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將破未破之感

字數:5037   加入書籤

A+A-


    功夫練深了,就越反樸歸真。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這宗就根源。

    不管你有什麽變化,這個本質是變不了的。拳頭還是拳頭,該怎麽發力就怎麽發力。

    《拳經》有雲,”出拳,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退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這是發拳的拳理。

    拳未動,腳先動;腳一動,腰跟上;腰動則肩動,肩動才出拳。

    王守義不看臉,不看肩,而是看腳。

    勁要透體而發,聚於拳頭,以勁殺人。出右拳,則左腿在前。

    於細微之處,判斷對手的拳頭方向和目的,洞察局勢變化,掌握主動。

    高手所決,若真是你一拳我一拳的拳拳到肉,這隻是切磋。

    而分勝負,生死,就要料敵先機,後發先致,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

    城如金的拳架子有些怪,雙腳與肩齊,腳尖點地,腳後跟離地,膝微微彎曲,力未滿似滿,上不起伏,雙肩不停的擺動,很難讓人分辨其出招的意圖。

    這城如金把拳給練活了。

    △

    王守義這個時侯的應對,隻能以不變應萬變,最好的辦法就是太極,以靜製動,以發先製了。

    不同的武功也是相生相克的。

    城如金的這個拳架了,讓王守義想起了截拳道。

    太極拳並不是克製的絕對功法,相反這兩種功夫是相輔相成的。

    共同點,都講究後發製人。

    不同點,一個是以動製動,一個以靜製動;一個是以慢打快,一個是以快製敵。

    這時王守義與城如金的比拚,己不在招式,不在於武功,而在於誰先把握先機,掌控這場戰鬥,勝負在於武功之外,而在於算計了。

    王守義擺了個太極的雲手,又名母式。所有的招式動作,都起源於這個功作,可攻可防。

    太極有句話叫做“周身無處不太極”,說的就是這雲手。

    雲手不是一個固定的招式架子,而是隨對手的動作而動。

    王守義右腳尖點地,身體微微一轉,一手胸前,一手腹部,左腳在後同樣是腳尖點地。

    這種應對是對症下藥一般,一手上,一手下,可攻可防。身體微轉,蓄在腰,隨時可發,更能應對兩側的突襲;,左右雙腳,前後分開,腳尖點地,可進可退。剛好應對城如金的這個架子。

    △

    城如金見了王守義這種應對,狂放的野性有所受斂。

    沒有明顯的破綻,進攻是無用之功,城如金的重瞳明亮起來,想要尋找王守義這個起手式的薄弱之處。

    良久,城如金突然收斂了氣血,又歸於普通人。

    深深吐了一口氣“你們走吧,你武功,陰陽共生,更是水火共濟,勝負不在於武功,而在於先機。若是比武,百招開外。若分生死,一招即定。”

    城如金閉上了眼晴,身子在夕陽中顯得格外孤獨。

    帝王之眼,聖人之資,混跡於山林,有何人能跟上他的步伐。

    △

    王守義收起了架子,拱了拱手“潛龍於野,興起於風雲,等待時機,自然有人與你同行。”

    “哈哈哈……說得好,我很希望我們是朋友。可我清楚,冥冥之中有一種感應,你我是當世大敵。”

    城如金背附雙手,轉身,身背夕陽,迎著春風“知己難尋,同路而行,可知己卻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高處不勝寒,寄情於道,與道同行,同行就是朋友。得失之間在於心,若城兄化龍,在下就是閑居的山野之人。”王守義冥冥之中也種感應,隻是自己不信命,不信天,隻信自己,這種天人感應更與自己的初衷不符,強自壓了下去。

    “告辭”

    王守義不想再聊下去,與城如金聊天很費心,雖可引為知己,但過於孤傲,還沒有酒肉朋友相處來的愉快。

    △

    王守義一個縱身,就從山頂躍下,人如大鵬輕輕落下。

    “怎麽樣,沒有開打就完了。”向山急忙問道,這情況他沒看明白,明明劍拔弩張,卻又突然收手,這是怎麽回事。

    “窺一斑,知全豹,有個架子就知道實力,他不比了,我們可以過去。”王守義望向山頂,正好城如金也向下望下來。

    兩人點點頭,城如金一揮手,牛角山的強人,立馬會意,收手攔路木架和大樹,桌子一收,就走了人,一刻鍾不到,官道就空空如也。

    再抬頭望,城如金的人也消失不見了。

    ……

    棉兒抱著大棉襖,小腳步步輕移,頗為吃力的走向王守義。

    王守義幾步就移到棉花身前,接過棉襖,抱起了棉兒,摸了摸棉兒有些發紅的臉蛋“棉兒,你渴不渴。”

    棉花勾著王守義的脖子,小腦袋點了點頭。

    真是苦了棉兒這孩子,小小年紀就隨自己四處漂泊,再怎麽精細的照顧,棉兒還是顯疲憊不己。

    從定山縣啟程,這一路的天氣也不太好,有時風,有時小風,冷熱交替,又是趕路,一個原本體質就並不怎麽好的孩子,能受得了了的。

    一路上,也是地型多變,山林,平原,丘陵,山穀,每一個不同的地型,就有不同的氣場,小孩子的適應能力差,容易造成水土不服的。

    棉兒抱著五六斤的棉襖才走幾步路,就臉色泛紅了,不是走不動,也不是抱不動五六斤的棉襖,而是疲憊,強打著精神才會如此。

    ……

    王守義喂了棉兒一些燒好的涼白開。

    這點很重要,對於孩子來說,什麽山澗清泉,地上瓊漿都沒有涼白開好。

    每一個地方的水質含的微量元素不一樣,對人體的影響,比地型氣候還要大上幾倍。

    這個是王守義的經驗。

    喝了些水的棉兒,稍微精神了些,王守義用長春真氣給棉兒調理了一下。

    “棉兒,你等會睡一會兒,到了城裏,我叫你,好嗎?”。

    “嗯嗯”。

    △

    “感謝英雄相助。”中年商人見山匪離開,心知是撤了路障,可以通過了。

    常年行商的人,見過的人,經驗過的事,所見所聞比太多數人強上太多,首先就上來感謝王守義了。

    大周的老百姓,總體來說還算好,沒有什麽戾氣,知感恩的。

    這一行,百來人,幾乎都朝王守義拱拱手,表示感謝。

    到是中年商人打扮的人留了下來。

    “壯士,我觀這孩子,上下眼皮都打架了,不如上我的馬車上,躺上一會,稍作歇息如何。”

    王守義仔細看了看這中年商人,發現並無什麽戾氣,起碼不是什麽壞人,想了想,就點頭答應了。

    △

    秋風未動蟬先覺,這是預知,這是感應。

    做為武者,強化了身體的同時,對五感自己也有提升,預知危險是一本能和心神感應,但相對秋風未動蟬先覺,還是差了一層次。

    剛才與城如金一場並未開打的戰鬥,讓王守義對武學有了新的認識,有些朦朦朧朧的,有種將破未破的感覺。

    王守義總覺得自己應該從這場比武中得了什麽,卻又抓不住。

    ps:書友們,我是瘋語亂言,推薦一款免費小說app,支持小說下載、聽書、零廣告、多種閱讀模式。請您關注製)書友們快關注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