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三章 鍍金歸來
字數:12776 加入書籤
宋錚之前也猜到了,《無人區》沒過審,除了趙保華之外,肯定還有別人在背地裏整他,隻是他就算想破頭都想不到,這個人居然會是蘇江華。
按說,雖然之前宋錚拒絕了蘇江華拋過來的橄欖枝,可是也不至於有這麽大的過節啊!
合作就是生意,兩方麵談不攏的情況也很常見,總不能因為成不了合作夥伴就成了冤家啊!
可事實卻真的發生了。
也虧的宋錚不知道背後的那個人是蘇江華,不然的話,估計又要燃燒不少腦細胞了。
《無人區》的事很順利,寧皓那邊準備再過一個月就開始補拍,他們這次姿態放得這麽低,想來到時候再送審,也沒有人還會難為他們了。
隻是不能在賀歲檔上映,這讓寧皓有些失望,他可是一門心思的想要和那些大導過過招呢。
今年準備在賀歲檔上映的電影可不少,馮曉剛的《夜宴》,陳愷歌的《無極》,都是大製作,現在《無人區》上不了,11公司今年能用來參與競爭的,也就隻剩下了徐爭的《人在囧途》。
宋錚正想著去《人在囧途》劇組看看,誰知道,突然接到了尚捷的電話。
“你說誰回來了?”
尚捷沒好氣的說道:“你年初一句話就把一幫人打發到韓國去了,現在人家跟那邊學了大半年,現在鍍金回來了,合著你都把這件事給忘了啊!”
韓國
宋錚倒是記得,年初的時候,確實提到過韓國,不過那也是讓高曉頌和韓國那邊的經紀公司聯係,然後開展選秀活動,隻不過那次活動並不成功,花錢不少,連一個好苗子都沒選出來
這怎麽還有韓國的事兒啊!?
尚捷也猜到宋錚是真的給忘了,又提醒了一句:“韓國kbs電視台,這下有印象了吧!”
宋錚一愣。
我艸了個蛋!
真t給忘了一瓷實!
被尚捷這麽一提醒,宋錚這才想起來,他前兩天還琢磨著有件事給忘了呢,原來就是這碼子事。
當初他可是跟著湘南廣電的扛把子李維康說好了的,要為芒果衛視製作綜藝節目,結果一年忙得四腳朝天,又攤上了那麽多亂七八糟的事,就把這件事給忘了。
趕緊開車倒了公司,直奔會議室,走進去,看著正等著他的一幫人,還真有種心酸的感覺。
連男帶女一共十多個人,都是年初因為他一句話,就被發配到了韓國,整整待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現在這算是~~~~~~學成歸國啦?
宋錚還記得當初帶隊過去的是個叫辛青的年輕導演,應該就是那個眼鏡男了。
“宋總!”
宋錚看著對方要站起來,趕緊擺了擺手,道:“坐,都坐著,這一年辛苦大家了!”
看著宋錚擺出一副體恤下屬的樣子,尚捷忍不住翻了個白眼,要不是她提醒的話,估計宋錚都想不起來公司還有這麽一幫人呢。
宋錚也覺得有點兒尷尬,人家為了公司的發展,去韓國學習,結果他把這碼事都給忘了,實在是有點兒不地道。
“怎麽樣,這次去收獲一定不小吧!”
