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華戎的謀劃

字數:4619   加入書籤

A+A-




    宋國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它從立國到如今的時代,權臣層出不窮。然而在子喜以前,無論是多麽有實力的權臣,從來沒有人能夠完成由“臣”到“君”的轉變!

    華戎作為當年權傾宋國的華氏後裔,對於自己祖先的失敗了解得異常清楚。在他看來,他的祖先華元、華亥等人作為權臣,卻最終被趕出宋國,乃至連整個家族都被葬送,最重要的原因,無非就是宋君的權力太大了!

    從春秋時代開始,由周王分封出來的各大強國,都進入了公族或是豪族壟斷國政的時代。在那個時期,晉國有六卿,魯國有三桓,鄭國有七穆,齊國有天子二守的國、高,而宋國有戴族和桓族。

    公族勢力的急劇膨脹,開始肆意的侵奪國君的權力。國君與公族之間的鬥爭,開始越演越烈,各個國家都開始謀求“轉型”。在這樣的轉型中,晉國被一分為三,由此變為韓、趙、魏三國;齊國田氏趁天子二守與國君爭權時背後捅刀子,一舉控製了齊國並完成代齊;而魯國則依靠儒家思想,以及下層士人的幫助,將三桓逐一踢出魯國,最後魯國分裂衰落方才使魯君重掌國政;至於鄭國作為轉型失敗的國家,直接就被韓國給吞並了。

    在國君與公族的鬥爭中,大部分國家國君都是失敗的一方,即使是像魯國那樣國君戰勝了公族,也必然造成國家的分裂和衰落。唯一的國君能夠戰勝公族,並且保持國家大體統一的國家,唯有宋國。

    宋國國君何以能夠成為唯一的勝利者?這當然是宋君的實力足夠強大,而宋君實力強大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宋國擁有悠久的曆史,在這獨特的文化下,宋君掌握著強大的神權。

    宋國的起源商朝,乃是一個****的國家。即使周朝發動周武革命,一舉滅亡了商朝,它也無法消滅商朝那眾多的人口,以及它自身的統治。建立在商朝廢墟上的宋國,雖然沒有完全繼承****的傳統,然而整個國家的神權卻依舊極為強大。

    宋國之外的國家,國君僅僅就是國君罷了。雖然他們權力權力的合法性,表麵上看乃是來源於周天子的冊封,間接的分享了神權。然而在實際中,他們的權力則是來源於國君的表現,如果你表現好,是個“仁君”,大家就為你效力;如果你表現不好,是個“暴君”,大家不推翻你就是好的了!

    對於這一層,認識得最深刻的,就莫過於周厲王和衛懿公了。周厲王禁山澤之利,並禁止國人議論,結果就是被國人推翻,實行“共和行政;衛懿公愛鶴,賜給鶴以官位和俸祿,結果衛國遭到戎狄入侵時,國人和大臣都不願出戰,結果衛懿公孤軍奮戰被戎狄殺死。

    然而在宋國,是絕不可能出現國人起來反抗宋君,並且將宋君推翻的事的。在崇尚鬼神的宋人眼中,宋君不僅僅是國家領袖,更是神的代言人!凡人如何能夠與神對抗,進而違背神旨?

    在華氏從宋國徹底出局的華向之亂中,就能夠明顯的看出這一點。當時的宋元公,在國內沒有什麽政績,也並沒有直係親屬掌握重要的領地。他的兄弟被華氏抓住,以國君的身份親自向執政華亥求情,依然不能保存兄弟的性命,甚至連兒子都成為了華氏的人質。然而真到了與華氏決戰的時候,元公親自出馬,國人一呼百應。在戰場上,連華氏自身的族兵,遇到了國君的旗幟都自然倒戈,不願與國君對抗!

    宋君最大的權力,就是來自於“神”的地位。在宋國這樣的國家,任何一個權臣,能夠做到的極限,也無非就是像後世的霓虹那樣,成為幕府將軍,而永遠不可能成為“天皇”!

    然而對於一個大權在握的權臣來說,誰能夠忍受自己的頭上還有另外一個地位比他更高的人?這個地位更高的人,在一般人的眼中是神,然而在權臣眼中,也不過就是一麵旗幟,一個廢物罷了!

    對於子喜來說,當時的宋桓候就是這麽一個廢物,自己才是宋國真正的統治者!然而就是這麽一個廢物,子喜可以對他呼來喝去,可以殺掉他另立新君,唯獨辦不到的就是取代他的地位成為名正言順的宋國統治者!

    從楚國來到宋國的華戎,看到了子喜想要取代宋君的野心,他方一拜見子喜,就立即受到了他的重用,並幫助子喜謀劃戴氏取宋!

    華戎作為野心家,深諳統治的藝術。他深深的認同李悝的統治藝術“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而在他看來,讓庶民們知道統治的最好方式,就是用鞭子和斧頭讓人們認清楚,實際掌握他們命運的到底是人,還是神!

    為了得到刑罰之權,他讓子喜忽悠宋桓候:夫慶賞賜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殺戮刑罰者,民之所惡也,臣請當之。從而成功的得到了對國人審判和懲罰的權力,而僅僅留給桓候表麵上的賞賜、慶賀等權力,將桓候變為一個吉祥物。隨後在數年之內,他又通過一係列嚴厲的刑罰,推行法製,用鞭子和斧頭讓宋人知道了司城子喜才是決定他們命運的人,而不是那個虛無縹緲的“宋君”!

