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風起,雲動

字數:6128   加入書籤

A+A-


    華藝。
    “哥,那邊怎麽說?”
    “說錢夠了,不需要投資。”
    “那,試鏡的事呢?”
    “暫時沒消息。”
    提起這個,大王麵色一冷。
    沒消息,那就是最不好的消息。
    軟釘子。
    一聽這話,小王也臉色一沉。
    都是常年混圈的人,誰不懂潛規則?
    “再看看吧。”
    半晌,大王歎了口氣。
    說實話,‘吳迪’絕對是影視圈的怪胎。
    哪有人不混圈的?
    不混圈,哪來的投資?
    不要投資?
    哪個導演用自己的錢拍電影啊?
    即使有,那也是很小一部分,大頭肯定是拉投資,這麽做,既能拉到發行資源,又能最大化的降低風險。
    畢竟。
    拍電影這東西,沒有百戰百勝的秘訣。
    再牛逼的導演也不敢保證拍一部,賺一部。
    ……
    博納。
    “唉,楊總,抱歉啊。”
    於東雖然是打著電話,還是賠著笑。
    “那邊實在聯係不上。”
    “去哪了?”
    “吳導去了澳洲,好像是為了特效的事,你也知道,特效製作最麻煩。”
    “忙活幾個月,半年那都正常。”
    “好,好,下次去香江我一定聯係您。”
    “嗯,嗯,拜拜。”
    掛斷電話後,於東收斂了臉上的賠笑。
    不好幹啊。
    接了發行的活,反而搞成了燙手山芋。
    博納成立於1999年,是國內第一家獲得廣電總局頒發的‘電影發行許可證’的民營公司。
    他能拿到證,當然是因為關係。
    於東最早是在北影廠幹發行工作的。
    後來,他下海辦了博納。
    不過,博納真正起家是靠香江電影,2001年,那部催淚大片《我的兄弟姐妹》,令博納在港圈一舉成名。
    後來。
    博納陸續接了一大批港圈電影發行,但最近這兩年,博納開始調整公司業務重心。
    這一次,因為上次的合作,博納也參與了《申海堡壘》的投資。
    他投的不多,隻投了10%。
    500萬美金。
    大頭是中影,他們投了20%,整整1000萬美金。
    然後是傳奇影業1000萬,上影500萬美金,剩下的2000萬,全是‘吳迪工作室’的錢。
    不得不說。
    作家真吉爾賺錢。
    《2177》的吸金能力,讓人羨慕的吉爾發紫!
    下金蛋的母雞啊。
    2000萬美金,說掏就掏了。
    一點猶豫都沒有。
    ……
    《觀音山》劇組。
    範小胖掛斷電話後,臉上的笑容明顯少了幾分。
    角色有。
    但不是女一號。
    想想也是,兩人隻打過兩次友誼賽,關係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投資5000萬美金的女主角,哪那麽容易給她。
    不過。
    女主角會是誰?
    吳導口中的那個新人到底是誰?
    好好奇啊。
    是海選的,還是資方,不對,吳迪既是大導演,又是投資人,誰能在選角上麵指手劃腳?
    隻是,圈內近期也沒有聽說大規模選角啊?
    範小胖心心念念的新人,此時正在接受吳迪工作室的培訓。
    李傑選的新人是倪尼。
    截胡了《金陵十三釵》裏的謀女郎。
    雖然老謀子後來有點被資本綁架,但不得不說,他的眼光確實很毒辣。
    曆任謀女郎,沒一個底子差的。
    導演和演員也是雙向奔赴。
    如果演員本身是一塊頑石,導演再怎麽善於調教,石頭也隻是石頭,不會變成美玉。
    女一號選了一個新人。
    男一號肯定要找一個大牌。
    但。
    選角的事,李傑不太著急,科幻片難拍的地方就在於特效製作。
    耗時一年半年,他都算短的,長的要搞一個一兩年。
    所以。
    他有充足的時間去考慮。
    ……
    澳洲。
    李傑這邊剛剛跟特效公司確定了其中一個特效製作方案,那邊,他的電話響了。
    低頭一看。
    中影韓三坪。
    說情來的?
    是人就有七情六欲,隻要生活在社會裏,也避不開人情往來。
    畢竟,天底下沒有誰是聖人。
    “喂,韓總。”
    “對,我在澳洲商量特效製作方案。”
    “回去?可能下下個月了。”
    “呃,讓我上台發言?不用了吧,畢竟,我隻是跨界來的。”
    “呃。”
    “好,好,我明白了,下個月15號之前,一定回來!”
    “嗯,嗯。”
    掛斷電話,李傑不由搖了搖頭。
    這次的活動,真的推不掉。
    上麵點名讓他參與。
    級別太高,推都推不掉。
    也罷。
    就去電影局走一遭吧。
    其實,李傑也不是聾子、瞎子,圈內的一些人,哪怕不用他專門打聽,就會有人主動告訴他。
    他知道,有一些對他不是很看得慣。
    異類。
    如果是普通的跨界導演,那些人的反應,多半不會那麽大。
    拍就是。
    商業片票房高?
    高唄。
    前麵都有一個馮鋼炮了,再多一個新導演,又能怎樣?
    不過。
    李傑拿獎的事,卻觸動了不少人的神經。
    獎項,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各大獎項,基本都是壟斷在學院派的手裏。
    現在?
    突然冒出一個商業、藝術多點開花的大導演,問題就來了。
    不說一定要捧著、舔什麽的。
    起碼要交往一下,拜拜碼頭吧?
    連碼頭都不拜,是不是太目中無人了一點?
    當然。
    不是所有人都那麽小心眼,這些異議者隻是一小撮人。
    如果是全體敵視,李傑之前的劇本根本過不了審。
    ……
    轉眼。
    到了開會的前兩天,李傑低調的返回了國內,這次回國,他誰也沒通知。
    包括付一舟。
    開完會,他就要重新回澳洲。
    參加完這次會,他耳邊的紛擾應該會少一大部分。
    畢竟。
    那些人都是人老成精,一看會議的規模,甚至看看座位排次、通報時的姓名順序就能懂。
    這分明是要力捧的架勢。
    這種情況下還跟人家對著來,那不是針對‘吳迪’!
    果然。
    當會議的新聞畫麵登上《早間新聞》、電影頻道之後,圈子裏關於‘吳迪’的討論,頓時變少了。
    翻翻後續的報道,正麵報道多了很多。
    負麵的,當然也有,但沒有那麽多了,隨後幾天,《電影報》等刊物上麵又多了一批影評。
    《空間折迭》、《鋼的琴》的影評數量,肉眼可見的變多了。
    不過,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些微妙的變化。
    這叫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