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曆史回顧

字數:3552   加入書籤

A+A-


    翻開頭幾頁,記錄在上麵的是樂文時期的泥板文書的內容和譯文,底下重點用圓圈圈起“提裏斯恩”、“阿爾弗雷德”、“波奇”以及“真知經”。

    提裏斯恩,即提裏斯恩一世,皮克尼奧國國王,生於鄉野齊布拉,後來改建成皮克尼奧國的國都。

    他的生平事跡,可以說是一個鄉間野民白手起家,崛起翻身做主人的勵誌故事。

    在年僅十五歲時便已展現出英勇善戰以及出色的戰略頭腦,帶頭組織村民連番擊退山賊的侵襲,並且找到山賊窩點,率村民圍而不攻,施其壓力,耗其物資,最後成功招降,成為提裏斯恩麾下第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二十歲,通過第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征討周邊地區,招兵買馬,儼然已成一方霸主,頗有占地為王的意思。

    雖然提裏斯恩沒有宣稱過自立為王,但麾下兵馬多以山賊為主要力量組成,又是雄霸一方,在各方領主勢力當中,山賊之王的稱呼早已不脛而走,流傳開來。

    可是各國皇室都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似乎默認此事,誰都不願當出頭鳥,平白無故去招惹山賊之王,折損無謂的兵將,讓其他國家坐享漁利。

    因此,長年征討的提裏斯恩獲得了喘息的機會,明智的決定偃武息戈,養精蓄銳。

    這個決定,在各國皇室眼中,無疑是聰明人的妥協之舉——你老老實實在旮旯山間當你的山賊之王,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我們也就懶得理你。

    然而不到兩年,各國矛盾越演越烈,已經不可調解到發動戰爭的地步。

    各國混戰,戰火紛飛,提裏斯恩卻得益於位置偏僻,免於戰亂的幹擾,獨善其身。

    但他的野心顯然並不滿足於屈居一隅,意圖趁此機會建國稱王,占一國領土。

    而隨著混戰的持續進行,各國的兵力不斷下降,他瞅準時機,率領騎兵七千,兵分三路,使用名為“三叉戟突刺”的閃電戰術,奇兵突襲衝入三方戰場,圍殲士兵約四萬人,戰損不足百人,大獲全勝,一戰成名,成為曆史中有名的“柯尼平原大混戰”。

    當然,半路殺出,不願安分守己的提裏斯恩,很快就遭到聯軍討伐。

    然而前者本營在叢林密布的深山野嶺之中,不僅占據地域險要,兵權又集中,士兵還大半當過山賊,最是擅長在山林之間打遊擊戰,易守難攻。

    聯軍雖有六、七萬的龐大兵力,但多數是從各國領主封地裏征召的農民以及雇傭軍組成,實際戰力與組織性並不高,加上還是客場作戰,還沒深入,很快就被殺得士氣崩潰,潰散敗走。

    自此之後便再無人願意啃“提裏斯恩”這塊硬骨頭,唯有謹慎提防對方撿漏。

    後來事實證明,提裏斯恩確實故技重施,但在各國都有心戒備之下,數次“三叉戟突刺”戰術再難有顯著戰績,戰損也有明顯大幅度的增加,不過鑒於騎兵對地形要求比較高,而且失去了奇兵突襲的優勢,有此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主要原因是那個時期完善的馬鞍和馬鐙尚未發明出來,弓弩手和槍陣對騎兵有較大的威脅,兩者結合的話克製效果就更大了。

    即便如此,騎兵在那時依舊是最具威脅力的主要兵種。

    至於在馬鞍和馬鐙已經完善的現在,除了組織出另一支更強悍的騎兵,或者深溝高壘,以守為攻之外,已經沒有更好更有效的辦法對付了。

    後來戰事平息,除去戰爭中消亡的國家,各國元氣大傷,國力明顯大幅度的下降,沒什麽損失的提裏斯恩在這場戰爭中笑到最後,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強勢宣布“皮克尼奧”正式建立。

    “皮克尼奧”建成以後,並沒有向軍國主義方向發展,窮兵黷武的對其他國家發動侵略戰爭,而是積極的和各國進行溝通交流,並簽訂了各種協議、條約。

    顯然,在強硬的手腕壓迫下,這些協議和條約都是不平等的。

    “皮克尼奧”的國土得以拓展,資源前所未有的豐富,百廢俱興,社會趨於平穩安定,開始進入“皮克尼奧”統治的時期,一個興盛的王國就此誕生。

    接著曲段文字的出現,幫助了王國更快的步入正軌,而一些粗淺的文學作品也逐漸開始在民間出現,並迅速得到了平民百姓的喜愛。

    至於百姓喜愛到什麽程度,隻能說,僅計算已經發掘的,屬於皮克尼奧統治時期的三個郊區城邑遺跡,就出土有四萬餘,且都是分散城中各處,由曲段文字刻寫的泥板文書。

    四萬泥板文書,什麽概念?

    以古世紀一座城市約有一萬多,將近兩萬的人口計算,可以說是幾乎每家每戶人手都有一塊泥板文書!

    這是一件算換做現在,也難以實現的事情。

    由此可知,那個時期被學者稱為之“樂文時期”並非沒有道理——當然,這四萬多泥板文書,實際的文學作品隻有五部,其他都是內容相同的拓本,但從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的文學作品的普及程度是達到何種令人驚歎的地步。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僅百姓喜愛,還得到國家的支持和認可,並且這種現象還影響到其他國家相繼模仿,因此才有了後來文學鼎盛的文學時代。

    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樂文時期末。

    布加迪三世繼位,為鞏固權位和加強秩序,對所有文字作品實行了嚴審製度以及違法處罰方案,嚴厲打擊著作、私藏、傳播涉嫌危害國家安定以及憤世嫉俗的文字作品。

    毫無疑問,新的製度落實後,便有許多人被處以反.動份子抓捕進獄,一時人心惶惶,文學狂熱的浪潮才有了減退的跡象。

    這件事件切實記載在史冊中,亦被稱為“建國以來首次大規模抓捕行動”。

    不過話說回來,整個樂文時期也就這段時期有出現過大量抓捕違法民眾,人心動蕩的事情,和菲澤爾撿到的泥板文書上記載的事件相對吻合。

    難道是寫錯人名?

    但是那是發生在提裏斯恩逝世多年以後的事情,兩人年代相差近百年,也就不存在有寫錯人名的可能了。

    況且兩者的目的性也有所差異:一者是疑似阻止傳教,一者是懲治違法行為。

    菲澤爾撓了撓頭,並沒有得出實際有用的線索,不過通過這次簡略的曆史回顧,他也並非一無所獲。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