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4901 加入書籤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朱棣並未在雄縣城內大擺慶功宴,他預料在莫州駐軍的明將潘忠知道雄縣有事必定會率兵趕來增援,緊急命令鄭和率領一千多人渡過月樣橋,在水中埋伏。 鄭和問原因,朱棣說:“潘忠想不到雄縣城這麽容易被我軍攻陷,我們半路埋伏截擊,必定能活捉此將。” 潘忠聽聞先鋒軍受到進攻,果然率軍往雄縣殺來了。剛過月樣橋,忽然望見對麵遠處燕軍迎麵衝來,正在驚愕之間,路旁的火炮大作,從橋下水中亂竄出渾身是水的燕軍,舉刀朝明軍亂剁。 潘忠想往後撤退,但是月樣橋已經被燕軍占據,進退失據,明軍掉落橋下溺死的無數,潘忠本人也被燕兵所生擒。 連番的勝利,朱棣自己也覺得喜出望外,急詢眾將下一步該怎麽辦。鄭和出主意:“應該直趨真定,我軍新勝氣勢正銳,乘敵軍立足未穩,可以一舉擊破!” 走到半路,耿炳文手下部將張保來降,告知說明軍三十萬部隊中已經有十三萬兵先到了滹沱河,分據南北兩岸。朱棣安撫張保,讓他先回到明營,以自己兵敗被俘、乘機逃出為借口,作為燕兵進攻時的內應。 燕軍諸將都覺得不妥,認為應該乘敵不備,突然偷襲明軍,不應該放回張保。朱棣老謀深算,說出自己的計策:“明軍分據滹沱河的南、北兩岸,說明他們已知道我軍正往前進,有所準備。現在讓張保回答明軍告訴我們已經接近,明軍必定把南岸的兵馬全部調往北岸,合並與我軍相戰,這樣我們可一舉消滅南北兩岸的十三萬明軍。” “如果明軍分屯南、北兩岸,我軍戰勝北岸明軍後,疲累喘息之際,南岸明軍忽然進攻,我們必敗無疑。而且我們臨陣向明軍炫耀軍威,告知他們雄縣、莫縣的軍隊已經被殲滅,他們的兵將一定氣餒,可以一舉滅了他們的威氣。” 燕軍布置妥當之後,燕王朱棣隻率領三騎到真定的東門,突入明軍運糧的後勤部隊,捉了兩個舌頭,一問,明軍果然已經南營北移。 朱棣率領數十輕騎,邊呐喊邊衝鋒,繞出城的西南,連攪明軍兩營。耿炳文聞訊,趕忙率兵出擊,燕將鄭和、馬雲、朱能等人率領燕兵衝前奮擊,朱棣率領數百奇兵循城從背後夾擊,一行人虎狼般橫貫明軍的南陣。 明軍立足未穩,一時間大潰,耿炳文見明軍已敗,連忙往後撤退。退到滹沱河東,耿炳文重整殘兵數萬人,重新列陣與燕兵對決。 燕將朱能舉槊大喊,率先衝入明軍的陣中,燕兵也高呼狂叫,跟隨主將進入陣中擊殺。明軍士兵看見敵人勇猛,各自掉頭逃命,自相蹂躪,死者無數。 耿炳文策馬逃跑,直往真定城內竄奔。剩餘跑得快的明軍驚亂之間,爭門而入,又擠死踩死了許多人,最終隻有少數明軍進入城內,放下沉重的城門,踞城固守。明將吳傑等來救援,還未來得及到達,聽說耿炳文大敗,明軍皆抱頭鼠竄。 野戰可以憑籍勇氣一衝而勝,攻城卻是另外一回事,燕軍猛攻三日,真定城內明軍死守。朱棣見燕兵已經疲憊,反正已經旗開得勝,軍心已穩,就率軍回北平休息。 敗訊傳回京師,建文帝大怒:“耿炳文老將,竟然一戰而敗,以後該怎麽辦呢?” 黃子澄安慰建文帝:“勝敗乃是兵家常事,現在再調五十萬人軍隊,一齊圍北平,以眾擊寡,必定能克敵。” 黃子澄又建議以李景隆替換耿炳文,建文帝親自在江邊為李景隆送行,李景隆父親李文忠是朱元璋的親外甥,所以他是建文帝的表哥,建文帝賜給他通天犀帶,並詔令這位大將有專征殺伐之權。 曹國公李景隆此時春風得意,專征專殺專製大權在手,他這輩子幸虧燕王造反,才修來如此的福分和風光。他乘坐豪華的皇家驛車趕到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殘兵敗將,調集各路軍馬湊集了五十萬眾,在河間紮下了大營。一直鎮守遼東的明將江陰侯吳高也與耿瓛等人率軍包圍了燕軍駐紮的永平城。 燕王朱棣乍聽明軍又有五十萬兵馬來攻,起先很是憂慮,再聽說是李景隆為主帥,朱棣眉頭頓展,哈哈大笑起來:“李景隆膏梁豎子,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未常習兵見陣,建文帝給他五十萬眾,簡直是自掘墳墓。” 燕軍諸將不知道虛實,從前也沒和李景隆這位高幹子弟打過交道,紛紛勸朱棣不要輕敵。 朱棣笑道:“兵法有五敗,李景隆都已經犯了。為將政令不修,上下異心,其一;北平早寒,南兵衣服單薄,不足以披冒風雪,加上兵無餘糧,馬無宿草,其二;不衡量險易,冒入趨利,其三;領而不治,智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其四;部隊喧嘩,金鼓無節,好諛喜佞,專任小人,其五。