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百家之爭鳴

字數:3688   加入書籤

A+A-




    包括聖人在內的眾多大能之所以選擇南贍部洲,是因為此時的南贍部洲不僅靈氣最為充沛,而且人族的發展借助氣運的提升已經極為迅速。

    同樣的功法,同樣的修煉機會,人族已經顯示出了超過其他種族的優勢。

    此時的人族在南贍部洲已經顯示出了天地主角的氣象。

    這也是眾多大能選擇南贍部洲,選擇人族的原因之一。

    而此時南贍部洲的世界則進入到了春秋戰國時代。

    正是因為這些聖人、大能轉世重修,整個南贍部洲則出現了各種學說出現,紛紛宣揚,要建立道統,大概出現了100餘家道統學說。

    這些道統學說的生靈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於是就成就了曆史上“百家爭鳴”的局麵。

    這是一個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更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引發了社會的劇烈震蕩。

    而各位大能降生之時異像連連。

    孔子降生之時,天上傳來奏樂聲,同時有五個仙翁從雲彩中冉冉下降。而他還是“鳳生、虎養、鷹打扇”。

    原來,孔子生下來時相貌極為怪異,頭頂如反扣著的盂,中間低凹,四邊高出,且麵有七露之相: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輪,嘴露齒。

    其父以為他是個怪物,大為驚駭,便將他放在洞中,和妻子回了家。

    沒有想到,更加奇異的事情發生了。

    初生的孔子嗷嗷待哺,山上的老虎跑來為他哺乳;當時正是秋高時節,洞中實在悶熱,老鷹便飛來用翅膀為他扇扇,上山的人們見到了,都以為洞中的嬰孩是鳳凰之子。

    因此孔子的“鳳生、虎養、鷹打扇”的故事便流傳開來。

    老子降生也是頗為神奇,乃是其母親夜作一夢,夢到天上太陽化成一顆流珠鑽進了自己口中,其母因此得孕。

    後來老子的母親懷孕整整81年,才在一棵李樹下生下了老子,並且老子不正是正常生育,而是從母親的左腋下生出的。

    老子生下便是皓首白發,而且老子生下可說話,他自己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樹說這就是我的姓,幫姓李。

    而喬達摩轉世之後,順利誕生於一家王國之內,東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唱詠之偈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當這些聖人、大能轉世之後,如果帶有前世的記憶,修行極為迅速,境界提升也快。

    同時,為了驗證自身對天道法則的理解,紛紛著書立說,就像老子就提出了無為的思想,人道應法天道,所以為無為以至無不為。

    老子主要提倡“小國寡民”的思想,就是自然而然,遵守規律,不妄為。

    而喬達摩則提出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諸行是苦、涅槃寂靜、以戒為歸,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就是人與人的不平等造成的,而解決苦難的方法就是要實現眾生平等。

    喬達摩認為,離苦趨樂是每位眾生的自然天性,而難得的人身就是解脫苦難的最好時機。

    喬達摩宣稱他的目的就是“普渡眾生”,他的道就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如果說喬達摩的思想是大乘佛教,而此時還有一個生靈也宣稱類似的思想,不過與“普渡眾生”的不同,他們隻求自己解脫,不渡眾生,非不為也,而不能也。

    他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

    這個人就是被老子抓住的多寶道人,他也選擇了轉世重修,創立小乘佛教。

    因為他是從截教思想而來,多是強調自身修持,不假外物,隻求自己解脫。

    而此時還有一種類似的說法在南贍部洲流傳,那就是隻要勤修,就可以實現了西方極樂世界,成就淨土佛菩薩的依正莊嚴功德。

    當張昊天聽聞這三種學說之時,馬上就想到了佛教的三大佛,分別是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

    釋迦牟尼主要主宰佛教的婆娑世界,是佛教的創立者,被稱為是至尊佛。

    阿彌陀佛掌管西方極樂世界,又稱無量壽佛和無量光佛,他主要指引人們通往極樂世界。

    還有在東方琉璃世界裏的藥師佛,據說主宰著佛教所說的善惡因果。

    張昊天喃喃道:“沒有想到,後世的佛教三大流派在此時就已經開始流傳開來,不知道這三家是否如地球那般成就呢?三家又是如何都歸為佛家呢?”

    此時,除了佛家思想,此外還有法家、名家、陰陽家等學說流傳。

    像陰陽家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這其中有個名叫鄒衍的人也是轉世重修之人,而他還是造化道場出去的。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

    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曆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當然,這其中還有對地球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的儒家。

    儒家以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除了這些主張,其最初的創始人孔子更是將他的思想用於國家的統治當中、用於生活實踐當中,遊走七十二國,並最終建立自己的國家。

    孔子還大肆收羅門徒,有弟子三千之說,並在儒學思想的基礎成立了一個門派——儒門,成為當世第一門派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