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天罡地煞
字數:5317 加入書籤
送走鐵手,王守義又開始了練丹。
鐵手此次前來,一是收到了手下人的匯報,因為王守義練丹之法與所有丹師不同,鐵手有些不放心。
二是,鐵手過來還有私事,需要王守義替他練三枚僻瘴大丹。
不同於解毒一類的丹藥,而是要與人自身結合,自成一界的丹藥,需要自身的精血為藥引才行。
王守義從鐵手身上得到一個消息“桃嶺禁地的金龍洞,在冬雪融化之時開啟,金龍洞中有洞天福地,達到秘境的級別,可進去尋先天罡氣。”
“先天罡氣,從近古開始,便極難獲得,因為未落了。唯達都達秘境級別的洞天福地,年月久遠,才有可能孕育出那麽一縷。”
“桃嶺禁地的金龍洞,三百年才開啟一次,依照判斷,可能最低三縷,最高十縷。當然得這麽一縷先天之氣,全靠運氣。”
這先天罡氣,還有區分,分為天罡氣,引九天之星辰入體;地罡氣,疑地煞為罡練體。
罡氣有什麽用,練體是基本,還能練神,最重要的是,能凝煉神通。
天罡神通三十六,地煞神通七十二,不因血脈而修煉出神通,誰不稀罕,誰不想要。
當然這些王守義是聽鐵手說的,至於罡氣分天罡氣和地罡氣,而不是天罡氣和地煞氣,就不明白了。
隻要是人,世界不同,時空不同,智慧依然相通,這個世界依然有天罡地煞,神通變化之說。
至於為什麽神境難成,神火劫難渡,鐵手也給了說法,因為少了一縷先天罡氣。
人壽先天有數,難得圓滿,縱使天資、氣運,步入先天之境,修煉至顛,亦不圓滿。
如果有這麽一縷先天地罡氣,練入己身,就可打破。
△
王守義又問了鐵手“若無凝練地煞為罡,而步入神級,有什麽不同。”
鐵手回答“破自身桎梏,百不存一。亦有可能,一是功法神異,自身凝練先天罡氣被激發,二是體質血脈特殊,自生下來,因某種原因保留了一口先天之氣。”
王守義又問“像大勢力中的核心弟子,同為先天,為何可以一敵十,甚至敵百,難道是因為凝練了地煞為罡。”
鐵手點了點頭“先天疑練地煞為罡,粹練自身,與普通先天不可同日而語,凝練的地罡氣越多,差距就會越大。傳聞聖地的神子,從先天初期就開始凝練地煞為罡,若能在先天之境,凝練出九十九縷地罡氣入體,就可以做道統的傳承人。”
“當然凝練地煞為罡越多,就會越危險,地煞是魔,易引動心神,墜入深淵。為降低風險,先凝練地煞為罡,再融入自身,身體就可以多承受些地罡氣。”
王守義有些好奇鐵手融入了幾縷地罡氣,鐵手搖了搖頭“未曾,隻因練體練器結合,庚金之氣入體,相當於與地煞之氣擦邊。”
聽了之後,王守義氣了很大的興趣,僅與地煞之氣擦邊,鐵手就不遜色凝練自己,四種真氣的結合,甚至還略強。
畢竟伏牛山鐵手幾乎壓著鐵楊打,而鐵楊與鐵手一戰之後,與自己再戰,依然強勢。
王守義判斷,能勝鐵手的,部落同齡人之中,大概隻有霸、熊二、向山三人,李明、向火也就五五分,自己大哥王寅,王守義估摸不準,太不穩定了。
△
冬季,雪茫茫的一片,格外寒冷。
街上也冷清少不少,幾乎見不著人。
這是平陽舊城的冬季。
△
新城,是座小城,方圓不過二裏之地。
這裏沒有城牆,但並非就能隨意進入,簡單的來說,以房為城牆,階梯式由內往外加屋,每隔二十米,便留二丈來寬的登牆石階。
新城的城門有三座,一是與舊城的東門相鄰,稱為西城門。
還有兩座城門,一是南城門,一是東城門,有個規律,南城門進,東城出,又叫進城門和出城門。
新城雖小,五髒俱全,呈九宮格的布局,東西、南北,各三條主道及新城內環四條主街。
城主府居正北,左為兵營,右為執法局。
中央是廣場,左腰、右腰是居住區。
前三,右為獸場,中為市場,左為冬置場。
商業四街,指的是新城內環四條街,這隻是大體上的劃分。
