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合理避稅

字數:4225   加入書籤

A+A-




    

    

    良久,潘佑麵色平靜了下來,看著得意洋洋的黨進,扶著馬鞍下得馬來,上前幾步,執鞭向黨進躬身一禮:“黨侯深明大義,本使佩服,倘能積極配合官府施政,本使感激不盡,莫說乘馬而來,就是步行履至,以表敬意,也是應該的。”

    潘佑臉色的變幻不定,讓黨進看得十分舒心,但見其迅速調整過心態,做出這番表現,也不免訝然。再度認真地打量了他兩眼,黨進不無嘲弄地感慨道:“老夫是看走眼了!潘使君果然是個人物,竟有如此器量!”

    潘佑澹澹一笑,側過身體,衝隨行的一幹僚屬道:“黨侯已經發話了,爾等便好生把土地清丈一番,一定要丈量清楚,別辜負了黨侯一番心意!”

    說著,又衝陽翟知縣吩咐道:“把你縣衙可用之人都叫上,本使就在陽翟,等著結果!”

    “是!”

    默默地看著潘佑發號施令,黨進老眼之中盡是默然,待其回過頭來,也衝後邊擺擺手。很快,便又從莊內走出一波人,有序地站到黨進身後,烏泱泱一片,約有七八十人之多。

    在潘佑意外的眼神中,黨進澹澹然地吩咐道:“官府要清丈土地,爾等便好生配合,把你們的土地數目搞清楚,不要少了,也不要多了,今後納稅,就按新稅條製來......”

    “是!”一幹人應道,聲音整齊而洪亮,就像是在聽取軍令一般。

    而隨著黨進這番吩咐,潘佑也立刻反應過來這是作何打算了,這黨家,是早有計較啊。

    政策有千條,下邊應對的辦法也有千種,大漢可從來不缺聰明人。隨著稅改政策確定,並逐步推行,既得利益者們在意識到勢不可改之後,便果斷采取一些迂回的辦法,以減少損失。

    隱匿土地是一個普遍的做法,但並不高明,畢竟若真要查,是藏不住的。於是,很多人都開始在新稅製上想辦法,試圖從既定規則中尋找漏洞,並利用之止損。

    而在新稅製下,還真有那麽一個比較明顯的空子可鑽,以土地數量分等納稅的規則下,擁有土地越多,需繳地稅越重。如此一來,將自己在冊土地數量減少,是一個不錯的避稅辦法,既在規則之下,可行性也高。

    於是,在過去的幾個月裏,京畿、河南、江南、榆林這四個先期進行稅改的道內,那些地主們,不約而同地做著一件事,在官府清丈土地的過程中,緊急操作,在保留一定的土地情況下,將多餘的土地分配給族人、扈從以及佃民。並且,很極限地把每戶田地控製在60畝、100畝、150畝、200畝這些分稅標準下。

    這幾乎是一條光明正大的合理避稅辦法,而可以想見的是,土地雖然分出去了,但其實際控製權,顯然還在那些權貴、地主、豪強手裏,根本不怕喪失,畢竟作為豪強,最基本的素質便在地方的影響力與控製力上。

    對於這些,朝廷自然是心知肚明,但並沒有阻止的意思。潘佑在察其狀況後,很是不滿,覺得讓地主們這麽搞,朝廷將損失一筆不小的稅收進項。因此,果斷下令,禁止京畿道土地的“贈予及轉讓”。

    這道命令,自然引起了廣大地主階層的不滿,紛擾一直上傳到朝廷,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默認這件事。

    理由也很簡單,這樣的做法,並不違規,沒有背離新製。用一些名流郡望的話來說,沒偷沒搶,還配合朝廷施政,土地是他們的,怎麽處置也是他們的自由,你潘佑不許,也太霸道了。

    朝廷既然製定分等納稅的規則,就給了人家如此操作的餘地,朝廷為稅收,固然可以頒布禁令,但一方麵清查土地所有權的難度擺在那裏,趙普就始終秉持一點原則,政策越簡單、越易理解、越易執行越好。另一方麵,也不能服眾。

