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八旗新軍

字數:3966   加入書籤

A+A-




    時光滑入到金秋十月,山東地界糧食再獲豐收,神風耗時半年,徹底肅清了幾個府的殘留匪患,劉奇治下民心更加穩定,有日本人的贖金和穩定的稅收,劉奇基本不缺錢,也讓一件件大事向前推進。

    海運路途遙遠,德國貨輪往返一趟,那是要小半年的,對此,劉奇毫無辦法,隻得耐著性子等待。

    從青島開始鋪設的鐵路已經到了膠州,完成了總裏程的七分之一,隻是這張店鋼鐵廠還有機器未到,空有廠房和礦石,卻不能煉鋼鐵。

    德國人在青島的建設也初見成效,從煙台和上海遷來的商號和工廠在此見了不少房屋,為確保此處利益,三艘德**艦和五百德國陸軍也進駐青島,並開始雇傭中國人,修建炮台堡壘。

    德國國內派來了克林德男爵,出任青島總督,這位德國駐天津領事,改變了曆史足跡,走上了不同的曆史道路。

    美國人在德國人之後,也在泰安設置了領事館,由福勒來此,借著他與哈根在煙台事件上的良好合作,開始拉近美國和劉奇的距離,擴大美國在山東的影響力。

    英法有些不甘心,可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這半年多來,大清不打,劉奇居然也忍著,隻是一點點蠶食大清的地盤。

    這樣下去,山東可是一點油水都沒了,華爾身很想通過美國人,更多的介入山東,可惜國內依然有很大的抵製,尤其是這次劉奇不給麵子,炮轟煙台,還擊沉了英國商船,可謂摸了老虎屁股,如今英國國內消滅劉奇的呼聲高漲,很多議員都提出,應該和大清國聯手,消滅劉奇。

    俄國人在乎的是中國北方,眼下既不想和劉奇有瓜葛,也沒精力和他亂,朝鮮那個爛攤子很顯然是肥肉。

    陷入朝鮮泥潭的日本人有些苦,大清退出朝鮮,讓三方勢力變成兩方,一石三鳥沒了借力之處,借助日本人力量抗衡大清的閔妃、開化黨人在大清國退出之後,其目的變了,希望日本提供幫助,消滅造反的東學黨,而不希望日本進入朝鮮。

    這種情況下,日本除了翻臉,別無選擇,他們拘禁了閔妃,脅迫開化黨人,意圖把朝鮮變成自己的領地。

    這麽一來,朝鮮內部不再把東學黨當做頭號敵人,而是反抗日本的侵略,局麵很有些像幾十年後的中國抗戰,伊藤博文不得不集中人力物力,解決朝鮮。如此一來,日本想工業化的腳步必定被拖緩,惡性循環的征召已經出現。

    俄國人當然想等著朝鮮一塌糊塗,將其囊獲懷中,難說還有征服日本列島的野心!

    一戰前的世界,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沒有道理可言,就比誰的拳頭大,拳頭硬,中國也是如此,劉奇和大清國之間,也是比拳頭的。

    北京城內發動的變法,帶來機會,也帶來危機,康有為的兵製改革,帶來的衝擊非常大,八旗綠營不說,就是勇營也前途未卜,那些總督想法子抵製變革,下麵都統、總兵、協領、參將等等大小將領,都不知道他們的未來在哪裏,有關係的活動,意圖在新軍中謀得職位,沒關係的,哪裏還有心思剿滅反賊?

    劉奇的蠶食策略更多的是給底層清兵將領帶來巨大壓力,尤其是江南清兵,那駐守縣城的綠營兵,更是無心抵抗,就是統領一方的將領,也生怕沒了兵,被朝廷直接調為閑職,比如聊城的衛汝貴。

    青龍和朱雀聯手侵吞東昌府,衛汝貴毫無辦法,單他一軍,絕對不敢和破虜軍兩軍較量,報葉誌超,自然石沉大海,葉誌超那裏有心思來救援,或者指揮統一的作戰,他更在意的是,他能否成為三十六鎮中的一員。

    他這麽想,衛汝貴不這麽想麽?咬牙看著一處處被破虜軍占領,衛汝貴就是不管,等朱雀和青龍都逼近聊城時,衛汝貴上報葉誌超後,不等回應,便後撤臨清,等於把聊城拱手相讓。

    曹州一線也是如此,吳大澄和陳彝本就分屬於南北欽差管轄,朝中又傳來消息,說皇上已經下旨,開始軍政分離,巡撫今後不再管兵事,他們又有什麽心情,耗費錢財心力,去抵抗劉奇的蠶食呢?

