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民主共和的死結

字數:4763   加入書籤

A+A-




    甲午年這場中華大地上的戰爭,後史評論多用跌宕起伏、詭異異常等字眼形容,很多事情,由於鎏盤造成的不可外傳的隱秘,而無法解釋,好在世界戰爭中,怪異的戰爭很多,用腦子進水了來形容,也是可以的。

    日本人在俄國出兵中國關內的消息傳來後,坐不住了,伊藤博文不傻,俄國這已經是吞並中國東北的跡象,一旦控製了中國畿輔之地,他們完全可以橫掃朝鮮,其遠東艦隊對於日本,也是強大而無敵的,聯盟出賣盟友,不是什麽稀奇事情。

    要想確保利益,日本唯有提前動,借助在山東一線的橋頭堡,和俄國爭一爭,此刻的英日美同盟,已然形成,各自的利益衝突不大,還有共同的俄國這個貪得無厭的北極熊威脅,英國海軍能夠遏製俄國海軍威脅,但無法解決陸地上的事情,日本增兵也就成了英美都讚同的必然。

    從六月十五日開始,大批兵船出現在山東沿海,無數新征召日軍倒小船上岸,消停沒多久的中華大地,戰爭再次臨近。

    孫萬林有些慶幸收縮計劃提早進行,否則還真難應對載津和李鴻章故意放水,意圖要破虜軍迎戰俄軍的意圖,不過在他心裏,仍舊緊繃著一根弦,載津不可信,他要的是稱霸天下,隻要有機會,載津不會要臉的。

    迫於載津的操控壓力,孫萬林不得不小心謹慎,山海關這個坑肯定要跳的,否則俄軍入關,其糧草彈藥皆可從天津獲得,一旦英國人從南邊卷土從來,破虜軍將三麵受敵。

    但這個坑也不能跳深了,載津和李鴻章隨時都能加入戰局,那樣也是災難性的後果,好在孫萬林少了一個牽掛,雖然這讓他心痛難受。

    德國人這次很顯然給予了劉奇強有力的支持,武器彈藥在路上且不說,光消息通報就比以前積極多了,此刻孫萬林就已經知道,旅順的戰鬥已經結束,俄軍占領旅順,其太平洋艦隊堂而皇之的占據了旅順港,這或許也是李鴻章也放破虜軍過天津的原因之一。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玄武二師並未全軍覆沒,按照德國人得知的消息,在旅順最後的戰鬥中,有二百餘人衝出俄軍包圍,雖然不太可能經過金州回來,不過在野外,俄軍要想徹底消滅他們,是要時間的,孫萬林猜測,是楊壽山等人為玄武二師保留一點點火種而為之,或許是希望他們將遼東半島這場長達五個月的慘烈鏖戰告訴世人。

    救援玄武二師已經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孫萬林麵對的難題便小多了,他打算扼守山海關,窺探天津,如果俄國人真的大舉從天津增援和補給,那就得按照劉奇說的,不管載津如何威脅,徹底占領天津。

    最讓孫萬林放心的,當然還是天下聞名的武香上將軍,隻要萊州府這一線能夠頂住日本人飛瘋狂進攻,他相信,耗下去的結果,是這些洋人撐不住!

    越過千裏,在棲霞城,武香已經知道日本人登陸的消息,這短短幾個月,她麾下三師得到大量兵員補充,總兵力已經達到六萬,雖說新兵居多,不過這回是正版正的防禦戰,運動殲敵,恐怕很難覓得機會,日本人不傻,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上當。

    整個棲霞防線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這一回,武香做了充足的準備,元山和虎山依舊是棲霞防禦的重點,而守衛此處的,依舊是上一場大戰聲名鵲起的吳佩孚。

    他現在是青龍三師的一個千戶,統轄四營兵馬,守衛元山和虎山,在這兩座山上,混凝土的碉堡群散布山間,因缺乏鋼材,在徐華封等人的建議下,創造性的用竹條代替了鋼筋,雖說強度低不少,不過也是相當強的防禦工事。

    這次有充足準備,在棲霞到元山之間,還有輔助防線,確保兩者之間的聯係,元山後麵,依舊是青龍三師師屬炮兵,神火重炮衛至於棲霞城南,為確保整個東線防線穩固,神火三個重炮衛中,兩個都來到此地,一衛守棲霞,一衛守招遠,至於萊陽方向,吃到甜頭的武香給予曹錕更為有力的支援,新增一千兵馬給他,負責整個登州府的遊擊作戰,可以說,武香最不擔心的,就是從文登一線過來夾攻萊陽的日軍。

    如果說,上一年的中原鏖戰,確定了世人認定大清國已經不是破虜軍對手的觀點,那麽甲午年上半年讓世人看到了破虜軍獨抗洋人聯軍的能力,下半年的戰局,將揭開這最後的答案,假如破虜軍贏了,將沒人懷疑這個天下不姓劉。

    百姓當然希望破虜軍贏,希望劉天子君臨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馬夏的請求,讓譚嗣同不得不認真考慮民主共和之事,他和劉奇多次探討這個問題,見譚嗣同熱心起來,劉奇失落之餘也很高興,哪怕做不了皇帝,他也不想創下的一切消亡,朱蘭夢想的天國,也是他的夢想。

