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東北大開發

字數:9998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重生明末當皇帝 !
    對蒙戰爭,隨著一紙《甲子條約》落下帷幕,林丹汗因為在這場戰爭中受到了重創,威信也大受打擊。
    當嚴寒的冬季過去後,林丹汗不得不到處鞏固他的政權。而此時已經有不少蒙古部落不再聽從林丹汗的號令,特別是剛剛被林丹汗政府的漠北蒙古,見林丹汗不行了,幹脆直接就集體把林丹汗撇開,繼續自己玩自己的。
    而有些蒙古部落,即便打不過林丹汗,幹脆直接投靠明王朝去了。
    隨著春季的到來,又一年過去了。
    回首天啟四年,朱由校發現自己暫時掃除了外部了威脅,建奴基本上已經被徹底消滅了。
    如今建奴隻剩下一點殘部,根據從蒙古方麵偵查到的情報,黃台吉很可能是帶著建奴殘部遠遁到了中亞草原。
    建奴這個朱由校心頭的心腹大患,總算是被掃除了。這個過程倒也並不困難,建奴本身隻是一個上不了台麵的強盜集團,能夠入主中原隻不過是明末的那些官僚、資本階級選擇了和異族合作,然後跟在後麵搶老百姓的錢、土地、女人。
    建奴被輕鬆消滅也不是不出所料。
    隨著天啟四年打敗蒙古,建奴已經不可能死灰複燃了。蒙古人被教訓了一頓之後,幾年之內應該是會老實下來了。
    另外天啟四年,將進出口關稅建立了起來。並且開辟了吉林、黑龍江、內蒙、鎮東四省的地盤。
    “天啟五年,朝廷不宜在北方地區繼續擴張了,我們占領的土地已經多到有點消化不過來。”沈潅在年末的新年規劃中對朱由校建議道。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來年規劃。以移民開發東北地區為重。擴張可以暫時停止。”
    加上鎮東省兩個島,東北地區有四億多畝的耕地,大部分土地目前都沒開發出來。開春後,還有七億畝草場要進行分配。
    這都不是一兩年內就能搞定的,而需要長期的消化。
    開發這些土地,需要開荒,還要修路。另外還要發展礦業等等,起碼的煤炭供應必須保證吧!否則冬季取暖就不方便。例如牧區要保障牛羊在冬季不被凍死。實際上隻要做好保溫措施就可以了。如果牧民能把保溫棚修起來,再有煤炭供應,冬季太冷的問題基本上也就可以解決。
    到時候每年冬天,也就是確保下雪的時候,羊圈不被積雪壓塌就行了。
    當然牧民沒錢修堅固的保溫羊圈,畢竟他們過去都是遊牧,修得那麽堅固有什麽用?羊圈什麽的,基本上也就是保證在冬季不漏風。所以蒙古人一旦碰上太過寒冷的冬季,被凍死大批牛羊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所以接下來開發草場,明王朝還需要出台一些補貼措施。幫助那些蒙古牧民把堅固的羊圈修起來,讓他們能買得起、買得到煤炭。以用於冬季羊圈的保溫。
    隻要蒙古牧民冬季的時候牛羊不被凍死,他們就能安生的過日子,也就不會作亂。這對於明王朝維持對草原的統治非常重要。
    天啟五年,明王朝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消化東北地區。
    “加快關外開發,有助於我們構建一個社會更公平的,稅收征收製度更完善的區域。未來東北地區,也將成為維持我大明穩定的重要一環。東北地區不僅將為我們提供大量的糧食,也將為我大明提供更多的稅收。所以,今年對內我們則繼續采取維穩政策,暫時不用直接去觸動舊有利益集團的利益根本。隻需要繼續做好賑災、移民、治吏以及鎮壓暴亂。”朱由校製定下了天啟五年的發展策略,在場的漢皇黨眾臣都紛紛讚同這個路線。
    這無疑是最穩妥的發展路線。
    內部繼續維穩,通過賑災、移民、免稅等政策,讓日子過不下去的良民能過得下去,不至於被逼造反。同時一麵加大鎮壓暴民的力度。
    先將內部穩定住,同時一邊將開發重心放在東北地區。
    先把經濟搞上去,並且把商品糧基地建設起來,然後為朝廷提供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
    到時候朱由校就可以徹底放開手腳,對傳統的利益集團進行開刀了。
    混吃等死的皇族?
    隔了三代以上的全部轉業做事去,朝廷不養了。
    免稅的士族?
