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占城近況
字數:5368 加入書籤
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臉人,原本按照道理來說,自己身為大明這種上國的天使,駕臨占城這種小國,再加上自己還手持聖旨,其國主親自出城相迎那都是不過分的。現在不過是一個禮部侍郎站在這裏,確實有些不夠看。你國主不來,最少也要來一個尚書什麽的吧?隻區區一個侍郎,未免有些太過不重視與大明的這次會麵了。
可如今真要算起來,這次更主要的還是大明有求於占城,需要從占城進口糧食。雖說從占城這一邊來說,可能他們也很需要大明的幫助,用來抵禦安南的蠶食和入侵。但畢竟這次可是大明主動的啊,把姿態放低一些也不算什麽。為了陝西的數百萬災民,隻要不是占城做出什麽有辱大明的事情,這些都可以忍。
所以賀逢聖對於有些不必要的禮數就沒有那麽計較了,再說人家這個禮部的官員也確實沒有什麽失禮之處啊。他心中勸著自己,不要在意這些細節,順利完成互市的任務才是最重要的。
看著那個占城禮部侍郎畢恭畢敬的樣子,賀逢聖與孫國禎對視了一眼,微微頷首“恩,那就有勞了。也感謝貴國主一片赤誠,隻是不知本官何時能夠去拜見貴國主?也好盡快宣讀我皇給貴國主的詔書。”
賀逢聖為官十數年,也曾經奉皇命去宣慰過地方,但像出使藩屬國這種事,他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之前可是從來也沒有幹過。這裏邊有什麽講究,又有什麽禁忌,還有什麽需要注意的,他雖然也向不少有經驗的人請教過。但畢竟自己還是沒有真正實踐過,更何況占城這邊有什麽樣的風俗習慣,他也更加是兩眼一抹黑。
對於自己這次的出使,賀逢聖雖然沒有立軍令狀,也沒誇海口,但也是抱了必勝的信心的。不為別的,光是為了陝西那數百萬掙紮在死亡邊緣的災民們,賀逢聖就覺得,無論如何,自己這次都必須互市成功,把糧食帶回去。
因而在來時的路上,他就跟孫國禎多次商議過,等靠了岸,到了占城,見到占城國王以後該怎麽說怎麽做。二人反複商量了好幾次,都覺得這事還是越快辦越好,也就越能早點安心。隻要占城這邊有意願,就要盡快促成,絕不能拖,以免夜長夢多。所以他一上來,就向那官員詢問與占城國王見麵的時間。
不過那禮部侍郎卻答道“上國使者一路上舟車勞頓,辛苦不已,敝國已經安排好了住處,還是請貴使先到館驛休息一下。至於與國主會見、宣讀詔書之事,敝國主已經有了安排。待明日貴使休息完畢,我主會在大殿上安排與貴使會麵。”
聽到這話,賀逢聖知道,自己今天是見不到這占城國王了。不過想想這也是正常,自己才剛剛下船,一路上風塵仆仆的,就這麽去拜見人家國王也確實不太合適。於是他拱手回禮“那就勞煩了,還請在前邊帶路。”
於是,賀逢聖等一行人在占城這禮部侍郎的引領下,先行前往館驛,當晚就在館驛內休息,等候著明天與占城國王的會麵。
這時候的整個安南局麵是比較亂的,別說朱友建了,就算是絕大部分明朝的官員們都未必能夠完全弄清楚其中的狀況。這數十年以來,在安南這片土地上,一直是戰爭不斷。自宣德年間明軍退出安南以後,後黎朝就一統安南,之後還接受了大明的冊封。
這一切看上去似乎還不錯,但後黎朝的國君們也都不是安分的主兒,一個個都在想著要開疆拓土。他們一邊向被騷擾著大明,又一邊向南不斷蠶食著占城等國的土地。可以說,這種大小規模不斷的戰爭一直持續到孝宗、武宗時期,占城完全淪為安南的傀儡國後才算告一段落。
但這種短暫的安寧並沒能持續太長的時間,後黎朝在統一了整個安南之後堪堪才過了一百年的光景。到了嘉靖年間時,後黎朝的權臣莫登庸就逼迫後黎朝國王黎恭皇禪讓退位,自立為安南國王,建立了莫朝。
而後黎朝的大臣阮淦則在數年之後於清化擁立黎昭宗之子為王,與莫朝相對抗,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麵,安南自此又亂了起來。
等莫登庸退位後,莫氏宗室內訌,後黎朝又趁機向大明求援,希望明朝能夠幫自己複國。嘉靖皇帝則是順水推舟,答應了後黎朝的請求。並於次年派兵壓至邊境,準備入越攻莫。莫朝自忖不是大明的對手,便直接向大明請降。並且割讓了高平一帶的土地給大明。
嘉靖皇帝看到這情況,自然是喜出望外,這畢竟是開疆拓土的大功啊!於是他命令取消了進攻安南的計劃,並且樂嗬嗬地收下了安南的土地及戶籍冊,將安南國降為安南都統使司,封莫登庸為安南都統使,世襲,且三年一貢。自此之後,安南從名義上再次被並入了中國的版圖。
不過這時候後黎朝依然擁有著清化一帶的土地,且並沒有如莫朝一樣,名義上成為大明的一部分,他們依然隻是大明的藩屬國,繼續不斷侵擾著北方莫朝的地盤。
