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渤海問題
字數:7670 加入書籤
A+A-
事後也有人勸袁紹,說派曹操過去並不合適,應該換個與袁紹更親近的人去才好。袁紹卻嗤之以鼻,不予理會,心說那曹操雖然是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發小,但是他可比自己那有血緣關係的弟弟袁術要靠譜多了!
曹操這人可仗義,哪像袁術……處處跟自己唱反調!
曹操臨走前,又一次拜訪了荀彧,邀請他跟自己一同去東郡。然而卻被荀彧所拒絕了:
“孟德啊,你我一見如故。彧本應答應幫你的,然而我們荀家剛剛搬遷至此,還有許多事情要安頓處理,恕不能陪你了。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荀彧說得雖然是實話,但真實的原因卻是他還沒有對袁紹死心,他想要再觀察觀察袁紹這個人,看看袁紹值不值得投奔。
一方麵袁家四世三公,勢力遠比曹操大。另一方麵,他初掌冀州,就能夠讓冀州煥發出活力來,遠比韓馥要強,說明袁紹並非庸主,不是不可以投效的對象。
曹操隻得失望地離開了。
再說袁紹這邊,袁紹想著,這冀州既然已經歸我了,兗州那邊也下了一步棋,那麽再根據沮授所說的,先……嗯,什麽來的?對,先東討黃巾……
我討厭黃巾!
當初波才率軍離開渤海郡後,自己帶精銳南下去了兗州,而剩下的作為疑兵,用以牽製公孫瓚、劉備他們。這些人原本被他們兩個擊散了,等到兩人撤兵後,又重新聚集起來,在冀州東部四處為禍。
還有渤海郡的殘餘黃巾賊,原本如果多給青州軍一些時間的話,是能夠清剿幹淨的。怎奈袁紹害怕他們賴這裏不走了,所以一再催促他們離開,導致現在仍然有不少黃巾殘餘在為禍渤海。
而在袁紹奪取冀州後,審配、顏良又回到鄴城報道。渤海郡無人管理之下,更混亂了。
袁紹歎了口氣,心想:算了,讓手下去幹好了,我就不親自攙和了……
正想著,忽然手下來報,說那公孫瓚的大軍正在冀州境內,四處打家劫舍,收保護費,在各郡之間亂竄。隻要不服從他的,立刻帶兵攻打,強迫他們屈服。
袁紹這才想起來公孫瓚這事!
喵的,怎麽把這茬給忘了!當初圖謀韓馥的冀州時,好像似乎大概可能是聯絡過他的,說什麽要跟他瓜分冀州……誰要跟他瓜分啊!冀州明明是我的!
袁紹當即召集文武手下齊聚,來商議對策。
然後手下人一番商議,最後得出的商議結果是……文人主戰,武人主和。
袁紹納悶了:我說……你們是不是搞反了?難道不應該是武人主戰,文人主和麽?
別駕田豐首先站起身來,義正言辭地說道:“主公,您剛剛接替韓馥主持冀州,就應當立刻展現您的才略,擊敗公孫瓚以立威,才能讓冀州上下畏服。那公孫瓚不過是一介武夫,沒有什麽謀略。而主公手下人才濟濟,謀臣武將無數,又何須怕他公孫瓚?現在出兵應戰,正在其時啊!”
田豐自認為頗有智略,冀州之所以在之前軍事不行,全是因為那韓馥不聽自己的。隻要袁紹肯聽自己的,那麽擊敗公孫瓚不是問題,所以理所當然的主戰。
武將麹義卻現實得多,他起身分析道:“主公,那公孫瓚威名遠著。對外,曾在草原上多次擊敗鮮卑、烏桓等草原異族,威震邊疆,那烏桓人甚至因為聽到他的名號而不敢再內犯。對內,又多次平定各種匪患,先有平漁陽張純、張舉之亂,後有平渤海黃巾之亂,可謂實力強勁!而主公剛剛握有冀州,尚未能完全整合冀州的力量,內部尚不安穩,故而此時不宜同公孫瓚正麵交鋒!”
他素來知道公孫瓚威名,知道這人不好對付。同時作為武人,知道自家的實力有幾斤幾兩,自然主和。
麹義當初之所以反叛,除了有人挑唆外,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那韓馥根本不重視自己的要求。自己平時向韓馥申請增加軍費,去給士兵配備鎧甲,添置訓練物資。那韓馥根本不鳥自己,寧可把錢都花在宴請賓客結交名士上,也不肯把錢給那些丘八。他的賓客咳嗦一聲,他立刻花重金請名醫去醫治,結果發現什麽毛病都沒有。而士兵們普遍受傷沒有足夠軍醫醫治,不得不傷重而死時,韓馥才不肯花半枚銅錢去招募軍醫。等到了打仗時,那韓馥又各種提要求,今天讓打這個,明天讓打那個……麹義說打不過,韓馥又各種酸話怪話一籮筐。
什麽東西!
