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議事

字數:6004   加入書籤

A+A-




    戶部左侍郎耿書元繼續說道

    “玉米,紅薯,土豆的推廣種植,遇到了些問題。”

    說到這裏,他停下來看了看大明王王宇,見對方沒說話,就繼續說

    “在以往,百姓都習慣種粟栗,稻穀,小麥等主糧,玉米,紅薯,土豆是粗糧,隻是輔助,耕種的不多……這種習慣,要改變會有不少麻煩。”

    “再有就是,因為戰亂,普通老百姓為了吃飽飯,他們倒是願意種產量更高的玉米,紅薯,土豆。但是,那些擁有足夠多田地的人,他們原來種玉米,紅薯,土豆等,是作為粗糧,用來喂牲畜的,所以根本不願意大量種植玉米,紅薯,土豆。”

    “還有……因為時間緊,不能錯過春耕,戰亂後個地方官吏減員很多,要落實推廣任務,人手有些緊缺……”

    說了一堆問題,戶部左侍郎耿書元心裏沒底氣,最後說些好的“目前,京師,山東兩地,除了那些有足夠田地的人戶有意敷衍外,其他普通百姓很配合,兩地推廣比較順利……”

    玉米,紅薯,土豆,都是粗糧,有粟米和稻米吃,誰願意天天吃粗糧?

    而且,粗糧也賣不出什麽好價錢。

    所以,士紳地主等擁有足夠土地的人,肯定不願意多種粗糧。有的甚至表麵應付,暗地裏搗亂。

    他們中甚至有些人希望自己天天有好糧食吃,不希望平民百姓吃好,甚至還期待著災荒之年,通過高價賣糧食發大財。

    這種現實,短時間內,無法改變。

    大明王王宇也很無奈,不過也有其他應對方法,說道“看來,推廣玉米,紅薯,土豆,指望不上那些地主了,隻能依靠普通百姓!”

    “這樣,戶部指定出獎勵措施。對於種植玉米,紅薯,土豆的人戶,每一畝地,減免一定的賦稅,種得越多,免稅越多。

    產量達到一定標準,可以進行嘉獎。若果有擔心種出太多無法吃完的,朝廷可以承諾,以公平的價錢進行收購。要讓他們看到,種的玉米,紅薯,土豆越多,獲得的好處越多。”

    總之,就是獎勵耕種,增加積極性。

    至於那些士紳地主等人,不強求。

    先把廣大普通老百姓的積極性提起來,解決了他們的吃飯問題,天下便可安定。

    “至於人手緊缺問題……”

    大明王王宇扶額,頭疼。

    任命官吏,若是馬虎,後患無窮!所以選拔官吏,要謹慎,更需要時間,不可能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就把各地所卻的人全部填補上。

    “前南明朝廷有許多才能,大明王寬厚待他們,想必會有不少人願意為華夏帝國效力。”

    吏部尚書張良說道“吏部會盡快完成對他們的考核,然後安排就職,填補各地空缺。

    此外,臣建議,戶部可以效仿工部。”

    效仿工部?

    眾人看向工部尚書曾輝。

    曾輝納悶,問“張大人,工部與戶部有很大不同,如何效仿?”

    大明王王宇倒是明白過來了,說道“張良,你的意思是讓戶部也效仿工部的臨時工製度?”

    工部之前不是很缺人手嗎?

    後來大明王王宇想出了“臨時工”這個方法,就是工部在各地做事,缺人手時,可以臨時雇傭人,完事後就解除關係。

    原來,凡是在工部做事的都有官職。沒有“工人”一說,工人就是那些服勞役的人。

    現在,各地要許多人去修繕水利。

    不是農忙時,還可以以工代賑招到人手。而農忙時,就沒什麽人了。

    如此,就要專門雇傭人手,而且需要很多,但工部根本沒有那麽多官職安排。

    所以,大明王王宇就建議采用“臨時工”的方法。

    “原來是臨時工!”

    工部尚書曾輝恍然道“臨時工,是當初大明王做出的英明決定。是很好的方法,通過臨時工,為工部解決了臨時需要大量人手的問題。

    事情完成後,臨時工就會離去,不會造成負擔,反而能節省不少開支。”

    隨後,工部尚書曾輝詳細的為眾人講述了一下“臨時工”,以及工部具體是如何運作的。

    “此法,甚好!”

    戶部左侍郎耿書元讚歎道。

    戶部安排清丈田地,推廣玉米,紅薯,土豆,需要的人手,其中大部分也是勞力需求,采用臨時工的方式,合適。

    隻要工酬好,害怕招不到人?

