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暴發機會
字數:6160 加入書籤
人有了主心骨也就有了精氣神。
卓群的身心狀態開始由異常回歸正常。
他感到餓了,感到自己煙抽得太多,感到頭暈、嗓子疼,還有點口幹舌燥……
於是趕緊回宿舍拿了飯盆,去趕食堂的末班車。
中午就著所剩不多的菜底兒,他一氣兒吃了三個饅頭,喝了一大碗雞蛋湯。
之後,又到自習室的角落裏趴著睡了一覺。
這樣,當他下午坐到小班課堂裏時,看起來已經不再那麽萎靡頹廢了。
而大學還就是這點好。
上課的時候,隻要不講話、不影響其他同學。想幹什麽都沒人管你。
所以卓群完全是正大光明的神遊外物,由此開始認真考慮自己如何攀上人生巔峰的計劃了。
毫無疑問,下麵最迫切、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該怎麽去掙錢!
是的,掙錢,這才是最現實的出發點。
因為無論他後麵的人生想要做什麽,實現什麽理想,都離不開錢。
而獲取龐大的財富,也是任何人成功概念裏最不可獲缺的一部分。
從某種角度來說,錢甚至可以等於幸福。
何況以他這顆來自未來的心,以他對生活質量的要求。
也根本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足足忍上四年的清苦日子。
誰能說得好,他明天睡醒還在不在這裏呢?
如果這是一個類似於《黑客帝國》的夢呢?
像重生這麽不科學,不符合邏輯的事都發生了,他對一切都不敢肯定了。
所以掙錢這件事,當然是越快越好。
同樣基於這個道理,他也不可能老老實實,去靠勞動致富。
當然,大部分人都需要一點一滴的去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誰也躲不開這個過程,就像大部分知名企業家經曆過的艱苦的創業階段。
他如果願意,也大可以通過組裝電腦、給出版社投稿、或是用ps做圖來賺點外快。
這些技術他都掌握,在現在算是了不起的技能。
他去兼職一定可以賺到一些錢,也一定可以在相關領域發展起來。
可這太慢了,也太苦了。
這條艱難、緩慢的路是要有人走,但絕不屬於他。
要知道,在這樣一個科級大變革爆發的前夕。
老天爺把他送回到這個世界,送回到這個時代,還讓他保留了記憶。
可以說,這本就是讓他萌生野心的。
就是為了讓他以跳躍性的速度完成乞丐到百萬富翁的蛻變的。
所以暴發是他的責任,他的使命。
他必須像太陽那樣發光發熱,完成無人能做到的創舉。
去真正的實現他父母寄托在他名字上的希冀。
如果不能,他怎能對得起自己的這次生命?
他又怎麽對得起老天所賜的重活機會?
更何況以他擁有的知識,他對未來的了解,其實最適合的就是投機生意!
像眼前,他就清楚的看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暴富良機——那就是郵市!
應該說,我國最早的投機交易就是郵票、
哪怕是特殊年月,私下裏的郵票交易也沒斷過。
著名的“祖國山河一片紅”、“梅蘭芳小型張”和“1980年版金猴票”是眾所皆知的珍稀票種。
拿在手裏是常年增值,在未來,價格甚至能到達票麵價值的幾萬倍。
這樣的漲幅,是炒一輩子的股票,都不可能遇到的。
為什麽會如此?
當然是因為郵市體量小,承載資金量小,不足以引起相關部門警惕的緣故。。
何況郵票的價值增高還有利於郵票的發行,所以這種投機炒作幾乎從不會受到官方的幹預。
至於眼下呢,還恰恰就在我國最瘋狂的一次郵票熱爆發前夕。
敢情經過差不多六年的冷淡期,在郵電部持續降低郵票發行量的舉措下。
從1996年年初開始,郵市便開始有了回暖跡象。
再加上亞洲郵展的舉辦和港城回歸的預期,都帶動了新郵的銷量。
有越來越多的民間資金重新開始關注、青睞起了這片天地。
不過說實話,最終導致各種郵品價格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的關鍵因素,根源還在於股市。
因為上漲了一倍有餘的股市,很快就會迎來政府的“十二道金牌”限製令。
十二月份,當“恢複漲跌停限製”的大令一下,終會逼得巨量資金奪路而逃。
可別忘了,有句話叫做按下葫蘆起了瓢。
在擠出效應下,這些倉皇出逃的資金又該往何處去呢?
