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人口安置

字數:7455   加入書籤

A+A-


    而繳獲的物資方麵,劉備方麵更是大方,隻是挑選了一些軍需物品,比如wǔ qì鎧甲之類。而且還是隻要少數還算精良的物品。至於其他的物資,什麽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劉備通通讓公孫瓚拿走。



    



    讓公孫瓚不由得感歎我這位同窗簡直太仗義了!



    



    而公孫瓚也不好意思就這麽占他便宜,他看青州軍騎兵坐騎普遍太差,居然還有不少騎驢的!簡直太丟我們騎兵的臉了!便大手一揮,送給了劉備大批草原良馬。



    



    除了白馬義從那種通體白色無一絲雜毛的馬沒送外,公孫瓚是把他手裏其他各種顏色的馬都通通送給了劉備,還許諾自己回去幽州後,再去草原上搶上一票,到時候搶來的良馬都送給劉備!



    



    而這次,這些馬匹可以大大方方地途徑渤海運過去,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攔!



    



    而公孫瓚更是對護送馬匹的部下放出話來,如果袁紹的人膽敢阻攔,可以不顧忌任何,直接殺掉!



    



    審配、顏良這邊當然不會阻攔,畢竟這次收複渤海郡全靠人家幫忙才做到的。自己一方讓對方不要帶走渤海人口已經是很過分的請求了,若是再限製對方運輸馬匹,那公孫瓚可以肯定會立刻向袁紹宣戰!



    



    而劉備這邊,則笑著接納了這些馬匹。而後開始做一些統計自軍損失、核定戰功之類的戰後工作。 



    



    此戰青州軍損失不小,尤其是偵騎,更是折損了一批。劉備將這些人的屍首尋回予以安葬。這些幽州老兵出身的人,早就在青州有了一片田地,亦都娶了妻。



    



    劉備便下令凡是沒有留下子嗣便身亡之人,都可以由其妻擇流民中的孤兒過繼為嗣,以繼承香火。



    



    同時,劉備也與諸將總結了一下此戰的經驗教訓,得出這次出兵之所以遭遇如此狼狽的結果,除了波才這人確實狡猾外,其最根源的原因就是:過度輕敵。



    



    因為輕敵,所以兵分幾路,所以沒有把騎兵均勻配置到每一支步卒隊伍,而是單獨成軍。



    



    同樣因為輕敵,而沒有事先調查清楚敵人是有組織有指揮的,有一個總渠帥在統籌調度,而非之前預想中的各自為戰的烏合之眾。



    



    畢竟之前在青州剿匪時,勝利來得太容易了,幾乎是挫枯拉朽般就剿平了青州各郡國的匪患,以致於眾人都開始下意識地認為匪寇的戰鬥力都差不多,隨隨便便就能擊敗。



    



    這才吃了大虧。 



    



    再說青州這邊。



    



    簡雍伸了個懶腰,感歎道:“哎呀,終於忙完了!”



    



    他指的是之前從雒陽那邊劫掠過來的幾十萬人口的安置問題。現在這些人都已經初步安置到青州各地了。



    



    隨即馬上有吏員向他潑了冷水:“主簿,從渤海送過來的第一批人口已經到達了,還需要您來安置!”



    



    簡雍不由鬱悶了,隨即叫道:“把趙州牧叫來!讓他解決!”



    



    趙二被強行“請”過來後,拿過地圖看了看:



    



    青州諸郡國中,以北部的平原國耕地麵積最多,容納人口能力也最強。該國人口占據了全州的三分之一。故而以往從外地湧入的人口,大多會被先行安置在平原國。



    



    不過平原國縱使耕地再多,也是有極限的,沒法無限容納外來人口。故而這些外來人口在被安置到平原國後不久,就會很快再度轉移,遷入青州其他郡國。 



    



    人口、耕地僅次於平原國的是濟南、樂安、齊國三個郡國,其中每個郡國的人口都是平原國的一半左右。這些地方可以容納一些人口,但同樣有限,尤其是齊國,麵積非常小,屬於全青州最擁擠的一個郡國了。 



    



    東萊郡人口與那三個郡國差不多,但是麵積大。主要是因為東萊郡多山,郡內幾乎被山地所覆蓋,適宜耕種的平地沒有多少。這個郡對於青州軍來說,主要作用就在於tí gòng優秀的兵源,畢竟在古代,山地普遍盛產精兵。漢朝的幾大著名兵源地泰山、丹陽等,都是山民居多。太史慈就是典型的東萊人。 



    



    若是外來人口打算靠山吃山,當當漁夫、獵戶什麽的,可以往這裏安置。但要是想當農夫去耕田,這裏可不是什麽好選擇。 



    



    最後就是北海國了。這個國在青州屬於麵積最大,人口最少,還不是山地的一個郡國。



    



    這個地方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在於趙二上任青州之前,這裏屬於匪患的重災區,其鬧匪曆史已經不知延續多少代了。要是趙二不來這裏當官,那北海國就會成為整個漢末三國時期匪寇們最大的樂土了。



    



    然而即使是趙二徹底平定了這裏的匪患,其人口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徹底恢複的,畢竟這是不知多少代人協力造成的結果。故而在他上任青州刺史後到現在的這些年裏,當地人口並沒有增長多少。 



    



    好在今年趙二從雒陽遷徙了幾十萬人口過來,這才徹底改善了北海郡的人口問題。



    



    大量荒蕪的土地被重新開發,隻要再過上幾年,這裏便會成為超過濟南、樂安、齊國三地,僅次於平原國的產糧大國。



    



    於是趙二不耐煩地對簡雍說道:“再來人口就繼續往北海國塞就是了,有啥解決不了的!” 



