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8章 崔耕舊仇敵

字數:446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奮鬥在盛唐最新章節!

    楊思勖繼續拍馬屁道:“本來奴婢以為,越王您乃當世第一兵法大家。隻要略施小計,閣羅鳳的十萬大軍定然灰飛煙滅。沒想到,這還是低估了您啊!哪用得著您略施小計啊,隻要您一露麵,那閣羅鳳就嚇得抱頭鼠竄了,哈哈!”

    “閉嘴!”

    崔耕心思電轉,已經對閣羅鳳逃走的原因有所猜測。他狠狠地瞪了楊思勖一眼,道:“你覺得閣羅鳳逃走了是什麽好事兒嗎?”

    “呃……”

    楊思勖見崔耕真的生氣了,不敢再滿口諛詞,字斟句酌地道:“閣羅鳳不敢與我軍相抗,連夜撤軍回了南詔。以後咱們再想報桂州百姓之仇,就沒那麽容易了。”

    崔耕這才點了點頭,苦惱道:“正是如此。現在閣羅鳳是十萬大軍號稱三十萬,入侵我嶺南道。但咱們若真打到南詔去,他還就真能湊出三十萬大軍來抗,這仗不好打啊!”

    何履光並不怎麽了解崔耕,才跟著楊思勖一起拍馬屁。現在見崔耕的頭腦如此清醒,馬上就改弦更張道:“不止如此,閣羅鳳如此滑溜,一方麵說明他畏越王如虎,另一方麵也說明,此人極其狡猾,不是輕予之輩。以後我軍與其對壘,必須加倍小心。”

    崔耕頗為讚賞地拍了拍何履光的肩膀,道:“很好,何將軍能看出這一點來,孤王心中甚慰。若我親征南詔,定以將軍為先鋒!”

    “謝王上!願為王上效死。”何屢光大喜過望,跪倒在地,連連磕頭。

    開玩笑,崔耕親征,何履光為先鋒,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崔耕認為,何履光是嶺南道數得著的大將之一!

    旬日之間,從一個遊擊將軍升到嶺南道的軍方大佬,這不是一步登天是什麽是一步登天?

    最關鍵的是,崔耕是出了名的大方。他帶著六十多人去高昌,建嶺西聯邦,一下子就封了十來個人為王。而且是貨真價實,有財權有軍權的國王。何履光成了嶺南道的軍方大佬,很可能也撈一朝人王地主當當。

    當然了,崔耕如此重用何履光,主要不是因為他這番對答。

    在曆史記載中,何履光比閣羅鳳還滑溜。大唐四征南詔,何履光都率部參與,而且都全須全羽的回來了。有他做征南詔先鋒,不會莫名其妙地中計,給閣羅鳳反敗為勝的機會。

    但楊思勖卻不知道崔耕這番計較,他見何履光得了彩頭,心中一片火熱,趕緊補充道:“還有,若是我軍到了南詔,閣羅鳳也見勢不妙就溜之大吉,咱們可就難辦了,必須得有所準備啊!”

    崔耕搖頭道:“關於這點,咱們倒是不必擔心。如今南詔隻是占了六詔之地的大部,而不是全部。他若是敢一直避戰,六詔之地可就非他所有了。本王再宣布誰得了閣羅鳳的人頭,誰就為南詔之主。恐怕用不了多久,閣羅鳳的項上人頭就會出現在本王的禦案上了。”

    “王上高見。聽說您為救太平公主,走了一趟南詔。想必已經埋下了一批暗子了吧?”

    “那是自然,本王與其他五詔都說得上話。”崔耕冷然一笑,道:“閣羅鳳若敢避而不戰,南詔之地就會被其餘五詔分而食之,再無複起之日。”

    崔耕說這話,還真不是吹牛。

    曆史記載中大唐四征南詔,閣羅鳳的戰術,都是堅壁清野,利用補給和氣候拖垮唐軍,最後在吐蕃軍的幫助下反敗為勝。

    但堅壁清野不是誰都玩得起的,曆史上的天寶戰爭中,其餘五詔已經覆滅,閣羅鳳建國“大蒙”,是六詔之地的唯一主人,才能對唐軍來這一套。

    但是現在,其餘五詔還在,唐軍能得到大量土著的支持。閣羅鳳想玩長時間的堅壁清野,那就是自尋死路了。

    所以,對於崔耕來說,閣羅鳳的大軍退走,令攻打南詔的難度大增不假,但這難度並非無法克服。

    閣羅鳳是當世人傑,當然也明白這番道理,回到太和城後愁眉不展,長籲短歎。

    這一日,王宮總管嘉實臘來報,王宮外有兩個漢人求見。

    閣羅鳳眉頭微皺,道:“兩個漢人?他們姓字名誰?什麽身份?找本王意欲何為?”

