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時代潮頭

字數:5181   加入書籤

A+A-




    第23章時代潮頭
    1982年,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
    元旦當天,官方刊印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多重責任製,如包產到戶、小段包工、聯產到勞等等,都是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製。
    二月。
    電影《少林寺》在內地公映,以一毛錢的票價創下了16億的票房神話。
    烏義縣這邊同樣是觀影如潮,李蓮傑成了全國聞名的武打巨星。
    這一年,全國人口正式破十億。
    同樣還是這一年,第一批參加高考的大學生與78屆大學生,在同一年畢業。
    陳大光、巧姑、陳光榮等第一批考上大學的18人,大部分人都回到了家鄉。
    隻有少數幾個留在了上學的地方。
    像陳小飛,他就留在了燕京,他準備留在燕京發展,走仕途。
    選擇這條路,燕京的肯定比地方要高。
    京官高半級嘛。
    那裏機會也會更多。
    對於那些沒有回來的大學生,陳家村內部並沒有什麽議論。
    考大學是為了啥?
    成為城裏人!
    當幹部!
    反倒是回來的這批人,關起門來,沒少被家裏人說。
    糊塗啊。
    大城市多好啊,留在那裏,說出去多有麵子。
    回到烏義這個小地方,能有什麽發展前途?
    但,他們還是回來了。
    這批人回來,最高興的肯定是烏義縣縣委班子。
    來得好啊。
    這年頭的大學生,真的是捧在手心的天之驕子,縣委、市委,全部都很重視這批歸鄉的大學生。
    然後。
    他們迅速入職,開始跟著楊春收一起籌備小百貨市場。
    從80年開始,政策逐漸鬆綁。
    兩年過去,從事小商品交易的老百姓越來越多,但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這些從事小商品交易的個體戶,沒有固定的場所。
    全是打遊擊。
    過去這兩年,一直有呼聲,想讓縣委批地,專門搭建一個小商品交易集市。
    此前,縣委班子始終沒有下定決心。
    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他們擔心政策還會再變。
    直到今年,看到上麵的一係列動作,然後再李傑和楊春收的建議下,縣委班子終於下定決心。
    建!
    日用百貨、小五金、小針織、小塑料、小玩具、服裝等等都被劃歸到百貨市場的範疇之內。
    縣裏批地撥款,建一個800個攤位的小商品交易市場。
    不過,這年頭的政府也沒錢,隻能搭那種露天的交易市場。
    由縣工商所進行管理。
    巧姑、陳大山等人,兵分兩路,一路在工商所,還有一批人在陳家村紡織廠工作。
    是的。
    陳家村已經從專門的襪子工廠,變成了一家紡織廠。
    當然,主業還是以生產襪子為主。
    陳家村生產的襪子,質量好,價格實惠,很受當地百姓青睞,那些走南闖北的個體戶也會從陳家村進貨。
    不過。
    這些都不是陳家村的主要營收。
    真正賺錢的是外匯出口。
    第一筆外匯訂單是陳小飛拉來的,他學英文的時候,經常去各種英語角,期間,他認識了一個外國留學生。
    對方家裏是做生意的。
    然後,他就帶著湯姆來了一趟陳家村。
    既是旅遊,也是談業務。
    此時的華夏,原材料價格低,對比國外,人工更是可以低到忽略不計的程度。
    質量好,設計合理,價格也便宜。
    第一筆五萬美金的訂單,很快就從國外傳到了市委,然後又傳到縣委、陳家村。
    彼時,陳家村為了這筆訂單,真的是把吃奶的力氣都用了出來。
    所有工人,兩班倒,前後花了十天的功夫,飛速完成了那筆訂單。
    質量好,價格便宜,憑借這兩點,後續的訂單,紛至遝來。
    去年,陳家村紡織廠榮獲市裏的十佳創匯企業。
    繼狀元村之後,陳家村又火了。
    雖然批發的單價很低,比不過那些零售,但架不住量大啊。
    一個零售商,一年到頭拚死也賣不出一萬雙襪子,而一萬雙襪子,僅僅隻是陳家村一個禮拜的產量。
    今年,陳家村已經張羅著修路的事了。
    之前,為了保證貨物運輸問題,襪子工廠並沒有建在陳家村,而是建在距離陳家村三裏之外的主幹道附近。
    現在村子有錢了,準備撥款修路。
    修一條水泥路!
    直通陳家村!
    往後,村民再回家,雨天再也不用沾上一腳泥。
    看到陳家村幹的熱火朝天,其他村的村民也羨慕啊,一些膽子比較大的,也跟著上馬了村辦工廠。
    不就是生產襪子嘛,誰不會啊!
    幹就完了!
    從去年到今年,烏義縣多了七八家專門生產襪子的工廠。
    雖然工廠變多了,但這年頭的襪子很暢銷,不少周圍的個體都在這邊進貨。
    隻要生產,就能賣出去。
    根本不愁銷路。
    市場的渴望,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不過,創匯並不是誰都能做的。
    創匯最重要的不是產品,而是渠道。
    如今,國內外的聯係很少,即使有物美價廉的商品,也很難被外商采購。
    渠道太少。
    那些展銷會什麽的,根本沒有村辦工廠的份。
    畢竟,村辦工廠隻是幹兒子,擱在幹兒子那堆,也排不到老大的位置。
    國企才是老大,才是親兒子。
    陳家村倒是有路子,但他們的那些客戶都不是那種實力很強的批發商,需求量有限。
    在訂單量沒有大規模增長的情況下,他們可不會貿然給別人牽線搭橋。
    自己都沒吃飽,哪能顧得上人家。
    而外包,目前政策上又有風險。
    所以。
    其他村辦工廠隻能眼巴巴的看著陳家村出口創匯。
    然後。
    那些村裏的孩子又被‘教育’了一頓。
    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家村裏的孩子,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自家村子怎麽就沒有一個陳小飛呢?
    那孩子,真厲害。
    讀書厲害,考上北大。
    做生意也厲害,隨便就介紹了一個外商。
    那機器一開,掙得全是外匯啊。
    不僅掙錢,臉上還有光,上級還重視,看看,每次市裏領導下來視察工作,陳家村都是必去的地方。
    更別說陳家村還有一個陳江河。
    那可是全省有名的人物。
    喜歡諸天萬界之大拯救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諸天萬界之大拯救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