作為一個中國人,宋錚對韓國自然是一百個瞧不上,日本人的殖民地,美國人的兒子,中國人的三孫子,苦逼了一千多年,好不容易自己能當家作主了,就繞世界的亂汪汪,生怕別人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
可是有一點,即便是宋錚再怎麽不願意承認,也必須點個讚,那就是韓國人的娛樂產業。
真要是比較的話,國內的娛樂產業發展,還真的沒法和韓國人比,至少在娛樂精神方麵,國人真的是差遠了。
就像是人們都知道韓流,卻從來沒聽說過中流。
韓流最早是韓國人吹出來的,可是隨著發展,還真的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這就是不爭的事實。
韓流湧入中國,最早是因韓劇,韓國這麽一個三無小國家,擁有的最大的資源恐怕就是娛樂圈了,偶像、演員的眾多,更推進了他們娛樂圈的發展,所以說韓劇裏往往有很多帥哥美女,因為這是他們的優勢和特色,當然,韓國人也不是沒有想法,他們還是會努力寫出很好的劇本,畢竟隻有情節、人物都很優秀,才會有人看,不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是要依靠觀眾的反應來評價。
很多人喜歡韓劇,主要就是因為韓劇的畫麵很唯美,情節曲折,主人公養眼或是服裝、傳統文化方麵的特色突出。
最初韓流也隻是在亞洲範圍內肆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韓國娛樂產業自身的發展,一直到宋錚重生的時候,韓流已經席卷世界,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電視劇、電影的傳播與推廣,少不了年輕偶像的宣傳,少不了韓國本國文化特色的吸引,娛樂圈在不斷的促進和阻撓中逐步發展,再借助於網絡的力量,自然會使各國人們對其充滿好奇,充滿興趣,形成一股強勁的潮流。
就算是宋錚這麽一個前世不怎麽關注隔壁小國家的人都知道,在一段時間裏,韓流是真的很火啊,他甚至都對什麽東方神起,exo、bigbang,還有宋仲基等等韓劇明星耳熟能詳。
其實在宋錚看來,韓劇還真不怎麽樣,也就是霸道總裁之類的,不過卻能夠滿足大部分女孩子的幻想。
還有那些個韓國音樂團體,優點是歌舞很棒,不過缺點就是,感覺都是流水線產物,看歌舞感覺每個團並沒有什麽不一樣,臉也差不多。
可是,中國人對於韓國人的接受度真的超高,比如後來在芒果衛視一檔綜藝節目裏的黃致列,明明長的油膩,唱功一般,為什麽就這麽多粉絲?
後來甚至發展到,隻要是個韓國人,在中國就一定會有大把粉絲。
那個時候,宋錚都不禁感歎:韓粉真的非常狂熱啊!
韓流到底為什麽在中國這麽火?
首先韓劇和韓國偶像的核心流都是夢幻美麗的幻想人設,針對的主流群體都是擁有少女心的家庭主婦和未成年少女,這點放在東亞這種男權文化圈中很容易引起女性共鳴,所以無論中日,還是東南亞都是被牢牢俘虜的。
但是中國是裏麵最特殊的情況,一是中國文化斷根三十年,斷層嚴重,人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創作出對應的文化發展,二是中國對於文化管製接近病態,導致中國的軟實力一直沒有很好的輸出,而中國大眾文化的消費群體又以青少年為主流,在缺乏本土文化的情況下,喜歡韓流也就很正常了。
另外,中國與日韓是同為儒家文化圈的,審美相似也是一點,東南亞那種黑皮混血並不吃香。
還有就是韓國對於中國的文化輸出也是最猛的,相對於市場成熟,本土競爭非常激烈的高冷日本,既沒本土文化,又人傻錢多市場大,隨便拍拍廣告一年不愁飯吃的中國,簡直是理想樂園。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中國娛樂圈沒有自己的產物。
既然沒有自己的,那麽幹脆就引進好了,韓劇韓綜就是乘著這股風,光明正大在中國電視上出現,這就占盡了天然優勢,要知道不是人人都能上網。
另外,韓流文化的核心特征,就是親和力十足,以及短平快,韓式服裝妝容好模仿,易上手,搭配方便,韓國料理食材簡單,料理方法輕鬆,大熱的韓劇劇情肯定不會太複雜,但人物一定很美好,韓國偶像一邊唱著洗腦的口水歌,一邊還奉獻著可愛的笑臉,誰會拒絕冰淇淋呢?