    從此沒有這麽好的事情了,一律乖乖交稅,不管是農業稅還是商業稅。
    不過現在也隻是想一想而已,那些士族真要是抱團造反,以朱由校如今的力量鎮壓是沒問題,但老百姓可就倒黴了。折騰一下,也夠大明喝上一壺的了。
    定下了總體策略之後,新一年的財政預算也就確定了下來。
    天啟五年的財政預算達到了1億元,經過北直隸稅收製度的改革,以及如今北直隸產業的發展壯大,天啟四年在北直隸的各種稅收總收入第一次突破了3000萬元,天啟五年估計不會少於4000萬元的稅收收入,因為此時北直隸的投資依舊非常巨大,產業發展也很有前景。
    特別是在征收進出口關稅之後,北直隸的一些商品在外貿上更是占據了優勢。所以天啟五年北直隸稅收突破4000萬元應該問題不大。
    加上鑄幣稅、鹽稅、農業稅等方麵的收入,以及海關的收入,1億元的財政預算還是比較保守的。
    隻不過因為海關稅收還不知道有多少,因此沒有把預算定的太高。
    錢看起來確實很多,但是花錢的地方卻同樣也是多如牛毛,很多地方朱由校從登基以來就沒有投入過多少銀子。
    例如教育,按理說一個國家教育方麵的財政支出應該占到一個較大的比例。可是朱由校現在卻是沒什麽辦法,不可能把在教育上投入太多的財政。
    當然教育也是開始發展的。隻是官方的教育投入規模還不算很大。天啟五年隻有500萬元的教育資金投入。基本上也就是先把教育方麵鋪開一點。
    主要的財政還是投入到了對東北地區的開發上。在這方麵投入的預算達到了將近5000萬元,主要用來建設道路、水利和城鎮,以及移民費用支出。
    軍費方麵的預算則是3500萬元,其他的資金則用於維持行政開支等方麵。
    對於東北地區的開發,正月一到,朝廷就開始發力了。
    首先是抓緊生產兵團的建設,直接把之前定下的計劃推翻,決定在天啟五年在東北地區投入二十個生產兵團。
    每個生產兵團2萬名義務兵。使得天啟五年義務兵招收名額提升到了50萬左右。
    這二十個生產兵團,將在半年之內完成組建,然後投入到東北地區展開軍屯,對東北地區的土地進行開墾。
    其中主要集中在鬆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二十個生產兵團,將作為開墾這些地區的急先鋒。
    在增加生產兵團的同時,朱由校下令分配草場。
    經過一番統計,投靠大明的蒙古人一共有十一萬戶,每戶分配草場5000畝,也就將五億多畝草場分配了出去。
    剩下的2億畝草場。其中5000萬畝由皇家農業公司成立軍馬場,1.5億畝由皇家財團的商人承包經營。朱由校參股,同樣也是成立軍馬場。
    這兩億畝草場,主要用於培育、生產軍馬,然後由朝廷進行采購。
    朱由校想要更加優良的軍馬,蒙古人顯然是沒辦法提供的。蒙古馬怎麽養終究還是蒙古馬。
    什麽雜交培育技術,蒙古人自然也懂,但他們沒有那個長期培育的能力和條件。
    蒙古人主要還是飼養牛羊,為大明提供羊毛、皮革和牛羊肉,軍馬方麵未來大明不會過度依賴他們,不過蒙古人的驛用馬匹還是大明所大量需要的。
    這些軍馬場同樣也將雇傭蒙古牧民來放養馬匹,但一些技術性的工作卻是漢人來做,例如培育新品種的戰馬,已經防治病害、管理草場等等。
    而在大明統治的草原上,將在天啟五年開始建設一些中心城鎮,這些中心城鎮的作用很明顯,一來是可以用來和蒙古人進行貿易,二來是可以讓大明長期占據這些草原。
    城鎮一旦建起來,隻要把火炮往城牆上一架,派點兵力駐守,蒙古人就隻能在城下望而興歎,就可以長期把周邊地區占領。
    蒙古想要反攻,幾乎不可能。
    朱由校製定的政策中,表麵上蒙古人是自治的,但實際上卻是在名不副實。隻是不直接對蒙古牧民進行管理罷了,但對土地、法律、稅收等方麵還是嚴格掌控的。蒙古貴族雖然可以對蒙古牧民征稅,但是卻不能對商業活動征稅。
    修建這些城鎮也不需要太著急,反正步步為營一座座修過去,每年修個幾座,不用幾年就能把當前占領的草原地區全部納入長期占領的範圍。
    隨著時代的發展,漢族生產力的不斷提升,蒙古這種遊牧民族對漢族的威脅實際上是越來越小的。
    明代吸取了宋代被遊牧民族滅國的教訓,采取高築牆的辦法來對付遊牧民族。實際上還是很有效果的,明末建奴數次入關劫掠,不是沒有占領北京的意圖,而是北京城的城牆太高、太厚了。
    隻不過這樣的國策防住了外部,卻防不住內部。再堅固的堡壘,都會從內部瓦解。
    因此這些城鎮實際上也不用把城牆修得太過變態,畢竟蒙古人攻堅能力差,架上火炮基之後蒙古人更是連靠近都難,城牆修得差不多就行了,修得太高太厚就是浪費人力物力。