這年頭的資金成本這麽高,熱錢可是不容白白擱置的。
於是選擇湧向剛剛熱乎起來的郵票市場,就成了這些“聰明錢”的首選。
這才導致了這一年真正郵市狂熱的大爆發。
隻是這種純粹由資金體量抬升的市場必然不會持久。
一旦資金無法為繼,或是主動撤出,“退燒”的日子也就到了。
1997年3月下旬,郵市到達頂峰,有一部分把郵市炒高資金開始撤退。
但股市經過充分調整,卻已經由低穀開始回轉了。
於是這種現象迅速擴散。
撤出的“熱錢”憑借逐利的本能,又殺了個回馬槍,竟然轉身回到股市去了。
在港城回歸前夕,它們又把股市推上了1510點的高峰。
所以這一年,其實是熱錢玩兒得最炫也最酷的一年。
生生造就了“股郵雙牛”啊。
雖然最終郵市變得一片狼藉,怎麽漲起來的又怎麽跌了回去。
可值得一提的是,在資金湧入郵市的時候,由於郵市的資金容納量遠遠及不上股市。
短短的幾個月裏,體量比股市小許多的郵市,價格上漲速度的扭曲程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瘋狂地步。
不但所有品種普漲,輪番上陣,平均漲幅遠超股票市場數倍。
關鍵是沒有任何交易規則限製。
到了最後,那可不是以天在計算變價,而是以小時來計算變價,堪稱史無前例的誇張。
說到這裏,最後還必須要說明一點。
別看卓群不通郵票,也從不關心郵票。
但他偏偏對這一次郵市的瘋狂有著旁人難及的充分了解。
這是因為1999年,他畢業到《都市青年報》任職,接到的第一個實習任務。
就是要配合一個資深編輯,整理資料,出一期郵市文化副刊。
而這期副刊,主要報道內容就以反思1996年郵市狂熱為核心。
所以說,卓群當時極為用心的工作經曆,這時候可就占了大便宜了。
他對郵票知識的全部了解,全是有關這次郵市泡沫的情況。
他不但清楚的知道,這出郵市鬧劇的始末、起因、發燒退燒時間點,以及種種後果。
甚至他還知道漲幅最瘋狂的是什麽品種,漲幅能到什麽地步。
如果再仔細回憶一下,甚至他都有一定把握回想起各個品種輪番上漲的順序。
那麽好,想想看。
如果再加上炒郵票、小型張、郵幣卡的所需成本遠比股票少得多這一點。
那這豈不是老天爺為卓群量身訂造的發財機會嗎?
他要再不知道選擇這個方向撈金,那簡直是蠢透了!
當然,話說回來了,任何投機買賣都是以資金為王。
進入市場的門檻雖然低,但決定他最終從這個聚寶盆裏能拿走多少的還是資金量。
就憑他自己的那點身家,頂多能湊個幾百塊。
費了牛勁,恐怕從中也隻能賺個萬八千的。
真要是這樣,豈不是太可惜了嘛。
所以要想不糟蹋登上這趟財富列車的車票,就隻能另外想轍。
力求多湊點錢,才能一口吃個胖子。
可又該從哪兒去籌措呢?
這年頭,他一個手握空拳的大學生沒地兒弄錢啊。
沒辦法貸款,貧困補助又太麻煩。
自己父母的日子夠緊巴了,也不能跟家裏要。
卓群這時候抬起頭來,望著自己班裏的這些同學。
目光炯炯的他,顯然已經有了主意。
嘴角不經意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