韓流狂潮自然也離不開本國政府的扶持,誰都知道,韓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後,就是政府大力扶持。
從1998年開始,韓國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將文化產業作為促進新世紀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在隨後的十幾,二十年時間裏,韓國政府出台了各種措施,為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和保證。
等到那位很有名的女總統上台之後,更是提出了“創造經濟”增長思路,意旨將韓國兩個強項,即風靡全球的韓流文化和韓國信息技術加以融合,打造文化內容產業,包括廣播影像、遊戲、動漫、卡通人物、網絡、影視、歌曲唱片等,作為韓國經濟的新增長點。
而韓國各界早就意識到,在國際市場上,文化內容產業是個潛力無限的領域,據韓國媒體報道,每10億韓元的銷售額在製造業隻能帶來7到8人的就業效果,而在文化產業,就能帶來14到15人的就業效果。
隨著韓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大力扶持,自然而然的也吸引了韓國諸多大企業進入文化產業,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cj集團,該集團原是韓國最大的食品企業,從1993年開始涉足文化娛樂業,並將其發展成集團四大核心事業群之一。
韓劇風靡中國,同樣的韓國綜藝也為韓流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宋錚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上輩子有的時候無聊了去網吧,經常就能看到有人對著顯示器不停的傻笑,那些傻笑的無一例外看的都是通過網絡傳播過來的韓國綜藝節目。
就是宋錚的己任女友也都是韓國綜藝節目的死忠粉,通過網絡下載的韓國綜藝節目對她們的吸引力,甚至都遠遠超過了逛街。
身邊的人都被吸引著,宋錚自然也少不了關注一下,沒看過的時候,他還覺得那些喜歡韓國綜藝節目的全都是腦殘,真正看過之後,他也不得不佩服韓國人的娛樂精神。
韓國綜藝節目也漸漸的從最開始的,通過網絡傳播,一步步的殺進了國內各大電視台,隨著《runngan》的中國版《奔跑吧兄弟》在浙江衛視開跑,創意源自《偉大的婆家》的《明星到我家》和《囍從天降》分別在江蘇衛視和天津衛視打擂,再加上芒果衛視的《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貴州衛視的《完美邂逅》等等,韓國綜藝節目在不經意間“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著國內綜藝節目的發展趨勢。
那麽,韓國綜藝節目究竟有何魔力,能備受國內電視台和觀眾的青睞呢
說起韓國綜藝節目,不可避免的會提起一個詞還是韓流,在上世紀90年代,以《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等為代表的韓國電視劇、電影及ra、李貞賢、hot等為先鋒的韓樂向國內席卷而來,形成了所謂“韓流現象”。
對於麵積狹小、缺乏曆史文化的韓國而言,“韓流現象”恰恰是一次絕佳的發展契機,韓國政府也通過不同程度的政策傾斜,使得“韓流”現象更多更廣泛地進軍中國文化商品市場。
事實上,韓國電影、電視劇、唱片等文化和娛樂服務領域的出口額也的確連年遞增,成為韓國文化產業的助推動力,而韓國綜藝節目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說起韓國綜藝節目,廣為國內觀眾所知的正是被譽為“韓國的流行製造機”、綜藝節目中的“大長今”的《情書》。
