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教育
字數:9570 加入書籤
    在林楠明白了籃球的每一種進攻技巧之後,剩下的便隻有瘋狂的訓練。
    林狼和他說過,提高技術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熟能生巧。
    古人早已把智慧全都濃縮成精華藏在了名言警句之中。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隻要你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嚴格地遵守這些智慧的話語,讓它們成為你真正意義上的座右銘,夢想成真的那天一定不會太遙遠。
    變向、投籃,轉身、投籃,後撤步、投籃,幹拔、投籃
    籃球最有效的得分方式,就是投籃,威脅最大的也是投籃。
    如果你具備極高的命中率,並且出手速度快、出手範圍廣、出手穩定、那麽你對對手產生的威脅將會變得巨大無比。
    於是,防守你的人定然會通過貼身防守來限製你的得分。
    而這時,你又具備突進能力和突分技巧,那你絕對就是一個出色的得分後衛。
    這些道理,林狼已經將其深深的刻在了林楠的心頭。
    而林楠籃球路上的第一步,就是投籃訓練。
    父親隻說他了一句關於投籃的話,“你覺得是把籃球扔進筐裏簡單一些,還是勺子裏的油穿過銅錢的小孔落入葫蘆之中容易一些?”
    熟能生巧,大智若愚。
     1歲,不正是為夢想開始打基礎的年紀嗎?
    在林楠每日對知識的穩步汲取中,球感也在不斷提升;教室裏安靜的看書少年,同樣也在朝陽和夕陽下的球場之上揮灑汗水。
    
    與此同時,師說網也將迎來它成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人。
    周華興,華夏教育部部長。
    華興,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寓意,希望華國興盛。
    而一個國家的興盛由什麽決定呢?
    毫無疑問,少年強,則華夏強!
    教育是國家的基石,而教育也是周華興一生為之付出的東西。
    今年,周華興已經59將近60歲了。
    這個年齡段的人可以說是見證了華夏從弱小一步步走向強大的群體。
     1949年到2012年,華夏,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長段發展時期,向世界展示了它奇跡般的發展速度。
    神舟五號載人航空飛船、東風係列導彈、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航空還是科技,華夏的發展速度讓世界咂舌,雖說某些方麵與歐美等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但這差距在逐年縮小,而在某些方麵甚至還超越了他們。
    可是,匪夷所思的發展速度麵前,自然會有一些領域跟不上它飛躍成長的腳步。
    教育就是一大問題。
    在這個時代,周華興可以說是除了林狼外最深刻認識到這一點的人。
    雖然周華興窮盡其能大力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可他深知在教育方麵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是巨大。
    為什麽東方的華夏可以在短短幾十年間發展如此之快?
    因為人才!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無數熱血青年湧向知識的海洋,學而有成之後投入到國家需要他們的領域行業。
    也許有些領域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片空白,可是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任何難題都能被其攻破。
    有誌者事竟成,第一顆原子彈的發射試驗成功,不就是他們成千上萬人的心血嗎?
    事實證明,千方百計的技術封鎖也阻擋不了炎黃子孫們骨子裏的不屈不撓。
    類似的東方奇跡實在是太多了,每一個華夏人都為之驕傲自豪。
    然而,如今的學子呢?
    周華興看到的是什麽?
    是迷茫中帶著煎熬,很多孩子他並不清楚自己上學的目的,似乎就隻是為了大人口中的那道鯉魚躍龍門的高考,為了那塊將來進入大公司的敲門磚。
    這有錯嗎?似乎也沒錯。
    因為社會就是一個優勝略汰的叢林,事實是那些高學曆的人才普遍比低學曆的活得更好。
    而且老師和家長們常說的那句話也非常正確。
    很多時候,家長和老師都會對那些不愛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說:“你們看看那些xxx,這次考試又是年級第一,等到十年後,你們就會發現你們的差距將會越拉越大。”
    而真到了十年後,正常情況的確如此。
    名校畢業的,大多數順利進入大公司,甚至自主創業,而沒有一個好學曆的,在社會上舉步維艱。
    當然,除卻那個別“有誌者”,學曆對他的影響可能不是那麽大。
    為什麽會造成這種情況?什麽是教育?