    真正的民主共和,絕對不現實,劉奇所想的,是如何將他的權利順利移交,他首先能想到的,是將譚嗣同扶持成為第一屆的總統,他相信孫萬林等人會支持他,但在政務體係中,各地恐怕會不服,陽奉陰違,處處為難他,讓他難有作為,此外他還擔心效仿西方的民主共和,隻能讓譚嗣同最多領導十年,這不足以熬到一戰,若後來的人不按照計劃的路去走,那就失去太多。

    或許讓別人來做引子,他相信靠他的影響力,頭幾年是可以讓領導者按照他的想法去走,十年後,他也清楚,不會有多少人還記得曾經的蘭婧王,或許那時候譚嗣同上位,更加妥當,但這也存在現實問題,載津的操控是不確定因素,萬一他無法掌控這個過渡政府呢?最可能出現的,就是譚嗣同再也無法上位。

    兩種想法都涉及譚嗣同,俗話說關己則亂,譚嗣同根本拿不出什麽建設性的意見來,更讓譚嗣同憂心的,是他私下去濟南,和孫萬林討論劉奇設想的方案,曾經對馬夏提議沒有異議的孫萬林卻態度變了,直言不諱告訴他,大王要弄的民主共和行不通!

    帶著不解和鬱悶,譚嗣同返回王府,妻子李閏一句話讓他頓時醒悟,李閏說,孫萬林不會突然改變,定是他試探提及此事,有將領強烈反對。

    為何反對,譚嗣同說不清楚,唐才常在聽他說及此事後,歎口氣道:“複生兄,此事兄弟以為有兩個緣由。”

    “願聞其詳……”

    “複生兄是一直在王府裏做事的,不知這各府各縣的不同,大王嚴令各軍不得幹涉地方政事,確實是避免官吏獨大的好棋,隻是此時卻成了大王想要民主共和之難事,若大王不登基稱帝,自為總統,開民主共和之先河,也無大礙,可若是別人,那就不同了,若有府縣聯合,要競選這總統一職,該當如何?不答應,派兵彈壓?”

    譚嗣同愣了下,半響道:“我確實忽略了,若軍中將領監管府縣,此事反倒沒了掣肘,大王隻需說服各軍主將便成,而各軍主將領兵自然不能為總統,也就無利益之爭,聽從大王命令是必然的,可眼下軍政分離,倒還平添變數。”

    “不錯,我想孫將軍定是在濟南聽到那邱知府一些言論,我到不是詆毀邱知府,複生兄,若大王要他人來做這總統,那邱知府不會眼睜睜看著別人登上寶座的。”

    譚嗣同頭一下子大了,唐才常說得沒錯,除非劉奇親自要求邱中會退出,但那樣,邱中會必然要知道劉奇被困的全部情況,他或許當時不會爭,可下來後,暗地裏散布消息,是說不準的。

    “此是一個緣由,還有呢?”

    唐才常笑了笑:“複生兄不知?”

    譚嗣同又愣了下,隨即道:“你是說太子?”

    “不錯!大王此刻有了兒子,那就是眼見的太子,你別告訴我你沒想過輔佐太子的事情。”

    譚嗣同點點頭:“不瞞伯平兄,確實想過。”

    “那不就結了?自古征戰沙場之人,多有忠義之心,在他們心中,忠義比性命都重要,你且想想,大王待手下之人親如兄弟姐妹,要他們不輔佐太子,弄什麽民主共和,這可能麽?他們寧可失去這個天下,也不會背負後世的罵名。”

    譚嗣同沉默半響,說道:“那以你看來,此事可還能成?”

    “不成,複生兄,我這麽說吧,大王和馬大人,看到的是以後,可如今全天下人,在乎的是今日。”

    一句話驚醒夢中人,不錯,如今天下百姓、軍中將士,都指望著渡過難關,過好日子,誰會去想十年二十年後的事情?就算如外界傳言,大王病亡,可太子還在,有強大的破虜軍,誰敢造次?傻子都知道,那破虜軍有名大將,那個不是太子名義上的叔伯、姑嫂?

    再說了,還有蘭婧王妃,事實上的皇後,有慈禧垂簾聽政在前,蘭婧王妃垂簾聽政,還會差了不成?

    看譚嗣同沉思,唐才常笑道:“複生兄,兄弟我說句實在話,你以其弄什麽民主共和,不如好好想想如何當好攝政王才是。”

    譚嗣同嚇了一跳:“伯平兄可別亂說!”

    “我可沒亂說,你且想想,大王在籠子裏多久了?有你,孫將軍、武將軍、馬大人……,加上王妃娘娘,這朝局可亂了?你且在泰安城走走,自太子出世,這百姓安穩多了,也無人再憂心大王病重之事。”

    還別說,真是如此,譚嗣同能夠斷定,隻要破虜軍效忠太子,哪怕劉奇離世,這個帝國也能維係下去!

    聽了唐才常的分析,譚嗣同覺得確實弄不成,可劉奇那裏不好糊弄,而馬夏的擔憂也是他頭痛的,好在一堆事情接踵而來,譚嗣同將此事放下,他想等等看,難說王五那邊有所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