口,看來劉伯溫在劫難逃,得趕緊想個周全之策救救劉伯溫。馬皇後也是聰明之人,很快便心生一計,並趁朱元璋不備,悄悄在盒子裏裝上了一枚棗、一顆桃,悄悄地讓太監把禮物送給了劉伯溫。 劉伯溫接過禮物,謝了太監,打開一看,隻有一枚棗、一顆桃,不解其意。但他想馬皇後不會平白無故地隻送自己這兩樣普通的禮物吧,他想到皇帝連日來對自己的種種疑心,忽然明白了馬皇後這是在提醒自己要早逃呀。他在心裏暗暗感激皇後救命之恩,急忙帶領家人,乘快馬連夜逃離了京城,奔向千裏之外的南陽,終於躲過了殺身之禍。 劉伯溫,足智多謀,思維縝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奪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謀士。然而明朝開國後,劉伯溫隻被封了個次一等的爵位—誠意伯。雖然他執法如山,並且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鬥中占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這一切的背後,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運,直至生命的終結。 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後,製定了一係列恢複生產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時朝廷內部的矛盾又激烈起來,大臣分成兩派,以地域為區分,開始了新的爭鬥。 這些所謂派別,實際上就是老鄉會,大家都說一樣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就是淮西集團,會長本來應該是朱元璋,但考慮到他還兼任皇帝一職,所以當時是由李善長代理。這一集團人多勢眾,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說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當時的人們見麵都以會說淮西話為榮。 李善長是何許人也,為什麽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負責後勤和政務,如果把劉基比作張良,那麽李善長就是蕭何。他一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馬後的勞頓,後勤工作不好搞,勞心勞力又不討好。朱元璋是個明白人,所以在建國後,便以李善長為第一功臣,任命他為丞相。 李善長這個人的特點是外表寬厚,卻心胸狹窄,誰敢和他過不去,就一定要解決對方。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磨,淮西集團很快遇到了對手,那就是浙東集團,首領就是劉伯溫。兩個集團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開始了鬥爭,朱元璋似乎很有興趣,他準備看一場好戲。 李善長被朱元璋引為第一功臣,被封為南韓公,這是很了不得的,因為當時朱元璋一共隻封了六個公爵,其他五個人分別是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他們都是血裏火裏拚殺出來的一代名將,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長排位居然還在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裏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劉伯溫也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卻隻被封誠意伯。耐人尋味的是,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隻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長是四千石,多出劉伯溫十幾倍。 劉伯溫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在許多重要決策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什麽隻得到這樣的待遇?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麽難以解釋,朱元璋是一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多年來隻在幕後工作,從不搶風頭,埋頭幹活,這樣一個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對的,劉伯溫是一個外鄉人,更重要的是,劉伯溫對事情的判斷常常比他還要準確。 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他還是想到了。換了你是皇帝,會容許這樣的一個人在身邊嗎?而且這些決策並非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搞陰謀政變十分有用,外加劉伯溫厚黑學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時不時就會想起他勸自己不要去救韓林兒這件事,誰知道他將來會不會對自己也來這麽一手。不殺他已經不錯了,難道還想要封賞嗎? 劉伯溫一生聰明,但也疏忽了這一點,這也就決定了他在這場鬥爭中很難成為勝利者。 洪武元年,雙方第一次交鋒。當時的監察機構是仿照元朝建立的禦史台,劉伯溫是禦史中丞,也就是說,他是言官的首領,此時的優勢在劉伯溫這一邊。 引發矛盾的導火線是一個叫李彬的人,他是李善長的親信,由於犯法被劉伯溫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後,劉伯溫決定要殺掉他。此時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長連忙去找劉伯溫說情,劉伯溫卻軟硬不吃,還將這件事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處死李彬。 不巧,這份回複恰巧落在了李善長的手裏,他不敢隱瞞,但也怒不可遏。為了救自己的親信一命,他想了一個借口,他相信隻要講出這個借口,劉伯溫是不會拒絕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劉伯溫,對他說:“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時不應胡妄殺人吧。” 李善長可說是老奸巨猾,他明知劉伯溫深通天文之道,以此為借口,如劉伯溫堅持要殺李彬,大可將天不下雨的責任推到劉伯溫的身上,當時又沒有天氣預報,鬼知道什麽時候下雨? 然而劉基的回答是:“殺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這樣被殺掉了,李善長被激怒了,他開始準備自己的第一次反擊。劉伯溫敢說這樣的話,應該說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確實懂得天文氣象,可是問題在於即使是今天的天氣預報也有不準的時候。 這一次劉伯溫的運氣不好,過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來,李善長積聚已久的能量爆發了出來,他煽動很多人攻擊劉伯溫。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並沒有難為劉伯溫,但劉伯溫自己知道,這裏是呆不下去了,於是在當年八月,他請假回了老家。 臨走前,正值當時朱元璋頭腦發熱,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鳳陽,同時還積極準備遠征北元。劉伯溫給了朱元璋最後的建議,建都鳳陽是絕對不行的,而北元還有很強的實力,輕易出兵是不妥當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又對了。當時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劉伯溫的,他對劉伯溫的兒子說過:“現在滿朝文武都在結黨,隻有劉伯溫不和他們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我不會虧待他的。” 朱元璋這次可真是被劉伯溫給蒙了,劉伯溫並不是什麽善男信女,他在臨走之前已經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楊憲。