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章 邀宴百策樓
字數:4713 加入書籤
沒錯,是種田。 vw
對於崔耕來講,征伐新羅隻是個幌子罷了。他的真正目的,還是之前向吳知提到的,造船征新羅扶桑,乃至占據大量的無主之地。
表麵看來,此舉特別大公無私,把吳知感動的不要不要的。
其實,崔二郎又不是聖人,當然也是有私心的。
這個私心是是狡兔三窟,為自己安排一條後路。
若李隆基果真運氣爆棚,登基坐殿了,他完全可以利用強大的水師海外逍遙。
也莫覺得崔耕這次出外,承擔了多大的政治風險,甚至是對李隆基舉手投降。
道理很簡單,李隆基即便順利發動唐隆政變,也僅僅能把韋後幹掉而已,真正位的不是他,而是李旦。
李旦這麽心甘情願的把皇傳給李隆基遍翻史書,表麵看來,太平公主是作惡的一方;李旦兩不相幫;李隆基無限偉光正,順天應人繼承皇位。
但仔細一想,其實大謬不然。
在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之前,朝堂的宰相,大部分是太平公主一黨,七位宰相,五出其門。沒有李旦的點頭,怎麽會出現這種情況
另外,曆史記載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以看出這父子倆的矛盾。
李隆基在發動先天政變時,李顯登承天門避亂,他對左右臣子說,你們有誰願意繼續效忠朕的,寫下自己的名字來。待朕平定了叛亂,自有封賞。
唐龍政變後後,要不是宰相力諫,這些寫下名字的人都得被李隆基治罪。
現在問題來了,若李隆基不認為自己是將要被平亂的一方,為什麽對這些人恨之入骨呢
由此可見,李旦和李隆基的矛盾,朝堂下心知肚明。
考慮到在先天政變之前,李旦命令李隆基以皇帝的身份巡邊。很可能在那時候,他已經存了廢掉李隆基的心思,隻是被李隆基先下手為強了。
所以,崔耕這次出外的最壞結果,也無非是李旦位而已,他和李隆基的爭鬥遠未結束。
甚至為了平衡李隆基的權勢,李旦反而要拉攏他。
相反地,他若留在長安,樹大招風,有被韋後以及李隆基集火之憂。李隆基他倒是不怕,但是韋後呢輕不得重不得。投鼠忌器之下,若被李隆基漁翁得利,那直是哭都沒地方哭去。
還不如主動退出,隱在暗,讓李隆基和韋後都放鬆警惕,爭鬥起來。最後,在關鍵時刻,突然出現,一局定乾坤。縱然事有不諧,也有個退路。
當然了,兵凶戰危,崔耕怎麽那麽肯定,自己征伐新羅扶桑一定能取勝呢這倆地方解決不了,在南洋一幫野人之間稱王稱霸,有意思嗎
無它,崔耕有迅速增強安東都護府實力的法子。
在戰爭,進攻的一方之所以較吃虧,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是守方可以深溝高壘,占據地形優勢;二是糧道很長,運輸成本太高。
如果能讓安東都護府的糧食自給自足,乃是供應大軍,其意義無論如何形容也不為過。
這可能嗎非常可能。
安東都護府,大概相當於後世的東三省,再加朝鮮的大部分土地。肥沃的黑土地,生產供應幾十萬人糧食,那叫事兒嗎
之所以現在大唐朝廷沒有開發此地,主要是因為太冷了。在沒有合適的禦寒衣物之前,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
契丹人靺鞨人奚人是無處可去,才不得不生活在這裏。若是有選擇的話,他們肯定是希望生活在原的溫暖之地。
崔耕雖然發明了羊毛布,但羊的數量是有限的。現在,羊毛價格一路走高,羊毛布的價格也一路走高。
