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楊肇基
字數:5315 加入書籤
(抱歉,又晚了,讓大家久等了,實在不好意思。高歌也是剛剛把這一章碼出來,希望大家也能夠理解,同時繼續支持高歌,感激不盡!)
王大梁的眼睛移不開的結果就導致,他會拚上所有的家底,去拿下寧夏府。古往今來無數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做人不能太貪,尤其是當你沒有那個實力的時候。張應金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栽在了大名府下。現在的王大梁同樣不知道,於是他也要栽在這上邊了。
張應金在大名府那邊遇到的是盧象升這個聲名暫時還不顯的名將,被人家帶著幾千訓練了還不足一個月的新兵,在魏縣城下是一頓痛揍,最後倉惶撤退,卻飲恨於臨漳城外。
而王大梁則是比張應金還慘,人家好歹已經攻到了大名府的北大門,結果臨門一腳失敗了。可王大梁卻是連寧夏府的城牆都還沒能看到,就在距離寧夏府還有百多裏開外的金積堡,遇到了一個牛人。這個牛人就是已經證明過了自己,在現如今的整個大明的武將中,不僅是能夠排的上號,而且排名還是很靠前的大將——延綏總兵,欽差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加太子少傅、左都督宮保大將軍——楊肇基。
乍一聽上去,這位楊都督、楊總兵的頭銜很多,多得讓人搞不清到底他究竟是個多大的官。但若是仔細去看,他實際上的職務就是延綏總兵和總督三邊軍務,其他的幾個不過都是加封的虛銜而已。不過人家可不是依靠關係或者走誰的門路上來的,楊肇基能坐到今天的位子上,全都是靠著自己的能力,實打實的一刀一槍搏出來的。
楊肇基雖說是世襲的官職,但他自幼就有勇力,且才能也很出眾。年輕時還中了武舉,之後便襲指揮,開始為將做官。他先後參與過大小戰鬥數十次,有對內平叛的,也有對外作戰的。他還曾與袁可立聯手,平定了山東白蓮教的叛亂。他也因功升任榆林總兵,兼欽差大臣。
在西北任上,他多次帶兵與蒙古人交戰。而在最近的一次就是天啟六年收複蘭州一役,他與副總兵賀虎臣兵分兩路,夾擊敵酋,殲敵數千,打得蒙古人狼狽逃竄,收複了蘭州。也是經此一役,西北的蒙古人知道了楊肇基的厲害,不敢再南下騷擾大明的邊境。
也正是收複蘭州有功,楊肇基加封太子太保銜,並且受命總督三邊軍務,兼管糧餉。要是說起來,楊肇基的這個太子太保還是朱友建給封的。隻不過在去年冬天的時候,他正全身心的與魏忠賢鬥法,像這種虛銜的人事任命,他真的沒怎麽認真關注過。甚至說不定當時他還把楊肇基當作了魏忠賢的黨羽,封出去的官銜也是想要麻痹魏忠賢。
不管朱友建當初是出於何等的目的,但楊肇基卻是對皇上的恩德十分感激,也確實沒有辜負皇上的“厚望”。這兩年他原本就一直在整頓延綏、寧夏和甘肅各處邊境的衛所,想要將他們打造成一支精銳之師。隻不過他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手中沒有錢糧,又沒有朝廷的支持,所以他的整頓也是步履維艱。
不過好在從年初開始,一切都變了。自從皇上扳倒魏忠賢之後,不僅朝堂上的官員們換了一大批,就連許多地方上也都有大量魏忠賢的黨羽被拿下。甚至還波及到了軍中,特別是那些整日裏狐假虎威的太監監軍們,也被裁撤了不少。
而且在這之後,他很快就得到了戶部發來的拖欠了很久的軍餉,跟著又得到了一批朝廷那邊送來的糧食。這一下,楊肇基頓時就感覺日子好過多了,各衛所的士卒們也都再沒了意見,開始認真的出操訓練。楊肇基仔細思量之後,又與賀虎臣商議了一番,決定先把延綏這邊的幾個衛所先好好整頓一下,然後再說寧夏和甘肅那裏。
經過這幾個月的整頓,延綏那邊在楊肇基和賀虎臣的狠抓之下,各處兵馬的訓練已經是初具成效。再加上這邊的農民起義也都被孫傳庭給按了下去,因而楊肇基自忖可以先去寧夏這邊打個前站,認真摸摸各個衛所的底細,以便自己開始接下來的整頓工作。
於是他留賀虎臣在延綏繼續盯住各個衛所,防止他們懈怠。自己則是帶著五百親兵,直奔寧夏而來。所以也不知道是朱友建這貨實在太幸運,有穿越的bff加成;還是王大梁這群農民軍太不幸?抑或是之前的好運氣用完了?把窩在山上攢的人品給敗光了?竟然會碰上了一個這麽能打的主兒。他們作為一群才剛剛上手,最多算是黃金的菜雞,又哪裏會是一個王者的對手?
