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
字數:3816 加入書籤
A+A-
安東國,綏化城。
雖隻初冬,整個安東國已處在一片寒天之中,城外便更是如此,展目望去,林木深深,灌木叢叢,河麵之上,靄氣沉沉,幾能侵骨。
鴨子河不受這天氣影響,依舊奔騰,東流入海。才下了一場雪,隻是沒能積起,太陽一冒頭,便迅速融化了,使整個綏化城郊都濕漉漉的。
鴨子河畔,一場閱兵儀式,即將展開,兵馬數量不算多,僅三千人,但場麵夠嚴肅,將士夠威武,氣勢之雄渾,不差大漢任何一支精銳。當然,安東的兵馬,從來都是大漢精英,又長期處在一線的緊張狀態,隨時可戰,軍隊素質自然優良。
眼前之軍,來自於安東諸城駐軍,是經由王令抽調之精銳,到綏化來接受檢閱,顯然是一項政治任務。
檢閱的不隻是軍容、軍紀與軍事技能,更是安東軍改的成果,同時進一步宣告,安東今時之主人。
秦王劉煦自洛陽返回綏化後,帶回了安東封國的詔書,並迅速投入到安東國的經綸構建之中,這是早有基礎的,以前的安東都督府本就是軍政一體的統治中心。
因此,隻是稍加改製,一個新的安東國統治體係便建立起來了,雖然隻是換了個稱呼,乃至隻加了個前綴,但名正言順了。原來安東都督府軍政財務管理機構,幾乎是水到渠成地融入到安東國的新統治體製中來。
即便如此,劉煦也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梳理工作,重點在於人事調整,甄別異己,什麽人可用,什麽人不可用,什麽人不能值得相信,什麽人需要保留,劉煦心中是一直有個譜的。
安東這個地方,算得上豪傑眾多,劉煦幕下,也有一批得力之才,經過劉煦十多年的苦心經營,也培養出了一批後備隊伍。
此前,一直養在安東都督府體製外,如今,封國事定,這些人,也得以轉正,被委以安東國官職,站到台前,名正言順治政牧民。
整個安東,在數月之間,也由此發生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大變動,麵貌一新,安東乃至整個東北都翻開嶄新的一頁,準備書寫新的曆史篇章。
這是一場涉及整個安東上下的變革,當然,普通的黎民百姓,並不會在意那麽多,土地照種,日子照過,安東也好,大漢也罷,不影響他們生計即可。
尤其確認,安東王正是原安東都督、秦王殿下之後,就更沒什麽放心的,畢竟,秦王殿下治政,從來是體恤下民。
至於安東境內諸多夷部,就更沒什麽波瀾了,不服王化的,基本在長期的困剿政策中被消滅了,剩下的也基本都被劉煦調教得乖巧恭順,從根本上而言,他們接受的是安東都督的統治,而非朝廷,十多年來,他們也習慣了劉煦的統治
相比之下,原安東都督府下屬的軍政職吏,受到的衝擊要更大,也都麵臨著關乎命運前途的抉擇。畢竟,不是所有安東文武,都心向秦王父子,都願意在安東待一輩子,很多人選擇到安東來任職,除了朝廷安排之外,更多是為了以此為跳板,謀取更豐厚的履曆,獲得更快的升遷。
然而,真要他們從此依附於安東旗下,成為封國官吏,這還是需要痛下決心的。出身越好,越是如此。
安東在劉煦的治理下,算是天下寒門庶子的福地,是最不看重門第出身的地方,但是其短板也是明顯的。
普通的黎民黔首不明白封國的區別,他們還不明白嗎?從此以後,在安東為官,就是自降格調。依劉煦的想法,自然是希望能夠完整地接受原安東都督府下屬文武,畢竟,這都是優質寶貴的政治資源,可以作為安東統治的基石,換一批人並不難,但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安東的人才短缺,影響軍政正常運轉,浪費安東寶貴的發展時間。
為了挽留那些原都督府下文武職吏,劉煦也是費盡心思,對很多人都是親自出麵挽留,禮賢下士,總是有效果的。
但是,比起留下,還是有更多人選擇調離,甚至於,有些人在沒有決定好下一任,便已經收拾行囊,帶著家眷,離開安東。
一時間,安東迎來了建製近二十年以來第一次人才外流,並且是急劇流失,新建立的安東國上空,仿佛也籠罩著一層抹不去的陰雲。
為此,焦急的世子劉文淵甚至忍不住派兵設卡攔截,不許那些人離開,還是劉煦聞訊,及時下令放行,方才沒有造成更惡劣的影響。
一直以來,劉煦在安東實行的人口、人才政策,都是來去自由,這一點,不可更改。同時,在安東人才外流潮中,劉煦也察覺了一些異狀。
正常情況下,即便那些文武不願意永遠待在安東,也不至於那般著急忙慌地回遷中原。而當離開安東的文武官員,大多在吏部的安排了獲取了新職位,並且品級有所提升之後,他便恍然了,顯然,新成立的安東國麵臨著一些隱蔽的打壓。
幾個月下來,原安東都督府下的職官,走了一大半,對安東國的發展而言,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損失。當然,這些並不能擊倒安東國,尤其有劉煦這根定海神針在的前提下,在劉煦的安排下,整個安東完成了一場大換血,一次更新換代。
冬季到來,安東民間進入生產間歇,而安東官場也逐漸平靜下來,經過大調整的安東國官員們也在熟悉新的身份,新的職責。
軍隊也同樣經過了大調整,並且更加重視與謹慎,在安東這種邊地,軍隊的地位是很高的,畢竟需要他們保家衛國,剿匪平夷。
在京之時,劉煦與劉皇帝達成了約定,安東兵馬,盡可能留下,但還有一個前提,聽憑其願,不得強留。當然,與文職官不同,武官也強留不得。
而安東駐軍中,有燕山、遼東諸道戍卒,也有禁軍輪戍官兵,禁軍是留不住的,那些以安東為跳板,來安東充實履曆的軍官同樣留不住。
但在劉煦的誠意挽留下,仍然有超過六成的軍官選擇了安東,並且全員得到升遷調動,同時,劉煦再度提高基層官兵的待遇。
在這幾個月間,從安東王府發出最多的命令,便是各項升遷、賞拔。這固然給安東財政造成了重大壓力,為了安上下之心,一切都是值得的。
包括在綏化城邊舉行的閱兵,也是為了安上下文武、內外百姓之心,畢竟在過去的幾個月間,安東國上下實在算不得平靜。
安東,算是正式走向“獨立自主”的道路了,同樣的,劉煦也深深意識到,今後安東再也無法向以往十五六年那般過滋潤日子了,畢竟朝廷不會再托底了,支援或許還有,但不會像過去那般大方了,很多負擔必需由安東國自己來承擔了,這也是劉皇帝分封的目的之一。
將台之上,漢旗高樹,安東副之,劉煦與安東國的文武大臣們立於其上,肅穆地看著列好陣型,等待檢閱的安東將士。
寒風刺骨,但劉煦那顆疲憊了數月乃至數十年的心,卻第一次有道熱流湧過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