    嘉實臘無奈道:“關鍵是他們倆不肯說名字,更不肯說自己的身份。他們想幹什麽倒是說了……那個……那個……”

    “那倒是快講啊,怎麽吞吞吐吐的?”閣羅鳳不悅道。

    嘉實臘隻得實話實說,道:“這倆人是來求官的,他們想讓您封他們倆一人一個清平官當當。”

    “啥?清平官?這倆人莫不是瘋子吧?”

    閣羅鳳聞聽此言,簡直苦笑不得。

    所謂清平官,就是南詔對宰相的稱謂。好嘛,這二位還真不客氣,一來就要當南詔的宰相,而且還是倆人都當!”

    嘉實臘道:“應該不是瘋子,這倆人為了讓下麵的人通稟,一出手就送了十兩金子。您想想,他們要是真的瘋子,哪來地那麽多錢送禮啊!”

    “有道理!”忽然,閣羅鳳眼前一亮,豁然而起道:“既然不是瘋子,誇下這般海口,肯定有所依仗。難道說……這倆人是真有本事做本王的清平官,特來毛遂自薦的?快請!快請!”

    要是往常,閣羅鳳絕對沒這麽輕浮。但他狠狠地得罪了崔耕,眼看著忘國在即,現在的狀態往好裏說是求賢若渴,往壞裏說就是病急亂投醫。

    功夫不大,在嘉實臘的引領下,兩個漢人來到了閣羅鳳的麵前。

    一個人看年紀在六十歲左右,身材高大,背部微駝,五官相貌還望端正,就是眼神有些陰鷙。

    還有一個人看年紀不到三十,相貌與那六十歲左右的人有六七分相似。

    “參見王上!”二人躬身拜倒。

    “兩位先生請起,賜座。”

    “謝王上。”

    這二人剛剛坐好,閣羅鳳就迫不及待地道:“聽說二位先生求見本王,是欲為我南詔的清平官。不知二位有何本事,自信能勝任此職啊?”

    那六十歲左右的人道:“臣的本事可大了去了,隻是此事關係重大,還還請王上屏退左右。”

    “你們退下吧。”

    閣羅鳳一揮手,伺候的丫鬟宦官盡皆退下,屋內隻剩下了這倆漢人、閣羅鳳以及嘉實臘。

    那六十歲左右的人又道:“王上,還有這位……”

    閣羅鳳道:“兩位先生有話盡管說,此人本王絕對信得過。當初要不是他,本王還入不得太和城哩。”

    那五六十歲的這才放心,道:“既然如此,那某就可以暢所欲言了。剛才您問什麽?我為什麽自信能當南詔的清平官?嘿嘿,這麽跟您說吧,要不是為了找崔耕崔二郎報仇,我才不稀罕當什麽南詔的清平官哩。”

    嘉實臘諷道:“哎呦嗬,好大的口氣!”

    那人連連擺手,道:“不,不,不,某的口氣並不大。南詔的清平官算什麽?就是中國的宰相……我也不是沒當過哩。”

    中國,中央之國也。這個詞兒不是後世才有的,古代就有此稱謂。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麗的檄文上,就曾經寫道:“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高麗雪君父之恥耳。”

    李世民這裏用“中國”而不用“大唐”是因為,遼東歸屬中國領土,是在漢代以及漢代之前。所謂“報子弟之仇”,那些“子弟”也是大隋官兵,不是大唐官兵。

    現在那個六十歲左右之人說“中國”,而不說“大唐”,同樣是這個原因。

    閣羅鳳心中一動,道:“這位先生的意思……你是周朝(武則天一朝)的宰相?你……你……到底是誰?”(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