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

字數:4313   加入書籤

A+A-




    薑帥清了清嗓子,“是這樣子的,那丹爐的造型頗為奇特,這讓我爸的那位朋友覺得十分新奇,因為沒有見過這樣子的啊,他覺得一百多萬並不高,所以邊和那賣家一口敲定100萬……”

    “靠……”崔明伏坐在了後座,差點被水給嗆到了,“有沒有搞錯,100萬哎,幹啥不行,非得買一個煉丹爐,我擦,他不是想成仙,就絕逼是閑得慌了。有錢任性,看來這句話真的是實話。”

    “不單單如此!”薑帥搖了搖頭,“這家夥讓人更加摸不透的是,這煉丹爐若是從外形來看,和那夜壺是差不多的,隻是在那爐壁之上,竟然還有一圈又一圈地紋路,這倒是沒有見到過的,他見到之後,就仿若著了魔一般。”

    “紋路?”我們三個一聽來了興致,“什麽樣子的紋路?”

    這是一種叫“散讖益壽咒”的“丹紋”,據說會對爐中丹藥產生特殊影響,理論上講,刻有這種咒紋的丹器,應該是一種始於兩漢的比較“高端”的丹術器皿,到了戰國末期不知因為何種原因其製作工藝忽然失傳,同時丹士們在用的此種丹器亦同時絕跡,之後也沒再出現過。

    “怪不得,我隻道這家夥是一心求得長生,卻不料竟然也是一個識貨的主兒,竟然可以找到西周時候的丹爐,這自然是鳳毛麟角。”崔明伏不由自主地點著頭。

    薑帥也不置可否,“說實在話,我那叔叔的眼光可比我爸爸的好了不止是一個檔次,但是大家卻對他買這個丹爐有些不明所以,看來,他才是高人。”

    “兩漢那可是方術發展的巔峰時期啊。”崔明伏喃喃道,“這個東西,定不是那俗物。”

    方術,指方技和術數。而所謂方技,在古代指醫經、經方、神仙術、法術等等;術數指陰陽五行生克製化的數理。

    就說黃帝得道,升天成仙了,古代典籍當中,也有有廣成子向黃帝傳授“至道”。將黃帝尊為祖師的是道家的另一派神仙方士與黃老術士以及神仙方技家。

    這樣,將原來老莊學派以恢複事物的自然本性為終極目的的學說,轉變成為黃老學說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為我所用。這給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後的內丹術理論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在道家係統中,老子的思想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兩個主要學派,即黃老之學和莊學。兩者都繼承了老子的道論,但又加以不同的發展。就黃老之學來說,它使老子的道論向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引出了一係列社會政治準則;而莊學則把道演化成了一種人生境界。

    由帛書《黃帝四經》的發現,我們對老子思想發展的這兩種傾向看得更為清楚,同時,如前段所說,黃老之學本身的發展線索及顯學地位也更加明顯。不過這時讓莊子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就有一些後學拿著他的“真人”主張,發展出了一個新的流派,那個流派叫做神仙家。

    方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巫史。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和科學知識所限,人們相信天主宰著一切人事,人間的統治者受命於天,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風**雪、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等的變異,視為災異和祥瑞的征兆。

    相傳有“明堂羲和卜史”等官吏專門觀天文、察時變、紀吉凶,用卜筮來傳達天的意旨,並用祭祀來消災祈福。在龍山文化遺存中有大量燒灼過用作占卜的獸骨,說明這時已有了預卜命運的占卜。

    商代的甲骨卜辭中,有許多日食、月食和風**雪及祭祀天時諸神的記錄。周代認為天道與人事互相感應,人的行為能感應上帝,“天命靡常”,人君“敬德保民”,就能“祈天永命”。

    春秋時,人們把天上的十二星辰和二十八宿跟地上的州、國位置相對應,稱為“分野”,以星宿變異來比附州、國的吉凶,使得天人之間發生更密切的關係。

    殷、周之際出現的陰陽五行思想,到戰國時廣泛流行。講陰陽的《周易》和講五行的《洪範》都在這時成書。一切醫卜星相都以陰陽五行為原則而推演。

    齊人鄒衍把五行說附會到社會曆史變動上去,提出“五德始終”說,用水、火、木、金、土的相生相克和終而複始的循環變化來說明王朝的興替。

    燕人宋無忌、充尚、羨門高等則修方仙道,自詡能把靈魂從軀體中解脫出去,能接近鬼神。於是燕、齊沿海地區出現了一批講神仙術的方士。

    他們宣稱,渤海中有三神山:蓬萊、方丈和瀛洲。山上的宮闕都是用黃金和白銀築成的,住著長生的神仙,藏著不死的奇藥。齊威王、齊宣王和鹽昭王聽信這些無稽之談,多次派人入海去尋找,但回來的人總是說:三神山遙望如雲,船到即沉入海底;靠近它,風就把它吹去。

