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徹底掌控紅巾軍
字數:4534 加入書籤
郭子興、郭天敘相繼離世,大張氏瘋瘋癲癲,小張氏六神無主,郭天爵又是個扶不上牆的紈絝,能主事的人一個都找不出來,郭家的後事隻好由張天佑幫忙主持打理。
張天佑有苦難言,郭天敘下葬這天他親眼目睹許多郭家嫡係將領都圍著朱元璋打轉,幾乎沒幾個人是真心為郭天敘的葬禮而來,尤其是看到郭天敘那殘缺不全的屍身他更是兔死狐悲,跟朱元璋作對的人都沒落到好下場,下一個會是他嗎?
他後悔無比,當初就不該跟著郭天敘落井下石陷害朱元璋,好在媳婦周虎妞和二姐小張氏與馬秀英的關係一直不錯,等馬秀英到了集慶,一定要叫她們多和馬秀英親近,希望朱元璋能看在這層關係上放過他。
張天佑還不知大張氏已經惹出驚天動地的大禍,他正和周虎妞勸說小張氏出來主事,忽然見郭惠怒氣衝衝地進門,不由歎道:“你|娘又去朱府鬧了?她這樣天天折騰不是辦法,隻會和朱元璋的關係愈加破裂,你好好勸勸她啊。”
郭惠神色極不自然,“我娘把馬秀英推倒了。”
“什麽?”張天佑、周虎妞和小張氏騰地站起來,大驚失色,連連問道:“你|娘呢?馬秀英現在如何?”
“我讓人把她送回房了,小妹陪著她。唉,馬秀英命真大,人和孩子都沒事。”郭惠把事情說了一遍,十分惋惜馬秀英居然母子平安,渾然忘記她之前苦苦乞求馬秀英放過她娘的模樣。
正在此時,她的心腹大丫鬟郭霞走進來附耳低語,她平靜的麵孔頓時變得慌張,“舅舅,李碽兒為救馬秀英小產了。”
張天佑驚出一身冷汗,一屁|股跌回椅子上。他先前還慶幸馬秀英沒出意外,事情還有挽回的餘地,誰知朱元璋的小妾竟因為這事流產,這可怎麽辦,朱元璋本就子嗣艱難,聽聞孩子夭折還不雷霆大怒,說不定連他張天佑都要牽連進去。
郭惠這會真正感到害怕,她和張天佑的心思一樣,認為沒出事就不算大事,誰知馬秀英沒事,李碽兒卻小產了,朱元璋知道了豈會輕易放過她娘,她惶惶不安,一邊埋怨李碽兒的多事,一邊擔心朱元璋的報複手段。
“你|娘居然敢在眾目睽睽之下謀害朱元璋的子嗣,真是誠心找死啊。”張天佑氣急敗壞,當下不再心軟,命人把大張氏軟禁起來,從此不得出府一步。
郭惠於心不忍,“我娘情緒不好,把她關起來,她會更難受。”
“她今天敢做出這樣的事,以後還不知會做出什麽事來,她死不打緊,非要拖著這一屋的人給她陪葬嗎?”張天佑真恨不得立刻和郭家人斷絕關係,可惜這種想法不能實現,攤上大張氏這樣的姐姐,隻能自認倒黴。唯有限製她的活動,才不會讓她繼續釀出禍事。
“三弟,我去一趟朱府。”小張氏坐不住了,雖然知曉馬秀英沒事,可朱元璋的子嗣出了問題,她還是打算親自去看一看。
“二姐,你一定要在馬秀英麵前多說說好話,讓她把朱元璋勸住,大姐的事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啊。”郭府的補品藥材幾乎被張天佑全拿出來,他又從自己的府中取了一些金銀珠寶,叫周虎妞也跟著同去探望馬秀英。這會錢財算什麽,保住性命前途才是要緊事。
小張氏和周虎妞到了馬秀英的院子,正好遇到朱元璋要去看望李碽兒。兩人戰戰兢兢,大氣都不敢出一聲,還不知朱元璋會如何發落他們這些郭家人。
朱元璋臉色陰沉,語氣冰冷,說了句“你們來了”就拂袖離去。
小張氏和周虎妞直到看不見朱元璋的身影,才腿一軟跌坐在地上,剛才那股強大的殺氣駭得兩人心都差點飛出來,她們毫不懷疑朱元璋真有殺她們的決心。兩人回過神來,連忙奔進屋裏,顧不得寒暄就對馬秀英求情,“秀英,這次千錯萬錯都是大夫人的錯,你大人有大量原諒她這一次,以後我們不會再讓她出府半步,不會讓她再出現在你們麵前……”
聽說囂張跋扈的大張氏被軟禁,馬秀英心情稍微舒坦,勉強露出笑容說道:“我剛才已經勸過夫君,這事就這樣吧,你們回去告訴舅舅,讓他不要擔心,隻要他好好為夫君效力,夫君不會計較從前的事。”
兩人鬆了口氣,周虎妞忙把禮物呈上。
馬秀英毫不客氣地笑納了,吩咐遜影把補品給李碽兒送去,金銀珠寶都放入庫房,集慶百廢待興,她正嫌錢財不夠呢。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盡管馬秀英在府裏打了招呼,大張氏迫害朱元璋子嗣的消息還是悄悄傳開。
