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文藝之路!

字數:3465   加入書籤

A+A-




    電影好不好,就看票房是否賣得高。

    這是普通大眾最直觀的感覺,盡管很多票房大賣的片子被無數圈內人抨擊沒營養、沒內涵、沒意義的三無產品,但他們的話,沒人聽、沒人信,也沒人在意。

    文藝片為什麽稱為小眾,因為大部分都是一些圈內人自嗨,頂多再加一些喜歡文藝片的觀眾。

    其實寧遠覺得,文藝片並不小眾,隻是被那些妄圖高人一等的高級人,生生扭曲成了小眾。

    好的文藝片,雅俗共賞,就像白居易的詩,大字不識一個的老嫗也能聽得懂,就算是王勃那篇引經據典文采飛揚的《滕王閣序》,就算辨別不出裏麵層出不窮的典故,但如果聽人朗誦,大氣磅礴的感覺也會油然而生。

    可那些人,偏偏把文藝片整得誰都看不懂,還沾沾自喜:“我這是高級!”

    高級你妹!

    用一些沒有必要的濾鏡,美名其曰增加質感,把敘事節奏剪輯得顛三倒四,自詡為超時空,看不懂是你境界不夠。

    至於電影本身的問題,就更多了,因為張義謀一部《活著》拿下戛納評審團大獎,很多人也故意去拍這種慘絕人寰的電影,還自誇這是揭示人性,剖析命運。

    因為《我的父親母親》拿了獎,又是一幫人,一窩蜂的去拍農村題材的電影,髒破亂就不說了,狗血混亂的人際關係,複雜到你懷疑人生。

    而後《花樣年華》拿了獎,又一幫人隻學了個空虛和縹緲的皮毛,《春光乍泄》拿了獎,又去拍這種前衛和顛覆。

    其實就是跟風,絕大部分動機和目的,隻是為了拿獎盡管張義謀他們也有拿獎的目的,至少他們也在講故事:先講好故事再有文藝。

    而這些人,恰恰本末倒置,先搞文藝,再講故事,實際上影片講了什麽,他們自己都說不出個一二三,隻牽強附會一些高深莫測的概念,就像魯迅的文章被過分解讀一樣。

    完全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到最後把文藝片作死了。

    可實際上,好的文藝片無論敘事還是節奏或者風格,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就算是劇情,也完整而統一。

    看著影片灰暗基調,你也用這個調調,但你並不明白人家為什麽要在這裏用這個調調,反正管他三七二十一,打開攝像機就是幹。

    藝術圈也差不多,寫實之外的其他畫派,除了幾個大師的作品,其他大部分都是沽名釣譽和炒作。

    梵高的《星空》,如果單看印刷品,當然覺得就那回事,但如果能看到真跡,那油彩的筆觸、斑斕的色塊堆疊,視覺衝擊力極強,就像《滕王閣序》,很多人也說不出他哪兒好,又引用了哪些經典,但聽著、讀著就是特別帶感,有種喝了好酒的酣暢淋漓。

    好的文藝片,是有故事主線的,而不是亂七八糟,就像《霸王別姬》、《花樣年華》,以及湯姆的《阿甘正傳》,霓虹國的《京都物語》等等。

    好的文藝片,主人公的苦難是有揭示和啟發意義的,再不濟也是在抨擊一些事物,而不是為了苦難而苦難。

    追逐獎項不是什麽壞事,但東施效顰,還譏諷嘲笑說他不好的人都是看不懂,那就是盲目,是掩耳盜鈴:“我不聽我不聽,你不要再念經!”

    跟文藝片的追逐獎項類似,未來一窩蜂的拍青春片,就是逐利了。

    未來,大眾將文藝片狹隘的定義為票房低、明星少、製作粗糙、節奏沉悶,專供海外電影節,這樣的“固有印象”,讓大眾和文藝片漸行漸遠。

    但怪誰呢?

    肯定不怪觀眾,更不可能怪他們看不懂。

    八十年代末,勝利藝術電影院獨家上映《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不是廖帆那部,那時的觀影盛況,跟未來人們對文藝片的印象大相徑庭。

    影院44個月常常爆滿,到最後售票處不得不拉起鐵柵欄分流觀眾。

    就算是未來,劉傑執導、11年上映的《碧羅雪山》,這部最初壓根兒沒準備公映的電影,在京城新建的a藝術中心放映了整整一年半時間,且往往一票難求。

    而且跟《那山那人那狗》相似的是,它也隻在這一家影院放映,評價也差不多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刻意誇張的表演,用非常樸素的手法,以冷靜、凝練的鏡頭,記錄下青山綠水間發生的故事。

    因為這部電影對白幾乎都是傈僳語,即使是一部華夏電影,但觀眾也隻能看字幕,這跟寧遠他們的電影在霓虹國上映也差不多。

    連這種方式都有如此盛況,可見好的文藝片,永遠都不缺觀眾。

    所以,每當導演和製片方票房撲街,把鍋甩給文藝片,說自己怎麽怎麽理念高深,觀眾沒看懂的時候,以後他們的電影也不用看了。

    這也就導致了,未來即使是文藝片的作品,宣發時也不敢把自己的影片歸為這一類。

    《白日焰火》這次是廖帆演的,似乎這家夥跟焰火杠上了。

    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它都是一個標準的文藝片。但在德國參評回國後,卻主打廖帆+桂綸美明星主演、柏林金熊大獎加持。將電影跟“文藝片”劃清界限,作為一部犯罪類型片來宣發。

    直到票房破億後,片方才改口稱自己是文藝片。

    在學校,以及在話劇院,寧遠不止一次跟秦莉,跟孟輝和廖帆他們探討過這個問題,尤其是跟廖帆他們喝了酒之後,都破口大罵那些混蛋砸了文藝片的招牌!

    秦莉在為寧遠擋了很多采訪後,給寧遠批假的時候說道:

    “既然現在已經這樣了,希望你以後能給文藝片正名,讓觀眾知道不僅有內涵,還可以賣錢。”

    “賣錢?哈哈,老師你啥時候也開始俗了,這不像你的風格呀?”

    “大俗即大雅,不要擔心好片子普羅大眾看不懂,如果有問題,那也隻能是學藝不精好了,去吧,到了那邊注意安全,也注意自身言行,因為你不僅僅代表自己,作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會被放大。”

    “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