若在安東都護府大規模地屯田,用羊毛布做衣服,從經濟講,朝廷還真的支應不起。
最好的法子,還是把棉花搞出來。有了棉襖,漢人才能長久在東北地區立足。
契丹人靺鞨人奚人等,也可從遊牧改為農耕,改土歸流,由朝廷直接統治。
現在棉花應該在海南地區有種植,崔耕已經派人去找棉種了。用不著織成棉布,隻要能把棉花塞入其他布料,製成棉襖行。
隨著棉花的大規模應用,安東都護府成了提供兵源糧食的寶地,完全可以以此為基地,攻打新羅扶桑了。即便真跟朝廷翻臉了,縱然不能反殺入長安,自保也頗為有餘。
當然了,這麽大的改造工程,三年內絕對完成不了。
但是,崔耕又不是徹底對長安政局徹底放手了。運氣好,阻止了唐隆政變,李重福登基,一切都好說。運氣不好,李旦登基了,走太平公主的路子,延長自己的任職期限應該也不難辦到。
等到了李隆基的先天政變之時,已經是八年以後了,安東都護府當初具規模。
所以,崔耕初到魏州,除了動用自己的權力,命官府買了些土地外,等著海南送來的棉種了,除此之外啥也沒幹。
這一日,宋根海拿著一個請帖走了進來,道:魏州刺史張廷圭,攜地方名士八十九名,請您去百策樓赴宴。
崔耕笑道:張延圭是出了名的清廉,他要請客,恐怕是有什麽公事要求本官吧
應該是地的事兒。宋根海笑道:誰不知道您點金聖手的名聲自從您命官府買地之後,這河北道和山東道的地價猛漲。但這麽久了,您又沒任何動作,那些地方大戶的心裏,能安穩得了嗎恐怕是央了張延圭,求您指點迷津哩。
嗯,有道理。崔耕點頭道:本官買這些地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示範種棉花的好處。如今這些人願意配合,我當然求之不得。行,你告訴他,三日後,本官準時赴宴。
三日後,崔耕換了一身嶄新的官袍,也不擺儀仗,帶著宋根海封常清等幾個伴當,到了百策樓。
雙方見禮已畢,崔耕自然做了主位。
略微寒暄幾句後,崔耕輕咳一聲道:諸位今日宴請本官,不知到底所為何事啊
這個
張廷圭今年四十多歲,身形高大,氣質高雅,頗有風儀。不過,此時此刻,他卻麵帶尷尬,轉移話題道:聽說崔相與給事李邕的關係相當不錯
確實如此,本官與其父李善頗有淵源,和李邕的關係也不錯。
那敢情好張廷圭猛地一拍大腿,道:下官和李邕因書法結識,兄弟相稱。您既然與李邕之父結交,那是下官的叔父了。
納尼
恍惚間,崔耕覺得,自己遇到了個假的張廷圭。
張廷圭其人,廣有清名。
當初武則天想要在白司馬阪造規模宏大的佛寺,但國庫沒錢。於是乎,她想向天下僧尼征稅完成此事。最後,是張廷圭奏章,勸女皇陛下收回成命。
後來,女皇陛下又突發想,讓官府買民間的牛羊自己養,賺了錢好補充軍資。
這不扯淡嗎官府買東西,怎麽可能是平價百姓們能不吃虧嗎
再說官府養牛羊,下其手那是官場慣例啊,能不賠本嗎
最後,還是張廷圭奏章,讓武則天撤銷了這個荒唐的念頭。
經過這兩件事,張廷圭名噪天下,如今被封為魏州刺史。
崔耕暗暗琢磨,張廷圭連女皇陛下都敢硬肛,怎麽如此厚顏無恥地叫我叔叔呢
他自己都四十多了,我才三十多好不好他敢叫,我還不敢受呢。
想到這裏,崔耕幹笑一聲,道:張刺史,這其恐怕有點誤會哈本官和李善老爺子頗有淵源不假,但他卻是某叔叔輩的人。事實,我和李善也是兄弟相稱哩。
這樣啊倒是下官莽撞了。張廷圭老臉一紅,再次轉移話題,道:崔相遠來辛苦,下官想代魏州的百姓們,向您獻一份心意。
353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