對於陝北各地風起雲湧、接連不斷的災民起事造反,楊肇基身在榆林的長城沿線,並不是一無所知。他雖然也很同情這些災民遇到的情況,但同樣的,他也知道皇上和朝廷為了賑災而製定的各項措施。平心而論,他真不覺得朝廷的賑災辦法有什麽問題,但造成現在這樣一個結果,楊肇基認為,其根源還在地方之上。
楊肇基的威名,陝北一帶的許多人都聽說過,所以也就沒人敢去榆林一帶捋胡須。楊肇基整頓兵馬也忙,孫傳庭又沒向自己求援,所以一直以來,他都沒有派兵去給孫傳庭助戰。當然了,以孫傳庭的能力,打這些還不成氣候的農民軍,也確實不需要別人來給自己助陣。
可現在情況就不同了,楊肇基在來寧夏之前,知道孫傳庭還在延綏一帶剿賊。可現在是個什麽情況,他就真的不清楚了。他知道的是王大梁的數萬兵馬已經浩浩蕩蕩地向自己所在的寧夏衛這邊殺過來了。
這時候無論孫傳庭有沒有追在王大梁的身後,楊肇基知道自己都必須要出手了,因為王大梁的目標明顯是寧夏府。自己身為三邊總督,要是把寧夏丟了,那不僅是這個總督做到頭了,而且還是會被問罪的。更何況這會兒寧夏中衛已經丟了,自己無論如何都需要將功折罪,把這股農民軍給擋在寧夏府外。
楊肇基在得知寧夏中衛的正副指揮使等人丟棄部下,臨陣脫逃,來到了寧夏府之後,當即二話不說,就命人將他們幾個人綁了。並且依照軍法,在寧夏府把總以上的眾人麵前,數清他們的罪狀之後,就統統砍了腦袋,以震懾眾人。
三邊的各個衛所雖然糜爛,但好歹也是地處邊塞,相對來說,還是會比大明內地各衛所稍稍有些戰鬥力的。更何況這會兒在場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曾經跟隨過楊肇基打蒙古人的老人,自然都比較清楚這位老上司的脾氣,但凡是他決定了的事情,是沒人能夠忤逆了的。
別看對麵的農民軍號稱是七萬,就算是七十萬,隻要楊肇基下令,那他們也必須得衝。不然砍了你都是沒商量的。何況在這個檔口,門外那幾顆血淋淋的人頭可在警告著眾人,因為誰還敢去逆了他的意思?眾人二話不說,異口同聲地表明心心跡“願聽大帥調遣!”之後便各自回去集結起兵馬,等候楊肇基的調派。
當然了,楊肇基本身也不是個含糊人,他很清楚要想讓馬兒跑,就得給馬吃草的道理。寧夏這邊的情況還不如榆林,不光是底層的士卒,就是許多中低層的校尉,那也是在勉強度日。有道是皇帝不差餓兵,自己此次不是奉了皇命,而是守土有責,但若是沒一點表示,隻怕也會讓很多人寒心。所以賞銀即便是再怎麽樣,那也得摳摸出來一些。
不過好在剛剛被砍了腦袋的那幾位,他們的家產還是很豐厚的(廢話,在這個位子上,又貪汙了這麽多年,怎麽可能會窮?),所以這些錢就被楊肇基給用在了這個刀刃上。至於說他自己有沒有扣下一部分,那還真的沒有。楊肇基雖不說是個視金錢如糞土的人,但他也不見錢眼開。這筆錢他是分文不取,在大軍集結起來後,親自挨個散發給了在場準備出征的士兵們。
雖說最後能夠分到每個人手裏的錢確實不多,但對於這些從過年後隻領過一次軍餉,而下次軍餉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能領的士卒們來說,這筆不多的“賞銀”還真的是場及時雨。畢竟要是按照原本的可能,這次出征可是一分錢都不會有的。而且楊大帥最後還答應,隻要能夠大獲全勝,剿滅這股賊寇,還會按照軍功大小,給每個人發放賞賜,並且向朝廷表功,升遷他們的官職。聽到這個消息,一時之間,整個校場上歡聲雷動,都願意為楊大帥效死!
