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章 蜀中鮮於氏

字數:2291   加入書籤

A+A-


    一個時辰後,在章仇兼瓊的引薦下,兩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跪倒在了崔耕的麵前。

    “末將鮮於仲通參見王上!”

    “末將鮮於叔明參見王上!”

    章仇兼瓊介紹道:“鮮於氏乃是箕子之後,兩晉十六國時期,有鮮於明在成漢任職司空,為鮮於氏入蜀之始。經過數百年的經營,鮮於氏已經成了蜀中數得著的巨富。鮮於仲通和鮮於叔明兩兄弟乃是鮮於家的嫡係子孫,文韜武略俱全。更難得的是,對王王一片忠心,願意為王上效力。”

    楊釗也道:“沒錯,鮮於兄弟仗義疏財,著實夠朋友。今日又他們立下如此大功,王上可得重重賞賜。”

    “呃……”

    盡管二人都為鮮於兄弟說話,崔耕卻還是有些猶豫。

    在曆史記載中,鮮於仲通的名望可不怎麽好。就是他,率八萬大軍征南詔,全軍覆沒,僅以身免。

    按說,喪失辱國,就算不受什麽實質處分,也得讓其戴罪立功吧?結果呢,因為鮮於仲通和楊釗關係好,硬是把大敗說成了大勝。最後,,鮮於仲通竟因此戰被升為京兆尹,這上哪說理去?

    所以,一般來說,後世的人們,是把鮮於仲通當作無能的奸臣來看待的。崔耕一聽到這個名字,就有些反感。

    然而,話說回來,就在今日,正是這鮮於兄弟率五千唐軍的團練兵,擊破了吐蕃的三千精銳啊!

    這可怎麽解釋?

    要知道,這些團練兵根本就不是大唐的正規部隊。而那三千吐蕃兵呢?卻是經過死亡淘汰的精銳中的精銳。

    鮮於兄弟能一日之內,率五千團練兵擊敗三千吐蕃兵,能說人家無能?那也太虧心了吧!

    不對!

    崔耕驟然發現,自己好像犯了一個人們常犯的錯誤:先入為主

    不錯,鮮於仲通兵敗之後的行為,是夠無恥的。但是,縱觀此人的人生,也就這麽一個汙點而已。

    首先說鮮於仲通的征南詔之戰。

    當時,八萬唐軍將南詔主力圍困於東西百裏,南北十六裏的腹心地帶。南詔人見勢不妙,最後一次遣使請和,鮮於仲通不允。

    他這個應對,曆來為後世之人所詬病。人們認為,若當時鮮於仲通允許南詔請和了,就沒有了後來的兵敗。

    但是,仔細想想,這是很正常的應對。馬上就要大獲全勝了,南詔人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唐軍就退回去,憑啥啊?

    此戰的最終失敗,也不是因為南詔人多麽厲害,而是吐蕃軍從從浪穹急馳洱海之濱,南詔人和吐蕃人組成聯軍,大敗唐軍。簡直跟後世的,吳三桂引清兵在一片石關戰勝李自成差不多。

    你可以說鮮於仲通沒防備吐蕃軍是戰略失誤,但也僅止於此了。

    能將蒼山洱海間的險要之處占盡,令南詔人無險可守,有亡國之危,此人的軍事才能絕不算差。

    再說治政之能。

    鮮於仲通走楊釗的門路,當上京兆尹後,是不是就tān wū**,魚肉百姓了呢?

    絕對沒有。相反地,此人的官聲甚好。後來,鮮於仲通的弟弟鮮於叔明為京兆尹,同樣為百姓稱頌。以至於百姓們有歌謠讚道:&qu;前尹赫赫,具瞻允若後尹熙熙,具瞻允斯。&qu;

    那意思就是:前一個京兆尹很顯赫,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誠信順從後一個京兆尹很溫和,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正直公平。

    另外,就是對楊釗,鮮於仲通也不是一意順從。後來,楊釗不斷倒行逆施,鮮於仲通與之決裂,被貶出外。

    可以說,除了打敗仗後文過飾非之外,鮮於仲通就沒什麽噴點了。

    他的弟弟鮮於叔明更不簡單,出使回鶻,不卑不亢,禮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