新城最熱鬧的不是商業街,也不是市場,而是城主府後的北門。
此門不顯眼,僅僅是一條不足五米的通道,可來往的人,卻是絡繹不絕。
後麵是學院,離新城一裏之遙的蔭家山。
新學院還末開學,名字都沒有起,但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前往這新學院識文練武。
半個時辰一講,文二節課、武二節課,還有半天就是勞作了。
這裏開課到半夜十點半,那些白天工作的人,晚飯後,之前是被軍士執法史驅趕而來,現在是自覺的集結等待,一起前往。
因為不僅僅是識字練武,還有奇聞雜談,有先生講述外麵的世界和故事。
當做娛樂消遣也很不錯,畢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很無趣的。
如果沒休息好,婆娘懷上了,等肚子大了,就不能下地幫忙,將來又多一個吃飯的娃。
△
城裏有些客商挺好奇的,拉住人就問“你們往那邊去幹嘛。”
“上學。”這幾乎是大多數平陽百姓的回答,還特別的氣勢很足,鎮得剛來,不明真相的客商一臉的懵逼。
這麽大個的人了,甚至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上學一事,居然說得這麽理直氣壯,氣勢非凡,莫非腦袋有問題。
△
常年來的客商,到也略知一二,甚至深感其中的變化,擴建新城不算出奇,但不論大人小孩都上學就新奇了。
平陽新城的商業街上,招收店員的要求,第一條就是要會說官話,每月會多給一百個銅錢的。
往年客商過來,還得找個中人談生意和逛街的,去的店鋪,也是大店鋪,小店不光顧,因為有時雙方都聽不懂講啥。
而現在,似乎但凡小攤小販,勉勉強強能聽能說官話了,甚至還能講上一些平陽之外的事。
講著官話,溝通容易了,外地人與本地人區分也就不那麽明顯了,在各方麵也就便利了很多。
這變化看似隻要上學就能成,但對外地客商的吸引力就特別的大了,比什麽免費進城,新鋪免租還強。
不少小攤小販及店員,因為官話講得好,腦子也活一下,順便賺了中人的那份錢。
比如,通常過來休整的外地行商,比如吃住,補充食物,維修車輛,帶個路,就能得賞錢,比打工強得多。
又比如,道聽途說,留點心,有些行商是來碰運氣,或是采購,又或是出售貨物,牽線搭橋的,則獲利更多,除了賞錢更多,還能得到一些意外之財。
“種田代代窮,打工富不了,行商富三代,首先得上學。”
越來越多的平陽百姓,很快的富裕起來,部分腦子靈活的人,心思就開始轉變起來,這些人之間,不知何時起,就流傳起了這些話。
△
王守義自然沒注意到這些,當初為什麽掃盲,隻是因為與當地百姓溝通困難,才想到這麽一出。
剛到鎮獸城的時候,感覺還沒感覺溝通有多難,畢竟講官話的多,而部落的語言口音,與官話也相差不遠。
可臥虎山莊一建,招納流民、平民時,發現各地方言,真是千奇百怪,就連管理時,也得依仗頭人。
後來部落來人,王守義決定先學習三個月,除了自己的一些見聞,自然也有了解大周的一些文字和書集。
同時,這些先生,也對招納的工人,進行著官話和文字的教育培訓。
△
王守義沒想到,當初始皇帝的書同文,簡單的貫徹下去,會有這麽大的改變。
比什麽,搞發明,行商,新製度,更能獲得百姓的認同。
掃肓掃的不是文盲,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認同感。
書同文,語同音,雖略有區別,但這是一個民族的起點。
在大周,任誰也不會認同識蠻文,講蠻言的人,當做大周人,當做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