見到軍心可用,楊肇基也知道一鼓作氣的道理,當即就揮師向南,要與王大梁一決勝負。至於說王大梁所號稱的七萬大軍,根本就沒把他們給嚇住。一路上還有不少人在邊走邊談笑風生,議論著一個賊軍的人頭值多少銀子,而王大梁的人頭又能值多少銀子,要是生擒了王大梁之後,又能被授予一個什麽樣的官職。
一群流民而已,有什麽好怕的?至於說王大梁派出的先鋒,已經成了“賊軍”的寧夏中衛的那些個士兵們,大家也沒有放在眼裏。三千人而已,又不比咱們能打,怕他個逑?隻要讓老子在戰場上碰到了,非擰下一兩個人頭當球踢不行!
這些消息還沒傳到寧夏中衛那個把總帶領的士卒們耳中時,原本他們也是士氣高漲的向北進軍。畢竟一個棗園堡都沒花什麽力氣就打下來了,再往北的金積堡想來也不會怎麽難。
可是當他們聽到前邊的是楊大帥領兵來平叛之後,頓時就都停住了腳步。同寧夏其他衛所士卒一樣,他們中的許多人也都是曾經跟著楊肇基打過仗的,心中也都很服氣楊肇基。所以等見到楊肇基的旗號後,立刻就都扔掉了武器,不願和楊大帥交戰,更不想和其他衛所的人兄弟相殘。
楊肇基知道後,立刻就命人傳下令來此次平叛,隻誅首惡,脅從不論。隻要能夠返回官軍的陣營中,那就都還是好同誌,好戰友,絕不會再追究!
聽到楊大帥的這番話語之後,頓時寧夏中衛那些士兵們在大營中歡聲雷動,更加不願意再去一條道走到黑了。就在眾人商量著是不是要把領頭的那把總給綁了去見楊大帥時,那把總已經自盡在大帳中了。他也曾是楊肇基的麾下,雖然反叛是有苦衷。但這個事實卻是無法再改變的,為了自己的袍澤弟兄們,更是為了自己的家人,他自己選擇了死亡。
而王大梁派來監視他們的那五百人,見到這種情況後,也知道事不可為,便趁著官兵還沒來到之前,一窩蜂地擠出營門,向南逃走了,去給王大梁報信。
隻不過這些人終究是兩條腿,再怎麽快也是跑不過騎兵的。知道這個消息的楊肇基,立刻就命自己的親兵帶著五百名算是精銳的騎兵去追擊。最後這五百人跑掉的隻有小貓三兩隻,而且等王大梁知道消息後,已經是第三天了。這時候楊肇基的前鋒距離他也不過六七十裏,騎兵最多隻要三個時辰就可以衝進他的大營了。
不過也幸虧楊肇基手中的騎兵不多,不然他還真敢丟下步兵,來一次突擊,直插王大梁的大帳,將他的人頭割下。
在逃跑這一點上,王大梁可比張應金王自用果斷多了,他甫一得到消息,連商量都沒跟其他人商量,直接就命令後隊變前隊,讓全軍立刻撤退。王大梁的反應速度已經很快了,可架不住有人比他還快。
在他的身後,孫傳庭指揮著大軍已經包抄了上來。不同於王大梁手下的七八萬“大軍”,包括老弱婦孺在內什麽都有。孫傳庭可是實打實地帶了三萬大軍,而且為了能夠快速的追上王大梁的農民軍,他連糧草輜重都拋在後麵。每個人都隻帶了五日的幹糧,從固原出發,四日內疾行了三百裏,終於追到了青銅峽附近,距離王大梁也不過隻有五六十裏的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