    曹州本就不是二人管轄之地,退出來毫無負擔,朱雀可謂是橫掃曹州,若不是殷芳牢記不得逼清兵跳牆,就是借勢進入河南,也不是不可能的。

    沈秉成之苦,尤甚吳大澄,陳道在淮河北給他的壓力本就很大,還有翻起浪,再次壯大起來的蘇長水,整個皖北,沈秉成早已失去控製,而蘇長水懼怕破虜軍報複,這小半年,朝皖南折騰,弄得沈秉成焦頭爛額,都有些指望朝廷應他剿匪不力,將他撤職。

    到十月的時候,陳道的白虎軍已經控製了整個鳳陽府、泗州和潁州府東部,加上蘇長水一部還在大別山一帶,等於切斷了潁州府和安徽其他地方的聯係。除了安徽,白虎軍還將蘇北清兵壓縮在海州和淮安府山陽、阜寧一線,孤懸的海州遲早成為陳道的美味。

    破虜軍占據泗州,等於直接威脅到南京和揚州,沈秉成除了屯兵滁州、天長等地,全力防守,已無進攻之力,沒辦法,朝廷已經下旨,不得私自募兵,他兩江總督之位,也要撤除,從這一點來說,沈秉成更願把持安徽巡撫的職位,而不願意署理什麽兩江總督之責,這一來,兩江新軍改製,混亂不堪。

    而湖廣總督裕祿本以為曾國荃死後,他要把持這邊的大局,可朝廷並未下旨讓他接替曾國荃,等新法推行,他一邊謀劃著回京這一條路,另一邊,也找各種關係,抵製這種剝奪利益的事情,新軍如何整編,他根本不在乎。

    這便是下麵的情況,康有為那裏知道他在摧毀大清的根基,還興衝衝的變法,每天入宮向光緒進言,一道道聖旨加速飛出京城。

    要說變法開始的虛幻,也確實給光緒強心針,楊銳在天津主持新兵招募,讓袁世凱操練第一鎮,效果很不錯,一萬五千的第一鎮在八月時就初見雛形,李鴻章協調英國人,派來教習,貸款提供火槍,九月底,第一鎮就顯露新軍風采。

    而那邊八旗軍的變革也進展不慢,曾經的神機營翼長,奕重返軍機處後,剛剛複出出任西安將軍的榮祿被任命為八旗新軍大統領,載津為副大統領,按照奕的說法,載津年輕,恐壓不住八旗,榮祿為主,載津專門操練新軍,相輔相成。

    榮祿雖然想獨攬大權,隻是載津的神機營確實是八旗新軍的絕對核心,他不得不依靠載津,不過二人不是一條心,這下麵的人也是看得出的。

    載津清楚,要想掌控整個禁衛軍,完全不可能,既然榮祿出頭,他也樂得意培養三四軍親信,其餘的,就讓榮祿去安插人手吧。

    也是他有此想法,整個八旗禁衛軍對外是非常不錯的,京城周邊各八旗已經整合完畢,什麽健銳營、虎槍營、善撲營、神機營的名字已經不複存在,八旗八軍基本架構已經形成,載津的神機營整編為正黃、鑲白和鑲紅,補充、調整三旗旗兵後,已是滿編五萬餘人,他自領正黃都統,瑞明為鑲白都統,額爾德克為鑲紅都統,富察他打算安排他為馬軍一軍的都統。

    這個編製比康有為上書的稍大,差異在於康有為少算了各軍的親軍護衛和輔助人員,還有就是載津也狡猾了,他將炮隊分散各軍,以免以後不受控製。

    他控製的三旗是眼下京城守衛的絕對主力,連奕都不得不滿足他的一切條件,這五萬餘人,將是載津征戰天下的資本,為鞏固統治,他不得不花費大量銀錢和時間,來收服新加入之人的心。

    隻是這禁衛軍雖說仿照西洋,卻也有些怪異,副都統不是像西洋軍隊和劉奇那樣,是副手,而是直接的下一級領兵將領,有些類似旅長,每旗下三個副統領,和劉奇的三衛相當,再往下,是協領、參將、佐領、驍騎校,對應破虜軍的團、營、都、卒,都沒有副手,也沒有更基層的軍官,不過好賴也是有些模樣的。

    載津三旗帶來的假象迷惑了光緒,他急於重振大清王朝,開始加速整治,全然不管下麵開始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