當時《情書》的誕生完全是為了神話組合回歸宣傳所量身定做的,六位本身已經具有高知名度的偶像藝人,在節目中極盡表演之才能,奉獻了充滿了看點與笑點的節目,也為《情書》日後成為韓國的王牌娛樂節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情書》又有賴於第一批觀眾的口口相傳,依托於互聯網在國內傳播開來,並對國內綜藝節目的製作產生了啟蒙影響。
韓國綜藝節目自《情書》以後,逐步形成了以真人秀模式為主導的製作模式,後來在韓國大獲成功,並被引進國內的《爸爸去哪兒》等無一不是如此。
既然是真人秀節目,豐富的人物個性、流線的敘事結構、有趣的競爭模式,成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想要節目呈現出精彩的故事性和內容性,編劇的作用就不容忽視。
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韓國綜藝節目借鑒了美劇的“編劇中心製”,由數人乃至十數人組成的編劇團隊負責設計整個真人秀節目的台本,大到節目流程、框架設計,小到遊戲規則,台詞噱頭都經過了反複的推演和計算,精細程度絲毫不亞於拍電視劇乃至電影。
相較於國內綜藝節目大部分的製作費都用花在大牌藝人的出場費上,韓國綜藝節目的製作費相當大的比例則是用於編劇的酬勞。
上節目的藝人們反而還沒有這些編劇的報酬優渥,從這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編劇在於整個韓國綜藝節目生產體係中占據的重要地位。
作為綜藝節目內容的執行者,藝人們在錄影過程中能夠嚴格執行編劇的設定,就成為節目好看與否的關鍵。
幾乎絕大多數觀眾提到鍾愛韓國綜藝節目的原因都會有“大腕明星多,節目中放的開”這樣一條。
無論是像ra這樣貴為亞洲舞王,還是像金秀賢、李敏鎬這樣的當紅炸子雞,隻要走進了錄影棚,麵對攝像機鏡頭,就一定會完全放下偶像包袱,配合節目的錄製。
加上韓國娛樂市場小,韓國三大廣播公司kbs、bc和sbs幾乎壟斷了國內電視圈,競爭壓力大、更新換代非常迅速,藝人在上此類綜藝節目時,如果端著架子不努力表現,很有可能下次就被新晉後輩給替代了。
相較之下,後來《奔跑吧兄弟》第一期播出以後,在網絡上收到的反響差聲一片,網友最為詬病的便是以anglebaby為代表的幾位藝人,在節目中的表現放不開,明顯還帶著的偶像包袱。
這樣的情況直到第二期張蘭心和謝依林兩位“女漢子”的加入,尤其是“hold住姐”不計形象的表現後有所改觀。
雖然後來國內一檔季播綜藝節目動輒上千萬的製作成本已經是司空見慣,但在《情書》播出期間,一集一百萬人民幣的製作費用是相當驚人的,同時期國內一般的綜藝節目製作費用則大約為四五萬元,稍微大型綜藝節目為三四十萬元。
加之多數韓國藝人為了曝光量,上綜藝節目基本不計酬勞,故製作費用大部分則是實實在在花費在“製作”上。
往往是一檔節目需要同時動用二十多台攝像機錄製一兩天時間,耗費150到200個節目帶,然後後期製作在浩如煙海的素材帶裏,捕捉讓觀眾覺得輕鬆和愉悅的細節,配上字幕、畫麵、音效等不同的元素加以填充和詮釋,將節目中的幽默氣息散發得淋漓盡致,用字幕、畫外音等加快觀眾對節目內容的理解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正是韓國綜藝節目不容忽視的成功要素之一。
國內自然也是有樣學樣,像芒果衛視引進的《爸爸去哪兒》,就采用了與韓國製作方一樣的配備,全場45個機位,其中活動機位20個,算上導演、攝像、後勤保障,現場的工作人員共有100餘人。
拍攝兩天積累1000小時的素材帶,然後由一支10餘人的觀片小分隊,對這些素材先行梳理,發現並匯總有趣的情節,給到編劇組最後剪輯成一期90分鍾的節目,而這種程度的製作水平,韓國綜藝節目則是要領先國內五年左右的時間。