現在冀州換了袁紹主政,雖然這袁紹遠比韓馥英明,肯往士兵身上投錢,但是畢竟才剛剛開始,效果尚未顯現出來。要知道提升軍隊戰鬥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時間來積累的。不是說你今天扔錢進去了,明天就能見到效果的。不客氣地說,現在的冀州軍隊,與韓馥時期的基本沒什麽區別,打起仗來,該敗還得敗!
“呃……”袁紹想了想,似乎麹義說得更有道理。我冀州文武人才是不少,但畢竟我剛剛掌握冀州,這冀州刺史的位子還沒坐熱乎呢,真打起仗來,心裏是有點虛……
他便看向了自己最初的兩個謀士逢紀和許攸,希望他們能給出意見供自己參考。
逢紀有些猶豫,他也覺得麹義說得有些道理,避其鋒芒方為上策,但是……
許攸卻沒有顧忌那麽多,他看到袁紹似乎更傾向麹義的說法,當即改變船頭,站到了武人這邊。
要知道,這武人要是主戰,那勝負難料;但若是武人主和,那仗沒法打了!
“主公,攸也認同麹義將軍的說法,現在公孫瓚勢頭正盛,應先避其鋒芒,而後再慢慢收拾他!”
逢紀想了想,終於也想好了,跟著勸道:“主公,不妨先讓那公孫瓚得意一會兒!等您完全掌控了力量,到時候還不是想怎麽收拾他,就怎麽收拾他?”
袁紹最信逢紀的話,一聽他也這麽說,立刻同意了他的說法。
不過,應該怎麽避其鋒芒呢?
這時郭圖一看機會來了,心想自己剛剛投靠袁紹,寸功未立,此時正是機會!於是起身建議道:“主公,您現在已經擁有整個冀州了,那渤海太守的印綬,也沒太大用處了,何不送給那公孫瓚?到那時公孫瓚一見您連自己老地盤的印綬都送出去了,自然對您放鬆警惕。而您就可以趁此機會……”
沮授立刻接口道:“趁此機會,聚集實力,然後給予公孫瓚致命一擊!”
郭圖當時就怒了,誰叫你打斷我說話的!我好不容易有個表現機會!可惡的沮授,我跟你沒完!
袁紹一聽,覺得是個主意,當即誇讚道:“我袁紹能有你們,何愁大業不成啊,哈哈哈!”
當即命人把自己的太守印綬拿了過來,準備差人送給公孫瓚。
這時有個謀士呂三建議道:“主公,那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不就在您的帳下嗎?您可以直接把印綬給他,這樣不是更方便嗎?”
袁紹一想,對呀!當即差人把印綬交給了公孫範,表示願意保舉公孫範做渤海太守,同時希望他能向公孫瓚表示自己的善意,願意同公孫瓚講和。
公孫範當麵自然答應得好好的,說沒問題,交給我好了!
結果那公孫範一到了渤海就翻臉了,壓根不提什麽示好的事,點起兵馬就開始攻打周邊郡縣,響應公孫瓚的進攻,這可把袁紹給氣得夠嗆,當即就斬了那個獻言的謀士呂三。
再說公孫瓚那邊,一看自己的堂弟做了渤海太守,立刻派人過去聯絡他,告訴他這渤海郡他已經約定好了給趙二了,你要想當太守,我可以給你個其他郡。
不想這公孫範壓根不聽。公孫範這人在以前就不太喜歡自己這位堂兄,所以才故意投靠到袁紹帳下的。
他對公孫瓚說自己就喜歡渤海這地方,海風吹得人陶醉,住在海邊樂無邊啊!
把公孫瓚給氣得夠嗆,聲稱自己沒有這種堂弟!
然而公孫瓚光聲明沒用,外人要是真把他宰了,誰知道公孫瓚心裏起不起疙瘩。所以青州這邊原本準備好出征的部隊也暫時停止了行動,在原地待命了。
沒有好處的事,誰要幫忙?
不過趙二也不是什麽都不做,他向公孫瓚發出了抗議,要求公孫瓚來解決此事,如果你公孫瓚連這種事都解決不了,那我們青州就對你這個盟友很失望了!
這下公孫瓚急了,心說公孫範你這個坑哥的玩意兒,這是要陷我於不義啊!那趙二不出兵事小,我沒了他幫助照樣可以打下冀州,但是這背信棄義的罪名我可擔不起!
於是他暫時停止了繼續攻打袁紹,轉而屯兵於南皮城下,準備逼迫堂弟就範。
而他堂弟也不知是腦子進水了還是腦殼被門框夾了,就是寧死不從,堅決抵抗到底。
公孫瓚又問趙二,你們換個其他郡行不行?趙二答複說:約定就是約定,人活一世,當頂天立地,一口吐沫一個釘,怎麽能輕易收回?那是男兒所為麽!
況且因為之前撤離渤海太早,導致渤海郡的海寇沒清理幹淨,這幫人整天騷擾他們青州的船隻。自己一天不占據渤海,他的海疆就一天沒有寧日,每天因此而損失的錢都是天文數字。
公孫瓚隻得繼續逼迫自己堂弟。但他又不想真的向自己親屬動刀兵,萬一對方不幸戰死,那自己殺害親屬的罪名可就背定了!於是隻得這麽對峙下去。
這樣一來,便給了袁紹喘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