    當然,服不服眾也是次要的,關鍵在於,朝廷推行新製,目的在於改變稅收性質以及計稅依據,在於去人稅地,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廣大農民的負擔。

    至於土地的所有權,並不是重點,畢竟,不管其所屬,土地就在那裏,稅製標準也很明確,有多少地,納多少稅。

    而大地主們通過轉移所有權以避稅的做法,固然會給朝廷的稅收造成一定的損失,但屬於合理避稅,在規則之下。規矩是朝廷製定的,自然要維護,除非,朝廷改變現行規則,徹底禁止土地買賣流通,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比稅改還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可以預見一點,那就是今後大漢有很大一部分土地經營者,除了要繳納朝廷的正稅之外,還需要向老地主們上交一定的“份子錢”。

    至於交多少,就看他們私下裏的約定了。而這種情況長期發展下去,地方上基於土地的人身依附,將更加嚴重。

    對於擁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而言,新稅製是友好的,比起兩稅製,他們每年需繳的稅賦是實在下降的,負擔是大大減輕的。

    但對於那些帶有“佃戶”性質的小農小戶而言,卻不一定了,朝廷的正稅按土地數目來,而地主們私稅,就看地主的“良心”了,但封建地主的良心,又如何經得起這等考驗。

    對於這部分農民而言,若是遇到過分貪婪的主家,雙重稅賦之下,其負擔可想而知,新的土地矛盾,又將滋生了。

    雖然以大漢目前的土地狀況而言,遠沒到那樣的地步,大漢如今仍舊是以自耕農為主。但有些事物的發展自有其規律,有些趨勢甚至是不可逆的,自耕農破產,失人失地,土地兼並持續。

    改來改去,終究隻是改良,封建土地所有製這種根本的問題沒有改變,那大漢帝國的未來,也是可以預見的。

    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些,劉皇帝在得知這個情況後,曾經想讓政事堂下了一道製令,登記在冊之土地,所屬必須明確,並且朝廷保護其所有權。

    劉皇帝意圖很簡單,既然想通過分地以避稅,那土地分出去了,就是所屬人的,至少從法律上,那些土地就不再是原主人的了。若是今後出現有關土地所有的糾紛,那官府也當按籍冊記錄審判。

    不過,這一條被趙普給拒絕了,為此兩人還少有地發生了一段爭執。趙普的想法很現實,若依劉皇帝之意,下這麽一道製令,屬於釜底抽薪,就是在斷天下地主們根,必然引發群體性的不滿乃至抗爭,對於已經漸入正軌的稅改造成嚴重衝擊,生出不必要的麻煩,於大局不利。

    劉皇帝則堅持認為,朝廷正稅之外,地主們還能收私稅,這豈合朝廷成製,長此以往,必然國將不國。對於劉皇帝的見解,趙普也表示認同,但讓他下製令,仍舊不願意。

    爭執了許久,最終還是以劉皇帝的妥協收尾,就因為四個字,大局為重。稅改是按照劉皇帝的意誌施行的,新製也得到了劉皇帝的認可,推行到如今的地步,出現一些新的問題與弊端,是改革所必須承受的。

    也正是這樣的妥協,才讓劉皇帝意識到,他就像是在堵洪水,拚盡全力,但潮水依舊洶湧而來,不可遏製,他在世能堅守著,他之後呢?

    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劉皇帝對這句話又有了新的理解,是想管,但當真管不了,管不夠,人越老,越覺其無力。

    大概是覺得觸怒了劉皇帝,趙普在後來又私下裏向劉皇帝建議,為改革之事,必要的妥協是可以接受的。陛下若有心,完全可以等到稅改完成之後,再作計較,將來可以把土地籍冊的作用放大。

    對此,劉皇帝勉強接受了,但興致不高地說了句,朕又還能有多少時間呢?

    劉皇帝早就意識到了,這稅改,別說兩年,就是三年五年也未必能徹底完成,看看幾個試點地方的進展與其中的紛擾就知道了。

    邊改革,邊妥協!這就是劉皇帝心中對此次稅製改革的總結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