同一時期對於內地綜藝節目影響巨大的還有歐美係的真人秀節目,諸如《美國偶像》、《英國達人秀》、《thevoice》等,國內均有版本引進。
此類真人秀節目最大的特點便是流水線生產,版權方會提供長達數百頁之多的寶典指導,大到節目規則、導師風格定位,小到轉場vcr、主持人走位都有嚴格的規定,甚至連節目丟包袱、渲染煽情的時間節點都有固定設計。
所以歐美係的真人秀節目,常常有似曾相識的即視感,觀眾在兩三季之後,就會產生審美疲勞,收視率明顯下滑。
相較之下,“把創意做到極致”是韓國綜藝節目的最大殺手鐧,早期韓國綜藝節目創意和形態不外乎娛樂競技,座談、訪談、遊戲和選秀歌唱,但發展到後來的節目創意,則已突破傳統束縛,從立意到主題,從動議到細節,全麵進入創意時代。
譬如bc電視台製作推出的明星假想結婚節目《我們結婚了》,以藝人的“結婚假想”為賣點,邀請明星扮演夫妻,呈現新婚夫婦的各種狀況。節目想他人之未想,定位別出心裁、特殊新奇,一經播出便獲得極高收視率。
又如《花樣爺爺》和《爸爸,我們去哪兒》,則是分別涵蓋了社會老齡化和家庭教育這樣的社會議題。這樣的選題使節目更能引起共鳴,增加了場外受眾的參與,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韓國綜藝節目相較於歐美節目在中國更受歡迎的一大要素,正是兩國文化的接近性。
諸多業內人士也表示,中韓兩國在理念上也有一脈相承的地方,地緣上的親近感,文化結構的相通性,也是韓國綜藝能在中國如此接地氣的原因之一。
加之韓國綜藝節目對於授權的尺度較為寬鬆,節目引進方對於重新製作擁有較大的自由度,這也意味著製作方能夠根據國情文化,對於節目做出更契合本國觀眾口味的調整,這一點,也正是韓國綜藝節目相較於歐美綜藝節目較大的優勢。
於是“韓流”大盛,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了!
電視上,最熱門的娛樂節目是韓國引進版權的,視頻網站上,最火的電視劇是沒有同步字幕都有人看的韓劇,演出市場上,最供不應求的是幾大歐巴。
觀眾被搶跑了,錢也被搶跑了,於是中國娛樂界高呼:韓流來了。
其實找找深層原因,這股風到底是怎麽鬧起來的?
中國的影視市場特別大,但為何就變成讓別人來搶錢,搶粉絲的地步了,而最大的原因就是懶!懶得原創!跟風這事兒,全文化圈都一個德行。
屏幕上,一水兒誇張的抗日戲,出版界,一水兒的盜墓挖墳,以及“x朝那些事兒”,相聲界,全厚著臉皮扒網絡段子,想靠這些統領市場?
門兒都沒有啊!
但從業者卻靠這個賺個盆滿缽滿是綽綽有餘的。
都這水準了,抄襲的、雷人的、跟風的劇集還能獲得高收視率,一線明星們依舊掙大錢,著什麽急啊。
另外一個奇葩現象,就是團隊運作,這事也神了,圈子裏大小是個人都能整出個團隊來,固定導演、固定編劇、固定的工作人員,再加上相對固定的演員。
幹什麽都還沒說呢,先談團隊運作,外人一律滾蛋,那架勢擺得跟自己來自“星星”一樣。
團隊有團隊的好處,風格統一,也好使喚。但問題是,團隊不是水龍頭,擰開就有。什麽都玩團隊,就是小規模壟斷,就是近親繁殖了。所以,好多劇集題材不同,主人公都一個性格,笑話都一個品位,春晚的小品就是這麽玩完的。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市場沒飽和。
“韓流”肆虐,美劇、英劇也大兵壓境,但急的都不是圈裏人。
為啥啊?
沒見少賺錢啊,那急什麽?
當然,板子也不能全打在業內人士身上,深刻的不公平競爭也是真的,本來各行各業都是各種限製外來產品,影視圈限製的卻是自己:什麽不許有鬼,不許譏諷時政,不許諜戰破案,不許同性戀和早戀,不許小三兒幸福,甚至不許抽煙,有人還t的咋咋呼呼的呼籲不許打打殺殺,那還讓電影從業者玩兒個屁啊。
迷戀各種不許,享受權力快感,能有好的創作嗎?
誰搞創作的時候,桌麵上先擺出一百個不許來,那不得愁死?
還創作什麽啊?