李景隆五敗皆備,何能有所作為?” 同時朱棣做出一個極其大膽的決定:“李景隆知道我本人在北平居守,肯定不敢來攻打。我現在要去馳援永平,李景隆知道我不在城裏,必定聚集大軍攻城,到時我回師反擊,堅城在前,大軍在後,必能破敵。” 鄭和雖然認為燕王言之有理,但仍認為北平城的軍隊太少,寡不敵眾。朱棣又說:“城中的部隊,出戰不足,守城卻有餘。我率軍在外,隨機應變,我出兵並不是為了救永平之圍,主要是賺李景隆來圍城。江陰候吳高為人膽怯,我本人一到,他必定從永平撤走,到時我就不會在外麵耽誤,立刻殺個回馬槍。” 臨行之前,朱棣嚴厲囑咐世子朱高熾堅守北平,切毋出戰。朱棣一直是以奇兵取勝,當他親率燕兵來到永平時,江陰候吳高等人的明軍還正在城外紮營。燕王突然來到,吳高大敗,數千名明軍被殺,退到山海關。 朱棣有勇有謀,認為吳高戰鬥之中雖然怯陣,但他為人行事縝密,善於守城。於是他就使反間計,給吳高寫信稱讚他作戰有方、為人厚道。建文帝聞訊,馬上下詔削奪吳高的候爵,貶到廣西,命令明將楊文守遼東。 朱棣置北平於不顧,乘勝又率領燕兵直趨大寧。駐守大寧的是朱元璋另一個兒子寧王朱權,他是朱棣的十七弟。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是為巨鎮,帶甲八萬兵,革車六千輛。 建文帝繼位之後,深恐寧王朱權與朱棣合謀,下詔削減朱權護衛三軍。朱權正在鬱悶時,忽然聽聞燕王從劉家口間道直趨大寧,未來得及反應,燕兵已經攻克大寧西門。朱棣單騎入宮,說明自己受建文君臣的迫害,兄弟二人抱頭大哭。 朱棣奇襲大寧,此招是險中求勝,一舉兩得。因為當時大寧朱權屬下的明軍多是蒙元降附將士,戰鬥力極強,全都聚集在鬆亭關防禦。這些將士的家屬都在大寧城內。朱棣入城之後,厚撫大寧將士的家屬,鬆亭關的明朝蒙裔將士聽聞子弟婦孺安全,紛紛暗中投附。 寧王朱權對外麵的事一無所聞,朱權和皇兄朱棣飲酒稱冤,因為他本人並未造反與朝廷對抗。見諸事已了,燕王朱棣辭行,寧王朱權肯定要與皇兄送別。剛到郊外,正執酒送別之間,伏兵四起,燕兵劫持這位淚眼未幹的寧王,入關而西,直奔北平。隨燕軍後行的,還有未曾與燕軍一戰就降附的驍勇蒙古兵,朵顏諸衛數萬人及戰車數千輛。 福兮禍兮,這位寧王朱權被裹脅造反,胡裏胡塗地被四哥連同世子嬪妃一幹人眾劫持入燕。朱權善謀,又會寫文章,被劫持後就也死心踏地,常常親自為燕王撰寫檄文。朱棣當時答應他,成功之後當中分天下,當然這也就是說說而已。 朱棣稱帝之後,朱權知道自己再要求回大寧肯定會受疑忌,就請求朱棣封自己在蘇州或杭州為王。朱棣認為兩地皆太靠近南京,不許,最後封他地處於僻遠的南昌。 朱權深知皇兄嗜殺好疑,自已建構豪華別墅一間,整天彈琴,朱棣在位期間也一直沒有惦記他。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朱權倚老賣老,上書說南昌本來不是他的封國,他要回大寧。 明仁宗回信,白眼了他一頓:“南昌之地,叔父受封已經二十多年了,大寧已經不是你的封國。”碰了釘子之後,朱權索性不再想別的,天天與一幫文士飲酒賦詩,善終於室。 李景隆聽說朱棣本人自帥軍隊出攻大寧,非常高興,連忙率領明軍進渡蘆溝橋,直逼北平。橋上並無燕兵把守,李景隆沾沾自喜,說道:“連此橋也不派兵把守,可見燕兵將師沒有見識。” 其實朱棣在出發前就說過:“就要使李景隆困於北平的堅城之下。”因此撤掉蘆溝橋的燕軍守衛。 李景隆率領明軍把北平城圍得像鐵桶一般,在九門築壘,揮軍猛攻北平。明初雖然有攻城火炮,但攻城仍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加上燕王起兵以來一直早有準備,深溝高壘,城牆加厚,五十萬明軍一時間也無可奈何,隻能眼看著進攻的將士在城下前仆後繼。 攻擊北平麗正門的一支明軍戰鬥力很強,已經有一股部隊衝開城門,逼得城內一幫婦女都在城上擲瓦投石,幫助燕兵禦敵。如果李景隆指揮有方,再派上數千的後備部隊,麗正門必破無疑。堅城再牢固,隻要一門被攻破,很快就會全城攻陷。 但是李景隆號令不嚴,已經登城的明軍忽然撤退,可見明軍的戰鬥力不弱,約束力很差。攻打麗正門的明軍看見後麵沒有後援,就自作主張回到營壘休整。 受此驚嚇,北平燕軍防守日益堅強,同時燕世子朱高熾嚴密部署,用人得當。燕兵燕將還常常乘夜縋下城闖入明營中亂殺一氣,明軍擾亂紛紛,不得已,明軍退營十裏。 本站重要通知:請使用本站的免費小說app,破防盜版、更新快,會員同步書架, 下載免費閱讀器!!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