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豐收論

字數:4462   加入書籤

A+A-


    十月十七這日,原本說好了要討論‘僧道普查’的具體細節。

    結果王守業打著哈欠趕到衙門,屁股都還沒坐熱呢,就受到了行動暫緩的通知。

    而且不止是‘僧道普查’要暫緩,連‘探丁入廟’的事兒,也要一並延後。

    據說是因為,白常啟看了張四維呈上去的規劃後,覺著前期投入過大,且一下子把攤子鋪開,憑山海監眼下的草台班子,恐怕未必能掌控的了。

    說白了,還是不敢擔責任,一味的求穩。

    不過這樣也好,王守業昨兒在陸家折騰到後半夜,虛耗了不少精力,今兒要是開會討論,他還真未必能打起精神來。

    簡單四處巡視了一下,他就獨自回到值房裏,翻看昨天沒來得及過目的邸報——呂泰又被麻貴借去幫忙了。

    到底是官辦報紙。

    朝野上下都在痛罵徐閣老的當口,這頭版頭條卻在一本正經的討論:今冬蔬菜豐收,惠及千家萬戶。

    反季節蔬菜古已有之,隻是普通百姓別說吃了,連種都種不起。

    一是成本太高,二是存活率太低。

    今年建造溫室大棚的成本,並沒有下降多少,但存活率卻是大大提升,再加上果蔬長的也飽滿,以至於產量足足提升了十倍不止。

    產量上去了,價格自然也就跟著跳水了。

    所以中產之家若是咬咬牙,也能買幾根黃瓜什麽的,回家打打牙祭。

    似王家這般就更不用說了,入冬後,綠葉菜基本就沒斷過。

    再往下翻,大多數也都是些歌功頌德的,還基本都是農業方麵。

    這一期是農務專刊?

    這些關於種地的官樣文章,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趣。

    王守業一目十行的掃了幾篇,就覺著倦意上湧,正猶豫是幹脆趴在桌上眯一會兒,還是翻看各地呈上來的奇聞異事提提神,卻忽然看到了個熟悉的名字:

    張太嶽。

    王守業登時來了精神,忙從頭到尾細瞧了一遍,這篇名為《豐產論》的文章。

    單看題目,張居正似乎也是在歌功頌德。

    不過內容卻完全不是這麽回事。

    他隻是在開頭,略略點了一下今年的秋冬兩季的豐收,並以此推出論明年的收成也不會低,甚至更高之後,就忽的話鋒一轉,開始剖析豐收背後蘊含的隱憂。

    其實這之前,就已經有人討論過,北方連續豐收所引發的問題。

    不過那些爭議主要都集中在了漕運上。

    譬如取消南糧北運之後,數以十萬級的漕工該何去何從?

    雖說如今運河上南來北往的十分繁華,漕糧也隻占了其中一小部分,但那些漕工們基本都在溫飽線上徘徊,若驟然少了漕糧這一部分收入,怕是立刻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可要是不取消南糧北運的話,朝廷財政又不足以年年平抑糧價,屆時一麵高價購買南方的稻米,一麵坐視北方糧價大跌,肯定又會像今秋一樣,惹得北方官民群情激奮。

    但張居正這篇文章,卻沒有拿南北糧爭說事,而是聚焦糧食豐產之後,給北方民眾帶來的隱憂與衝突。

    首先是北方的手工業者——也就是匠戶們,怠工、隱冒、逃亡的數量,自今秋以來呈現大幅度的上升趨勢。

    因為即便是收成最差的佃農,今年的可支配收入也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匠戶。

    何況工農之間,還存在著地位上的差距。

    以至於許多匠戶,寧願托庇在地主門下充當農奴,也不肯留在原籍,承受過重的無償勞役。

    如果明年依舊是北地大熟的話,這種情況很可能會越演越烈。

    而這一現象,又無疑會導致手工業市場的動蕩。

    為了避免這一狀況持續惡化,朝廷或許應該對現存的匠戶製度,作出必要的革新。

    其次,則是地主與佃戶之間的矛盾衝突。

    根據朝廷收集到的訊息,一些地方的士紳已經聯合起來,準備大幅提高佃租的比例。

    這不僅僅是為了,更多的壓榨佃農的剩餘價值,也是為了避免佃農們快速獲得積蓄,從而擺脫佃戶的桎梏,成為自耕農。

    而這種行為肯定會激化雙方的矛盾,地方官府最好提早準備預案,以便及時作出疏導、應對。

    最後,連續豐收後造成的糧價低迷,極有可能打擊到農民的積極性。

    再加上現如今的糧食作物,莫名其妙有了高產、抗倒伏、抗蟲害、易生長等特性。

    即便疏於管理,收獲也不會減產太多。

    而勤勤懇懇的農民,又因為糧價的問題,並沒有增加太多的收入。

    長此以往,很可能出現粗重薄收的狀況,進而催生出大量的閑漢、懶漢,增加給地方上的不安定因素。

    屆時朝廷又該如何處理?

    是否也該提早做出預案?

    …………

    看到這裏,王守業是徹底無語了。

    誰能想到糧食大豐收,竟然還能衍生出這麽多問題來?

    旁的不說,那匠戶的問題,王守業還是有些發言權的——平常和老漢閑扯的時候,沒少聽他抱怨這些。

    在現存的匠戶製度下,匠人們每年都要承擔許多無償的勞役征調,有時甚至還要拿自己的積蓄,去填補貪官汙吏們搞出來的虧空。

    除了極少數匠人——譬如王老漢這樣技藝高超,遠近聞名的行首——大多數的匠戶基本都處在朝不保夕的境地。

    因此自從大明朝建立之後,怠工、逃籍的問題就日漸嚴重。

    以至於到了明末,大明官軍所使用的器械,反不如出身草莽的女真人精良,這可說是大明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現如今天地驟變,連一無所有的佃戶,都能輕輕鬆鬆填飽全家的肚子。

    對比參照之下,無疑會誘使更多的匠戶消極怠工,甚或鋌而走險。

    而這樣一來,無疑導致明末的狀況提前出現……

    如此推斷,這突如其來的糧食大豐收,對於大明還真未必都是益處。

    當然,肯定好過鬧饑荒就是了。

    嘖~

    要治理一個龐大的國家,果然是麻煩的緊!

    好在這也用不著自己去頭疼,自己隻要能把山海監的事兒安排妥了,就算是功德無量了。

    放下邸報,王守業伸了個大大的懶腰,然後就準備沏些茶水,衝去那一腦袋的憂國憂民。

    這時忽然有個小吏挑簾子進來,說是監正大人有請。

    “大人喚我何事?”

    王守業隨口問了一句,就聽那書吏恭聲道:“好像是朝廷剛剛下旨,讓各省布政使將地方上的奇聞異事,呈報給咱們山海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