    



    簡雍吐槽道:“真要那麽簡單就不找你了!”



    



    北海國固然擁有大片的土地,但幾乎都是荒地。需要重新開墾後才能使用。若隻是青州當地的居民去開拓荒地自然沒什麽難處。但對於外來的流民就不同了。



    



    他們本身就沒有餘糧,而在拓荒耕種的過程中卻日日都需要消耗糧食。甚至等一年收獲之後,也沒辦法自給自足,因為新開懇的田地產糧量有限,遠比不上那些積年熟地。至少要幾年之後,才能有能力向官府繳稅。



    



    故而這幾年的口糧就需要由官府來tí gòng給他們。



    



    這是一筆大數目。



    



    以往這筆錢都是由管氏商會來tí gòng,直接的聯絡人就是樂毅。然而樂毅是個精明人,他能夠清楚地認清管氏商會與趙二,以及與青州的關係。事關管氏商會的事情,隻有趙二能夠協調好,也隻有趙二能夠正確地對待商人。



    



    其他人,隻會把商人當成肥羊錢袋子而已!



    



    故而他隻聽趙二一個人的,無論是簡雍還是劉備,都沒辦法直接調動他。



    



    趙二擺了擺手:“原來就這事啊!我去跟樂毅說一聲就好了!”



    



    隨即找到了樂毅,不想樂毅卻又提出了他的難處:



    



    “大人,目前管氏商會的力量大多投入到北方冀州業務的拓展上。我們需要依靠手中的存糧來吸引渤海的那些破產者,進而利用他們在當地的身份來暗中發展商會勢力。如果要中途放棄,轉而拿存糧去安置北海國流民的話,那麽其損失是極大的。日後要想再繼續北方的業務,就需要投入之前數倍的力量才能挽回。”



    



    趙二點了點頭,而後問道:“北方的業務自然不能中途放棄。而北海國這邊的人口安置問題亦不能不管,那同樣重要。樂毅你是個聰明人,可有辦法兩者兼顧?”



    



    樂毅笑了笑,而後道:“多謝大人看重在下。兼顧的辦法也有,但是需要大人的協助。”



    



    “你還不知道本官嗎?直說就是!”



    



    “好,那在下就不說廢話了。北海國所需的糧食,管氏商會確實難以拿出,就算青州其他商會肯出力,亦是杯水車薪。但這不代表不可以讓其他人來做這件事。大人請看……”樂毅拿出地圖,指了指青州南麵:



    



    “咱們的好鄰居,同時也是大人的好盟友徐州,可是跟咱們青州一樣,是這亂世中難得的避難盛地。該地耕地麵積不亞於青州,甚至更多。而那裏的匪患可向來比青州要輕得多。經過徐州陶刺史這幾年的治理,該地可以說是民殷州富,存糧十分充足。如果陶刺史願意tí gòng糧食過來,那麽縱使有再多人口湧入青州,我們也能承受。”



    



    趙二點了點頭,確實如此。不過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陶謙作為一個政治老油條,能夠坐穩徐州這麽多年,自然不是個好相與的。別看電視劇裏陶謙好像是個一臉忠厚的老好人一樣,把徐州說送就送出去了,其實哪有那麽簡單!當然,這有些扯遠了,送徐州這事以後再細說,先說當前。



    



    自己與他雖然是盟友,但卻不能光指望這一個口頭盟約就讓人家白送你糧食。



    



    結盟不是個簡單的事情,隻有擁有共同利益,才能讓人聯合在一起。表麵上看當初自己與他結盟隻是口頭上攀了下關係。實際上雙方都是綜合分析了下內外情況,經過了慎重考慮才答應的。



    



    在結盟後的這段時間,雙方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合作往來。自己第一次聯絡他就是請他幫忙,如果事後不付出足夠的好處,那麽聯盟也很難長久維持下去了。



    



    從來沒有單方麵付出的聯盟能夠持久的。 



    



    就算陶謙古道熱腸,甘願無條件送趙二糧食,陶謙的手下也不會答應。畢竟雖然你陶謙表麵上是徐州之主,但你要是違背了當地多數人的利益,他們也不會再繼續支持你了。



    



    所以趙二在決定聯絡陶謙之前,就需要先一步考慮自己能夠拿出什麽來補償對方,先劃定自己的底線,而後才能在之後的談判中,不至於被人給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