楊憲是劉伯溫的死黨,他得到了劉伯溫的指示,接任禦史中丞,準備對淮西集團的反攻。 這位楊憲也不簡單,他韜光養晦,扶植高見賢等人,並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斷收集李善長的黑材料,並經常在朱元璋麵前打小報告,說李善長無才無德,不能委以重任。 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楊憲說這些話的目的何在,開始並未為之所動,對李善長依然十分信任,但時間長了,他也慢慢對李善長有了看法,對李善長多有指責。十一月,他召回了劉伯溫,並委以重任,淮西集團全麵被打壓,浙東集團開始占上風。 浙東集團眼看就要成為勝利者,李善長十分憂慮,他明白自己已成為靶子,淮西集團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親自上陣與淮西集團公開叫板;他左思右想,為何不學學劉伯溫呢?找一個代言人,但這個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製。於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選擇最終讓他踏上了不歸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他很早就追隨朱元璋,卻一直不得意,總是幹些知縣之類的小官,但他確實是個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長的首肯後,他成了淮西集團新的領袖,這場鬥爭最終將在他手中結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東集團春風得意、準備一鼓作氣打敗淮西的時候,事情又發生了變化。由於劉伯溫言語過於直接,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麵前說他的壞話,朱元璋對這個足智多謀的第一謀臣也起了疑心。 這一天,朱元璋單獨找劉伯溫談話,雙方以拉家常開始了談話,就在氣氛漸趨融洽時,朱元璋突然變換了臉色,以嚴肅的口氣問劉伯溫,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丞相? 劉伯溫十分警覺,馬上說道:“這要陛下決定。” 朱元璋的臉色這才好看了點,他接著問:“你覺得楊憲如何?” 這又是一個陷阱,朱元璋明知楊憲是劉伯溫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來試探劉伯溫。 劉伯溫現在才明白,這是一次異常凶險的談話,如果稍有不慎,就會人頭落地。他馬上回答:“楊憲有丞相的才能,但沒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是考驗還遠遠沒有結束,朱元璋接著問:“汪廣洋如何?” 這是第二個陷阱,汪廣洋並不是淮西集團的成員,朱元璋懷疑他和劉伯溫勾結,所以第二個提出他。 劉伯溫見招拆招,回答說:“此人很淺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劉伯溫一眼,這是個精明的人啊。他說出了第三個人選:“胡惟庸如何?” 劉伯溫鬆了一口氣,說出了他一生中最準確的判斷:“胡惟庸現在是一頭小牛,但將來他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說完這句話,劉伯溫知道考驗已經過去了,但他錯了,下一個問題才是致命的。朱元璋終於亮出了殺著,他用意味深長的口氣說道:“我的相位隻有先生能擔當了。” 大凡在極度緊張後,人們的思想會放鬆下來,劉伯溫也不例外,他終於犯了一次錯誤,這次錯誤卻是致命的。他回答朱元璋:“我並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皇上慢慢挑選吧。” 這句話說得非常不合適,自居丞相之才不說,還說出所謂嫉惡如仇的話,如劉伯溫所說,誰是惡呢? 劉伯溫的昏勁還沒有過去,又加上了一句話:“現在的這些人,在我看來並沒有合適的。”朱元璋就此與劉伯溫決裂。 至此之後,劉伯溫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雖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從前,但仍然堅持在朝中為官,為浙東集團撐台,但是朱元璋不是那麽好打發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伯溫,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年紀這麽老了,應該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這裏陪著我呢?” 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魷魚,走人吧,劉伯溫隻好回到了鄉下。 這時候,浙東集團的另一幹將楊憲失去了劉伯溫的幫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擠,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個借口殺掉了。在這場鬥爭中,淮西集團最終大獲全勝。 劉伯溫明白,自己失敗了,他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好好在家養老,度此一生。可是在這場鬥爭中,失敗的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沒有放過劉伯溫,指使手下狀告劉伯溫,此時劉伯溫已經沒有官位,還能告他什麽呢?但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實在是至理名言。劉伯溫的罪狀是占據了一塊有王氣的地,所謂王氣實在是個說不清的東西,說有就有,說沒有也沒有,隻看目的是什麽。 於是朱元璋再次下詔處罰劉伯溫,官都沒了,還罰什麽呢?朱元璋有辦法,他扣除了劉伯溫的退休金。劉伯溫陷入了絕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發揮了作用,他沒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這實在是很絕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對付他的根本原因在於朱元璋,隻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讓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證。但這是次,他又錯了。 洪武八年,劉伯溫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視劉伯溫,胡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藥方。劉基吃了藥後,病情越來越重,過了不久就死去了。 關於劉伯溫的死因,後來胡惟庸案發後,醫生供認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劉伯溫的,這也成為了胡惟庸的罪狀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劉伯溫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卻派他去探望劉伯溫。而劉伯溫這樣有影響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不然也不會讓劉伯溫在他眼皮底下逍遙五年,他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許,劉伯溫的死朱元璋是有責任的。 劉伯溫一生足智多謀,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對形勢判斷準確,思維縝密,能預測事情的發展方向。雖然他本人並非真如民間傳說那樣,有呼風喚雨的本事,但從他的判斷和預測能力來看,料事如神並非過分的評語。他和諸葛亮一樣,已經作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銘記。 胡惟庸勝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幫助下打敗了浙東集團,除掉了天下第一謀士劉伯溫。他大權在握,李善長也要給他幾分麵子,但他真的是最後的勝利者嗎? 本站重要通知:請使用本站的免費小說app,破防盜版、更新快,會員同步書架, 下載免費閱讀器!!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