    同時朝廷開始鼓勵民間向遼東移民,隻要願意移民到遼東的,官府一律提供沿途車馬運送和夥食。
    到了遼東還可以安排工作。
    此時的東北地區,基礎最好的自然是遼東。經過一年左右的恢複,遼東地區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工地。到處都是施工現場。
    到了天啟五年。那就更不得了了。
    首先是朝廷開出了5000萬元的開發預算。再加上地方官府出售資產的錢投入基建。此外還有皇家財團,也在全力開發遼東。而民間資本,同樣也在遼東大肆投資。
    銀行貸款基本上是敞開的,隻要投資遼東基本上都可以申請到抵押貸款。商人大量前往遼東購買土地、礦產、林地。在遼東搞農業生產、礦業開采和伐木,以及開設工廠、作坊、商鋪等等。
    沒幾個商人是傻子,自然能看到遼東擁有大量未開發的資源。
    皇家財團在開發,民間商人同樣也在開發。朱由校吃肉,商人跟著喝湯。大量的資金瘋狂湧向遼東。造成遼東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
    所以移民到遼東,根本就不需要擔心什麽工作問題,隻要有一把力氣就能賺到錢。官府還會免費分給土地讓這些移民蓋房子,蓋房子的錢可以到銀行貸款。
    官方不在住房土地上剝削,這些移民在遼東蓋個大瓦房是很輕鬆的,隻需要工作個幾年時間而已。
    有了房子,也有工作,百姓就安穩了。亂世安民為上,朱由校自然不會去喪心病狂的拉高房價。
    如今正是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時候,更是不能那樣搞。而且土地還不是多得是。大明這點人口,在朱由校這樣的穿越者看來。目前還是太少了。
    大明要是有個五六億的人口,那就差不多了。如果增長太快,也可以用計劃生育限製一下,不過計劃生育當然不能像後世那樣隻允許生一個。大明若是要搞計劃生育,可以限製生孩子不能超過三個。隻要避免大量出現那種生個五六個、七八個的現象,那人口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爆炸式的增長。
    關內不少貧窮的百姓受到政策吸引,很快就出現了大量的移民。
    移民到遼東除了路費不用擔心,而且官府集中送達,路上也不用怕碰上什麽賊人。到了之後不僅可以按照各自的意願選擇不同城市分配到一塊地基用於蓋房,同時東北地區是全麵免除徭役的。
    東北地區沒有征召徭役的基礎,如今朝廷在關內的很多大工程修建時征召徭役都開始給工錢了,東北地區則是全麵給工錢。不過官府也不插手組織活動,都是把工程承包給基建公司去做,隻負監督和驗收。
    移民基本上都是先移民到遼東去,而沒什麽基礎的吉林、黑龍江、內蒙地區,則是先用生產兵團和招募工人的方式進行開發,有了基礎之後再進行移民。因為移民會帶上很多老弱婦孺,必須有一定的基礎才行。
    開發速度卻是一點不慢,官府進行基建招標,然後企業承建,從關內招募工人前去施工。
    有了道路之類的設施,購買了資產的企業自己招募工人去進行開發。
    如此一來,一個個城鎮自然也就形成了。農場、牧場、礦場、林場、工廠什麽的自然也就出現了。
    這些東西出現之後,自然就會吸引到大批的移民。
    當然大明目前還無法擺脫農業生產力不夠先進的問題,農業生產依舊需要較多的人口。
    不過天啟五年漁業卻是開始發力了,沿海各個漁場因為漁船的改進,捕撈到了大批的漁產。
    其中鎮東省的醃魚也開始大量運到了東北地區。
    隨著漁汛的到來,鎮東省的漁民們都忙瘋了,基本上都是隨便把網撒下去就能捕撈到一大網的漁。
    這裏可是北海道漁場,漁業資源無比豐富。
    醃魚、魚幹、魚粉、魚骨粉、魚罐頭這些產品被大量生產了出來,然後通過商船運回國內。
    這些廉價的漁產,給離開土地的百姓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質來源,最重要的足夠便宜。這讓大明可以將更多的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投入到工業上去。
    皇家捕鯨隊在鎮東省的捕鯨活動也正在展開,這裏的鯨魚非常多,捕鯨隊也不需要出海太遠就能獵殺到鯨魚。
    鯨魚實際上很容易獵殺,這些鯨魚隻要被捕鯨炮擊中,就基本上跑不了。它們的鮮血流幹之後自然會漂浮在海麵上。接著隻要把鯨魚拖上船進行肢解加工就行了。