    秦始皇巡狩海上,信方士之說,派韓忠等去求不死之藥,去而無返。又派徐福造大船,帶五百名童男童女去尋求,也無結果。

    漢武帝好神仙方術,向往黃帝的成仙登天,齊人因此上疏言神怪奇方的竟達萬餘人,著名的有少嗡,、公孫卿等人。他們或入海尋求蓬萊,或候祠神仙,以博取利祿富貴,但均無效驗,騙局時被揭穿。

    漢武帝聽從天秋葉的勸諫,於征和四年(前89),悉罷諸方士求神仙之事。但他希望能遇到真正的神仙,對方士仍加以籠絡。到漢成帝,才在匡衡奏請下,罷去。後來由於漢哀帝常常生病,為了求福,又一度恢複,但一年之中祭祀三萬七千次,一無效果。此後就衰歇了。

    漢武帝以後,一部分方士和儒生合流,製圖讖,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儒家的經傳,王莽和漢光武帝都加以利用而稱帝。光武帝更正式“宣布圖讖於天下”,成為法定的經典,稱圖讖為“內學”,原來的經書則稱為“外學”。

    另一部分方士則吸取黃、老和浮屠之說,宣揚符命災異、吉凶占應、祈福禳災、輪回報應等,成為道教的先行者。漢順帝時,宮崇奏上他的老師在曲陽所得的“神書”——《太平清領書》。今存的《太平經》即由此書演變而來,書中推崇圖讖,並摭取了一些佛教的義理,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

    《後漢書》列有華佗、左慈、費長房等三十五人的《方術列傳》上下篇。

    用自然的變異來推測人事的吉凶禍福是唯心主義的,除去它附會的迷信觀念外,其觀察、記錄和用陰陽五行來說明自然的變異,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有的方士從事煉丹和神仙之術,也積累了不少化學和醫藥的知識。

    因此,方術可以說是“科學思維的萌芽同宗教、神話之類幻想的一種聯係”。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數、醫藥、化學是和方術交織在一起,並且是從方術內部發展起來的。因此,對古代流傳下來的方術,需具體分析其內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並闡明其在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給予一定的曆史地位。

    圖讖也就是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緯是盛行於秦漢代的重要社會思潮,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緯書是對秦漢以來“緯”“候”“圖”“讖”的總稱。其中保存了大量關於神話民俗文化的記載,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大綜合運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對研究中國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讖是秦漢間儒家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後來中國民間發展為廟宇或道觀裹求神問卜,漸漸地更加簡化為求簽。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被漢光武帝劉秀之後的人稱為“內學”,而原本的經典反被稱為“外學”。

    讖緯之學也就是對未來的一種政治預言。緯書是上古讖緯思想學說的輯錄,並非出於某一作者。讖緯出於神學,讖是方士們造作的圖錄隱語,緯是相對於經學而言、即以神學附會和解釋儒家經書的。

    由於先秦天命神權、天人感應觀念的流行,出現許多祥瑞災異、神化帝王和河圖洛書、占星望氣等等說法。其中也涉及炎、黃的傳說,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樂律、農學、醫藥以及原始社會狀況等零散資料,經過去偽存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讖”的記載﹐以《史記》所載秦穆公時的“秦讖”為最早﹐一說此事出於後人依托﹐不足據﹐當以《史記》所載盧生奏錄圖書之語為最早。最古的讖書是《河圖》﹑《洛書》。緯書的內容萌芽於伏生的《尚書大傳》和繼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陰陽》﹐但到漢武帝以後才出現托名於經書的緯書﹐當時《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和《孝經》都有緯書﹐總稱為《七經緯》。又與《論語讖》﹑《河圖》﹑《洛書》等合稱為“讖緯”!

    “如此說來,這還算是一個吉祥之物,怎麽就出事兒了呢?”大家頗為不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