    在周華興的心中真正好的教育應該具備以下三點。
    第一,做人,讓孩子學會做一個誠實守信、樂於助人、正能量的人。
    第二,明確理想,讓孩子學習一定量的基礎知識,例如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地理、曆史、音樂、美術、歌舞、運動
    讓他對每一個領域都具備一定的認知,從而可以更好確定自己心中的夢想是什麽。
    但是因為經濟條件的緣故,目前華夏大部分學校的配套措施還需要完善。
    就比如很多學校都沒有遊泳池、體育館、音樂室等等。
    第三,培養能力。
    這一點也正是目前社會上討論最多的。
    很多人都說,學曆無用論,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沒有能力,隻是書呆子。
    可事實並非如此,為什麽學曆是敲門磚?因為高學曆就是你能力的最好證明。
    大家同在學校學習,同樣的老師教,有的人就能考高分,有的人及格都困難。
    短時間內,你看不出什麽,可是形成習慣後,就不是那樣了。
    那些擅長學習、樂於學習的人,每每接觸新的知識,他都能很快理解掌握,那些不喜學習的人,隻會覺得越來越苦澀難懂。
    漸漸的,能力的差距就出來了,高學曆的人能從學校中脫穎而出,將來他也能從麵試者中脫穎而出。
    因為十年的苦讀書,讓他養成了良好學習的習慣,具備了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而那些不學習,又沒有一個明確目標的人,進入社會後就隻能混,或者在這個時候再來選擇學會一門技術。
    可已經晚了,因為長時間的不學習,他浪費的不僅僅是光陰年華,更是培養能力、形成習慣的最好階段。
    離開單純的校園環境,進入社會的大染缸,再來學習就太遲了。
    因為習慣成自然,那時你就會發現,學習變得好難好難。
    當然,大毅力者,什麽時候都能成功。
    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就是那些應試教育中堅持學習的孩子收獲最大的東西。
    可是,應試教育的弊端同樣不可小覷。
    誠然,讀書對於農村孩子來說,是條不錯的出路,但現今把它當作唯一出路,則是走入了一個誤區。
    高考,是最公平的一條道路,卻不是每個孩子人生中唯一的道路。
    而這種弊端最直接的就體現在為了提高成績,無所不用。
    首先,便是青少年漫長的學習時間。
    在處於少年的成長階段,他們沒有時間去玩耍,去運動,去追逐自己的愛好。
    學習是需要花時間的,而愛好也是需要花時間的。
    家長和老師希望看到孩子一天都坐在教室裏看書寫作業,卻不會讓孩子在操場上踢足球踢一下午。
    長此以往,導致的就是孩子的身心非常壓抑,得不到釋放,於是遊戲就成為了他們釋放壓力的一個完美選擇。
    甚至周華興感覺科技的日益發展,遊戲也會變得越來越好玩,甚至有可能從電腦遊戲逐漸往手機遊戲上轉移。
    因為就近段日子他所看到的最新款手機,與曾經的相比實在是發展太快了。
    而孩子們忙裏偷閑的碎片化時間,用來消遣在隨時可玩又有趣的遊戲上,實在是他們的不二選擇。
    家長們看到孩子們學的實在太刻苦,偶爾玩下遊戲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
    然而,本就每天盯著課本看書,課後又被手機屏幕熒光照耀,近視眼就成了大多數孩子的趨向。
    可是,人家孩子都在學習,我家孩子又不能落下,怎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
    最後就是惡性循環
    如果林狼知道周華興的這些想法,一定會大呼:你預測的簡直太對了。
    在林狼的記憶中,曾經看到過的一份調查報告中顯示:
    華夏近視患者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學生近視率均已超過七成並逐年上升,小學生的近視率也接近40。
    這是一種怎樣的概念。
    用林楠的理解來說就是,印象中他在鎮上讀小學的時候,全校貌似就一個戴眼鏡的,大家每次看到他還覺得很新奇,因為那個同學家中很早就買了電腦,每次他和同學捉迷藏、蹦啊跳的時候,那個孩子就在家裏玩電腦遊戲。
    而到了縣裏讀初中後,林楠發現,班上差不多有一半的同學都戴了眼鏡。
    架在鼻梁上的、沉甸甸的眼鏡。
    周華興也不想看到這種現象,可是他又能做什麽呢?
    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耗眼學習,幾分鍾的眼保健操貌似用處不大。
    他也不能讓學校減少上課時間啊,這樣升學率怎麽辦?怎麽向家長交待?
    他也不能給家長們做出擔保啊,他也沒法保證說:你家孩子少點學習時間,我保證他以後一樣成才。
    並且,這種教育的最後,會演變成一種補習競賽。
    從小學,不,從幼兒園開始就各種補習,英語更是要越早補習越好,這樣以後學習也能更“輕鬆”一些,考得分數也會更高一些。
    隨之,補習費用也是水漲船高。讀書似乎又變成了家長經濟財務的比拚。
    這一點,周華興非常有感覺。
    因為他從每年的高考狀元、名校錄取統計就可以看出,農村學子日益減少,城市學子日益增多。
    那種以往寒門學子,苦讀十年,成就狀元郎的現象越來越少見。
    你就算再刻苦,也架不住人家從小直接請個外教對話教英語啊,環境就已經確定了巨大的先天優勢。
    真是惡性循環、惡性循環。
    周華興不知道繼續這種應試教育,還會暴露出什麽問題。
    但他非常清楚問題肯定是有的,從諾貝爾獎的曆年得主就可看出一二。
    隻是,他頭上的白發多了一片又一片,也不知該如何解決這個困擾他多年的難題。
    直到,他看到了師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