    皇家捕鯨隊本著不浪費資源的理念。要的不僅僅是鯨油。還有鯨肉、鯨骨、鯨須、鯨皮、內髒等等。
    鯨肉被製成醃肉後運回關內、東北銷售。鯨骨、內髒加工之後運回去當肥田的肥料。鯨須、鯨皮運回去加工成工業產品進行銷售。
    鯨油則運回去製作燈油、蠟燭,以及機械所需的潤滑油。
    毫無疑問,捕鯨是一個很有利潤的行業。盡管因為對資源的充分利用而降低了捕鯨的效率,但卻獲得了大量資源。更重要的是沒有浪費,浪費是可恥的,隻為了鯨油而獵殺大量鯨魚,也是很造孽的行為。
    運輸漁產所需的商船自然也不少,不過隨著造船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大量民間商人加入海運的行列,商船目前還是勉強夠用的。而且到處造船廠都還在建造大量的商船,用不了多久就不會缺少商船了。
    可以說天啟五年就是一個開始享受戰爭成果的時刻。
    大量百姓在對新增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獲得了他們生存所需的基本來源。而且到了東北地區的很多工人,都陸續把家人遷移到了關外。
    東北地區的朝廷吏治極其嚴格,沒有什麽當官的剛對老百姓敢巧取豪奪、大肆收刮。這裏的稅收也對普通百姓比較公平,盡管增加了個人所得稅的征收,但普通百姓是不需要去報稅的,都是企業代繳。有些人盡管可以漏稅,但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不會擾民。
    而且這裏有針對普通百姓的保障措施。
    受到稅收波及最大的商人等中高收入群體。他們不適應這個製度自然會被淘汰出市場,自然會有人取代他們適應。官府征稅主要也是盯著這些人。
    嚴格的說,東北地區的社會比改革後的北直隸還要公平,因為這裏的製度是從頭開始構建,沒有什麽傳統利益群體的阻礙,要想進入東北地區,就必須適應這裏的製度,不接受那就不要進去。
    毫無疑問,朱由校正在一個國家裏麵建設一個利益分配方式不同的國中之國,這是他拯救大明的根基所在。
    這也讓朱由校和內閣開始忙碌起來,從官吏的選拔,到製度的製定,以及施行。都是需要費心費力的,如果不看緊了,下麵的官員顯然不介意放放羊。
    畢竟對於官員這個層麵的高級打工仔來說,損害的利益那是皇帝家的,他們撈到了油水才是硬道理。
    這讓朱由校防範那些官員像是防賊一樣,但是這些官員又不得不用,著實傷腦筋。這是曆朝曆代,都無法擺脫的問題。
    甚至於是後世都無法擺脫這樣的現象,而且後世帝製全麵崩潰,意味著這些高級打工仔開始撇開與人民有共同利益的皇帝,直接進行政治在的暗箱操作。
    當了皇帝之後的朱由校,深刻的認識到,帝製實際上並不是一個落後的製度,而是一個損害到了那些高級打工仔利益的製度。
    如果他能像滿清皇帝那樣,允許那些官員貪汙,那麽他自然是會受到官員們的稱頌和集體的擁戴。
    但他畢竟不是滿清皇帝,作為一個漢族皇帝,他要看的百姓臉色。
    不過朱由校和內閣在東北地區確定的很多製度,很快就引來了那些官僚階級的強烈反對。
    盡管這些改革暫時沒有觸動他們的利益,但是卻阻斷了他們前往東北地區攫取利益的通道。
    而且他們也不是傻子,到了現在誰還看不出,遲早有一天朱由校這個皇帝要把這些製度推行到全國。
    隻不過火暫時沒燒到他們身上,在皇權的高壓之下,沒有幾個人願意當出頭鳥,去動用武力的方式和朱由校抗爭。
    不動用武力,他們能動用筆杆子。
    每天朱由校都能收到一些官員的反對各種政策的奏章,同時在民間也每天都有各種對朱由校的杜撰傳聞、篇章出現在市井之中。
    這些官僚、士族簡直就是把朱由校往死裏黑在,在這個通信不發達的時代,朱由校的名聲很快也毀譽參半起來。
    在北直隸和東北地區,這裏是朱由校目前掌控力度最強的地方,朱由校在這裏的威望高得很,造謠者沒什麽市場。
    但是在其他省份,特別是長江以南的省份,朱由校真的快被黑出翔了。隻要是《大明日報》裏出現朱由校正麵的形象,第二天馬上就有針對性的謠言大肆流傳。
    一個屎盆子接一個屎盆子往朱由校腦袋上扣,皇帝變成了一個公開的靶子。在這些士族的刻意引導下,很多百姓都把日子過不好的原因歸結於皇帝昏庸。
    這是官僚士族階級,要鼓動普通百姓當出頭鳥的節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