許多人都猜測這回郭家徹底完蛋了,然而讓人眼睛大跌,朱元璋居然沒有處罰大張氏,朱府對此事也隻字不提。這讓眾人感慨朱元璋大度的同時也讓郭天敘的舊部徹底放下心來,他們以前跟著郭天敘沒少做對不起朱元璋的事情,如今見朱元璋連大張氏的殺妻滅子之罪都能饒恕,想必也不會再和他們計較。於是除了少數幾個人離開軍營,大部分人都真心實意歸順了朱元璋,為他四處征戰。
至此,這支前身姓郭的紅巾軍徹底被朱元璋掌控在手裏,集慶城牆上到處插滿了迎風招展的朱姓大旗,至於撤下來的郭氏旗子,周德興說這布料結實,全部要去補營帳的縫隙了。
武將整編軍隊,文官治理民生,整個集慶如旭日東升,充滿了朝氣蓬勃的氣象。
集慶是元廷對當時南京的命名,朱元璋要推翻元廷,故而不再沿用元廷舊製,把集慶府更名為應天府。他腳踏龍脈大地,自詡“應天而生”,相信應天府一定會成為他的龍興之地。
這一次他真正做到威名遠揚,他的勢力早已超越昔日的郭子興,再沒人把他看成是郭子興的部下。隨著時間流逝,郭子興、郭天敘已漸漸被世人遺忘。
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立刻嘉獎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
朱元璋的部將對這個任命很不滿意,他們覺得憑朱元璋的勢力封個王侯都應該,紛紛勸說朱元璋自己晉爵為王。
朱元璋頗為心動,男人追求的不就是王侯將相。
馬秀英卻挑了一個他心情比較好的時間勸他暫時不要稱王。
“為什麽?”朱元璋立刻晴轉多雲,臉色有些不好看了。
也隻有馬秀英才不懼怕他生氣的模樣,緩緩說道:“你的聲勢比過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麵受敵。東麵和南麵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麵是徐壽輝。當初脫脫攻打張士誠就是因為張士誠稱王,你如果稱王恐怕元軍很快就會來對付你。如今你應該趁其他紅巾軍主力牽製元軍,趁機發展你的勢力,別做那出頭鳥,被元軍當了靶子。”
元末年間,有無數起義軍揭竿而起,其中勢力最大的除了韓林兒,就是張士誠和徐壽輝。這二人一個在太湖,一個在鄱陽湖起兵造反,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卻不認同韓林兒的紅巾軍,甚至和韓林兒相互敵對,自然他們也算是朱元璋的敵人。好在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並朱元璋,又忙著對付元軍,這才讓朱元璋順利在應天站穩腳跟。
朱元璋細細思量,頓時覺得強敵環伺,稱王的念頭不翼而飛,加大力度鞏固應天府及周邊的勢力。
他自稱吳國公,設置江南等處行中書省,任李善長、宋思賢為參議,陶安、李夢庚等為左右司郎中員外郎都事等官;設置江南行樞密院,讓徐達、湯和同任樞密院事;設置帳前親軍,任馮國用為總製都指揮使;設置前、後、左、右、中五翼元帥府,以及五部都先鋒。一切設官分職,井井有條。
賞賜完眾將士,朱元璋又命人大興水利,廣開屯田,發展生產,儲備糧草,以應天為根據地向四周擴散。這些措施都出自於楓林先生朱升所提出國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能夠得到朱升輔助,朱元璋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剛剛攻下集慶,馬秀英便對他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江南飽讀詩書的學者很多,叫他趁機招攬一批有誌之士。
朱元璋就張貼布告招攬賢士,然而局勢動蕩,許多文人都處於觀望狀態,不願輕易投靠。
馬秀英笑道:“文人多清高,看不起草莽出身的武人,若你肯禮下賢士,給他們一個台階,或許他們就願意歸附了。”
朱元璋又命令部下四處打聽哪裏有著名學者,願意親自去請。
一天,鄧愈興奮來報,“元帥,末將打聽到徽州附近有個叫朱升的老頭,做過學政,飽讀經書,在這一帶很有名望。我軍包圍徽州府城時,還是朱升為免百姓受害,甘冒萬箭之簇,獨立城下,說服守城元帥福童開城歸降的。”
“此等忠義之士不可怠慢。”朱元璋大喜過望,當即就叫鄧愈帶著自己前去拜訪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