    大明王王宇點頭道“對於臨時工,一定要記住,要以書麵文書的方式,形成一種臨時工合同,在其中約定酬勞,時間,所做事情的內容等等。”

    這個時代還沒有“勞動合同”的概念,大明王王宇想借此嚐試一下。

    臨時工,臨時工合同文書或者是臨時工勞動合同……

    開個先列,以後需要時,就有了依據。

    “好了,接下來,議一議當前需要做的主要任務。”

    了解要最新的戰事,以及戶部清丈田地,推廣玉米,紅薯,土豆的情況後,接下來才是內閣議事的重點。

    大明王王宇說道“今日所議之事,有二。一是,秋季科舉與順天書院之事。二是,關於南京,折江,福健,江茜和湖廣的諸多事宜。

    具體需要如何進行,張良你來為其他人講解下。”

    這些事情,事先大明王王宇與張良已經商量過。

    張良,除了吏部尚書,軍機處參謀,內閣大臣的身份外,其實現在就是被默認的內閣首輔。

    吏部尚書張良起身行禮後,看向眾人,說道“首先,大明王已經決定將京師的國子監改命為順天書院,準備在秋季開學,招收學員。

    順天書院,不同於原來的國子監。順天書院的科目類別將分為文學,算學,法學,史學,地學,醫學,音律學,自然學等八個大類。

    文學,以四書五經為主。算學,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數字算術。法學,就是律法,以華夏帝國律法為主,同時研究曆代律法等等。

    史學,就是專門研讀曆史,了解曆史,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等等。

    地學,為地裏學科,天下地圖,具體山川,如何製作地圖,認識地圖。同時配合學習各地的人文習俗,農耕文化,礦物等分部情況等等。

    醫學,自然就是指各種醫學知識。音律學,包括琴棋書畫,歌舞。自然學,天氣,氣象等學識。”

    稍微停頓下來,眾人在思考張良話裏的內容。

    國子監本來歸禮部管,現在雖然改命順天書院,但也是要歸禮部管。

    過去的國子監,隻有文學,算學,律法學等幾門學科。

    而且,以研讀四書五經和律法為主。

    現在,變了,多了許多學科類別,而且三分之一都是新的。

    禮部左侍郎王喆,心裏沒底。禮部尚書陳確去了南京,王喆也是第一次參加內閣議事,發慌。

    “具體的順天書院細則,等我整理完後,就轉交禮部。”

    張良又開口說道“然後就是華夏帝國第二次科舉,在今年秋,還有小半年時間。

    華夏帝國最缺的就是人才,所以才急著舉行第二次科舉。此次科舉,分為南北兩個考場,同時進行。

    關於此次科舉的方式不變,依照第一次科舉,經科,策論,六部各一卷試題……參加科舉的資格,也是按照第一次科舉,隻要遵守華夏帝國律法,年滿十八,不論出身貴賤,男女皆可參加。”

    張良說完,大明王王宇補充道“此次科舉,由禮部主持,都察院監督,決不允許漏題,賄賂等醜陋事情出現。”

    “是!”

    禮部左侍郎王喆,都察院左都禦史湯瑾行禮受命。

    大明王王宇看向張良,道“繼續。”

    張良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南京,折江,福健,江茜,湖廣等地,剛結束戰亂。

    首要的是維護各地治安,穩定民心。戶部籌備好糧食,賑濟災民,工部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盡量安置流離失所的百姓,讓他們有事情做,不會餓死。

    其次,吏部需要考核各地官吏,盡快補充空缺,讓所有地方官吏各司其職。

    其三,戶部要做好接受前南明朝廷的國庫,皇宮內物品,糧倉,軍械物資等的統計,清丈各地田地,恢複農耕,推廣玉米,紅薯,土豆種植。

    其四,江南的農桑和江南製造局很重要,盡快恢複農桑,恢複江南製造局的運作。

    其五,工部在這些地方的首要任務,依然是修繕水利。夏季,南方雨季快到了,要抓緊時間。

    刑部,接管這些地方的按察使司,統計所有刑獄的犯人,維護地方治安。

    最後,兵部接管各地都指揮使,統計各衛所的還剩下的人員,軍械,衛所的田地等情況。

    將還能用的衛所士兵,集中起來維護各地的治安,對於山匪等嚴厲打擊……”

    張良說了很久,其他人一邊聽,一邊做些記錄。

    說完後,張良問道“大明王,可有說漏之處?”

    “很好。”

    大明王王宇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說道“大方向張良已經說明,現在諸位一起議一議,具體的措施,六部一院需要分工明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