    在這一過程中,華戎也幫助子喜逐一的消滅桓候的兄弟、子侄等,讓國君徹底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而在宋國通過刑罰真正的建立起了權威後,他又將宋桓候趕下台處死,讓子喜登基成為宋君,由此完成了戴氏取宋的過程!

    華戎通過這一謀劃,幫助子喜奪得了國君之位,也由此得到了子喜的回報:宋國大司寇。對於子喜來說,他是通過刑罰建立權威並奪取政權的,而這一權力也就萬萬不能夠丟棄,隻有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才最合適!華戎,就是子喜眼中的自己人!

    然而華戎如此費心幫助子喜謀劃,讓子喜成為宋君,卻是包藏禍心的!即使子喜真正成為了宋君,成為了宋國名正言順的統治者,他也不能成為宋人心中的“神”!因為宋人雖然對國君的政績什麽的都不在意,唯獨在意他們傳承與血統。子喜雖然是公族之後,然而他卻沒有一代代的繼承“神”的血脈,自然不能夠成為“神”的代言人,也不能夠成為宋人心中的精神領袖!

    戴氏取宋以後,宋人心中的精神形象,一下子就崩塌了。沒有了神權的凝聚力,宋國這個國家的最重要的一根骨頭已經斷了,整個國家由此變為了公族聯合執政的國家。為此,子喜不得不大力拉攏同為戴族的樂氏,給予樂氏族長樂成執政之位;同時安撫中小貴族,把已經在宋國失勢的向氏扶持起來作為一麵旗幟,給予向舍司馬之位,讓宋國中小貴族的心理能夠平衡,以保持整個宋國大體的統一。

    而這樣的局麵,是華戎在謀劃戴氏取宋時,就預料到的結果!華戎謀劃出這樣的結果以後,通過他執掌宋國刑罰的司寇之位,悄悄的整合了原來的華氏在宋國國內的力量,又通過原本在楚國的華氏勢力,聯絡上了楚國的高層。

    在這樣的內外兩方麵力量之下,華戎有絕對的自信可以掌控整個宋國的局麵,統治整個宋國!在他看來,竊鉤者誅,竊國者候,誰若是擋在他前進的路上,他一定會將其消滅!

    在華戎原本的謀劃中,他是想讓子喜作為君主的皇氏,以及樂成背後的樂氏保持實力平衡,然後他再從中挑撥雙方的關係,待到雙方兩敗俱傷時,他再出來從容的收拾整個宋國的局麵,掌控宋國,並且完成他的祖先都無法想象的功績:成為宋君,成為宋國名正言順的統治者!

    華戎的謀劃,在他進行戴氏取宋時,是成功的;在他暗中扶持樂氏,讓其掌握了整個宋國三分之一的力量,可以與子喜對抗時,他是成功的;在他整合華氏的力量,與楚國勾通時,他也同樣是成功的!

    然而他的所有謀劃中,卻唯獨漏掉了一個他一來到宋國就忽略的人物——子偃。

    華戎來到宋國時,子偃還非常年幼,極不起眼。在子喜將子偃封到豐邑時,華戎並不反對,他認為這是讓皇氏與樂氏之間保持平衡的關鍵,也可以作為雙方未來發生衝突的焦點。在他的眼中,子偃就是一個性格暴躁而又幼稚的少年,這樣的人隻要稍稍引導,就能夠變成一個炸雷,最後為他所用!

    然而子偃一分封到豐邑以後,簡直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他開始變成了宋國的“賢公子”,拉攏了墨家和農家為他所用。而他治理領地的手段,也令華戎歎為觀止。

    對於這樣善於治理領地,發展力量的“賢公子”,華戎一直極為警惕。因為領地治理的越好,就越是能夠調動足夠的力量,而力量的增強,就會打破他在宋國國內謀劃的實力平衡!

    為此,他在多方麵施展手段,將子偃趕出了宋國。在當時,他已經看到了田嬰對子偃的殺機,在他看來,子偃必死無疑,他在宋國所謀劃的平衡就可以重新實現,而他的計劃也就不會再有變動了。

    子偃從必死的局中走了出來,令得他大吃一驚。而當子偃重新回到了宋國,並且得到了強力外援趙國的支持後,他已經將其看做擋在他的謀劃中最大的敵人!

    將陶丘丟給子偃,也是他的計劃。因為在子偃有著豐邑的情況下,皇氏的力量已經開始超越了樂氏,如果擅自挑撥雙方的關係,讓雙方發生衝突,並不能夠讓雙方兩敗俱傷,反而會讓樂氏陷入衰亡,皇氏由此成為宋國最大的家族,統合整個宋國的力量!

    這當然是不符合華戎的謀劃的,因此他需要增強自身的實力,來讓整個宋國保持新的平衡。他因勢利導,將子偃丟到了陶丘這麽一個錯綜複雜之地,就是希望此地能夠牽扯子偃的精力,並讓他有更充足的時間來發展自己的實力!

    然而子偃的治理才能令他難以置信,短短數年之中就將陶丘治理的如此繁盛,到了現在,連他都不能夠準確判斷陶丘的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