抄吧,跟風吧,成本小,風險也小。
海外的欄目、劇集都沒這限製啊,隨便玩兒也就玩兒出彩兒了。
為這事吐槽的人多了,這不光是體製的事兒,還有文化傳統,看看清朝是怎麽禁《紅樓夢》、《水滸傳》的?
總有人怕大家不學好,就是沒想自己是哪塊料。
“韓流”以及其他什麽流,就這麽鬧騰起來了,其實也沒什麽可怕的,鬧騰得還不夠,一定要鬧到圈裏人掙錢困難了,有點寒冬臘月,百業凋零的味道了,才會發生變化,這就好比一個人賴床,非得被尿憋急了才會起身。
宋錚現在做的事,其實說起來和後來的那些同行也沒什麽不同,都是抄襲,隻不過不同的是,他是提前在人家原版還沒有誕生的時候,就提前把那些該抄的都抄出來。
綜藝節目的創意,宋錚的腦袋裏裝著不少,可是卻不能提前拿出來,至於原因,很簡單,沒有一個優秀的製作團隊,就算是,他能提供再好的點子,也沒有個卵用。
看看國內最早引進韓國綜藝節目的東南衛視就知道,當年東南衛視的金牌節目《開心一百》改版,模仿的就是韓國綜藝節目《情書》,結果就是因為製作水平低下,嘉賓表演做作,放不開,沒多長時間就夭折了。
宋錚可不希望自己提供的好點子,因為製作團隊水平不夠,給白白的糟蹋了,這也是為什麽他要派人去韓國學習的原因。
辛青這些人去韓國的目的就是要學習韓國人製作綜藝節目的手法,最重要的是,將韓國人的極致到瘋狂的娛樂精神給引進來。
宋錚一邊想著,一邊聽辛青在那裏說著從韓國歸來之後,對綜藝節目的見解,聽上去還挺像那麽回事兒的。
“尚姐!去我辦公室裏,左手邊第二個抽屜裏,有一個文件袋,你給我拿過來!”
等辛青說的差不多了,宋錚終於開口了。
尚捷聞言,也不知道宋錚是在故弄什麽玄虛,不過既然說了,她照辦就是了,沒多大一會兒,尚捷就拿著一個文件袋回來了。
宋錚接過去,從裏麵挑挑揀揀了半晌,最後抽出了幾張紙,遞給了辛青。
“這是我關於一個綜藝節目的想法,你和你的團隊看看,我給你們一個星期的時間,整理出一份可行性方案給我。”
辛青和其他人聞言,知道宋錚這是要來真的了,頓時一個個都是滿臉激動的模樣。
辛青飛快的看了一遍,眼神之中,那種激動,興奮的光彩更盛了。
宋錚給他的是一個節目完整的策劃方案,如果是以前,他自然分不出好壞,可是在韓國那邊看著韓國人錄製綜藝節目,看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他要是再分辨不出好與壞,那就真的是白白鍍了一層金。
“宋總!不用一個星期,三天,給我們三天的時間,到時候,我拿著完善的方案過來!”
宋錚聞言,不禁笑了,道:“好!就三天的時間,如果你們的方案能讓我滿意的話,到時候,我投錢,你們來製作!”
打發了辛青等人離開,尚捷再也忍不住了,問道:“錚子!你是要來真的啊!?”
尚捷說著,還朝著宋錚手裏的那個文件袋看了一眼,她剛剛來的時候,偷瞄了一眼,裏麵放著的可還有不少呢。
作為目前11公司的總經理,尚捷首先要考慮的是公司運營的問題,真要是再拿出一部分資金來製作什麽見了鬼的綜藝節目,對公司運營可是會造成不小的資金壓力。
再說了,綜藝節目有什麽好的。
無非就是像《快樂大本營》和《開心一百》,要麽就是《颶風行動》那樣,請一些嘉賓做遊戲,能有多大的收益。
尚捷不明白綜藝領域蘊含著的龐大的利益,宋錚還能不知道,雖然他也不怎麽喜歡這種強製搞笑的東西,但是,這裏麵的利益,卻讓他不能不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