等到了萬曆年間時,後黎朝的大將鄭鬆擊敗了莫朝,奪回了大片土地,後黎朝又重新返回舊都升龍。莫朝則隻能龜縮在與明朝接壤的邊境一帶的幾個州府,借著大明的威勢苟延殘喘。
之後再到了天啟五年,鄭鬆之子鄭梉派兵又攻陷了莫朝的王都高平,擒殺了莫朝的太上皇和太子等人,莫朝抵擋不住,隻能向鄭梉上表求和,同時又請大明來幫自己。鄭梉知道自己不是大明的對手,在明朝的壓力下,隻好冊封莫光祖為太尉,通國公,繼續留在高平。但同時也需要向後黎朝進貢,莫朝自此之後實力就更加的衰弱。
而鄭梉則是因為這一戰大獲全勝,一時之間在安南國內風頭無兩,權勢炙手可熱,就連南邊的阮主都被他壓了一頭。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南邊的占城怕自己被鄭梉或者阮主給吞並,所以才悄悄派人前往大明上表,希望能夠在大明的護佑下,繼續保全國土,不至於滅國。
所以說這其中的彎彎繞繞,完全不是幾段話就能夠說得清楚的。總而言之,整個越南現在是最北邊隻占據著高平這一小塊的莫朝,中間占有土地最多的後黎朝以及南邊的兩個小國占城和隆平四方並立。而後黎朝內部又被鄭主和阮主各自把持著安南國內南北方的權利。
因此可以說,朱友建選擇的這個切入時機還是很不錯的莫朝原本就已經是大明的屬地,現在更是完全需要依賴著大明的威勢才能生存下去。而後黎朝看似風光正好,卻是兩大權臣並立,一時間誰都暫時奈何不了誰,再加上上邊還有一個名義上的君主,多少都需要保持一些麵子和名義上的事情,不好做的太過。南邊的兩個小國占城和隆平也都是不甘寂寞,想要從這其中分得一杯羹來。
總的來說,正是這樣的局麵,給了朱友建插手越南事務的機會。先用互市摸清楚這裏的各項情況,順帶安插一些釘子。等過幾年安定了大明國內之後,剛好就可以抽出手來征服東南亞了。
不過依照這貨的嗅覺,以及錦衣衛和東廠對於東南亞的滲透程度,估計他還沒意識到這些。等他想到這些,完全反應過來的時候,至少也得是進行了兩三次互市以後的事情了。朱友建現在想要的不過是從占城,甚至是整個東南亞去搞到更多的糧食,以緩解大明內部的災荒。
占城的王宮座落在城中的高處,看上去就是一座獨立的城堡一般,從外圍給人的感覺就是易守難攻。估計也是因為這幾十年戰爭不斷,加之又被安南打怕了的緣故,整個占城王宮的守衛十分森嚴,不少士兵看上去都是經曆過戰陣的。
大約是受大明的影響太深,占城王宮的結構也是仿照著大明的宮殿來建的。不過由於這裏的氣候比較濕熱,王宮的地勢又較高,再有就是盛產竹子,所以宮殿內大都是用寬竹鋪地,而不像大明那樣用的是木質地板或者磚石地麵那樣。
應該也正是因為受漢族文化影響,王宮內的門匾,以及旁邊各處立著的碑文無一不是用漢字書寫的!賀逢聖雖然在來之前就已經聽館驛裏的官員提起過,可進來之後,還是忍不住會停下來四處觀望一下。甚至饒有興趣地將那些匾額和碑文都讀了讀。不過這些文字大都並非出自名家之手,讓賀逢聖這個榜眼看了,也隻能是貽笑大方。
昨日負責接待自己的那個禮部侍郎早已經在門口候著了。雙方寒暄之後,賀逢聖便隨著他緩步邁進宮門,從正門走入了大殿。作為大明的藩屬國,占城王宮的規模和建製自然是不能與京師的皇宮相比的,甚至比之許多藩王的王宮都還有所不如。不過這也不意外,畢竟占城國小人少,又是化外之地,能有這麽一座王宮,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這時候的大殿內已經站滿了占城的大小官員,占城國王婆阿此時正端坐在大殿之上,眾人都在等候著賀逢聖的到來。
進入殿內後,甫一站定,那禮部侍郎就在向占城國王婆阿說著什麽。他的語速很快,再加上雙方又語言不通,而賀逢聖又有些耳背,自然是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麽。不過自己身後就有帶過來的翻譯,還是特意從大明國內尋找的。他們若是說到什麽有關的話語,翻譯自會提醒並翻譯給自己聽。
趁著這個機會,賀逢聖悄悄打量了下端坐在上首的占城國王婆阿此人大約五十多歲,須發都已有些發白,身材不高,不過臉上倒是有些殺伐果斷之相,估計也是這些年與安南交戰打出來的。他身著六旒袞服,看上去倒也頗有一國之主的威勢。
等一旁的那禮部侍郎向婆阿介紹完之後,賀逢聖在身後翻譯的提醒下,向婆阿微微躬身行禮道“大明右都禦使賀逢聖拜見國主!”他是上國使者,又手持聖旨,見了這些藩邦國主,自然有不跪拜的權利。不過基本的禮節還是要有,所以賀逢聖就隻是微微躬身,算是見禮。
婆阿雖然也受漢文化影響,甚至還接受過一些漢文化的教育,可對於漢語,他幾乎仍然是一竅不通,所以在他身邊不遠處還站著一位官員,充當著他的翻譯。
“賀禦史免禮,不知上國突派禦史為使者,前來敝國,可是上國有什麽差遣?我占城雖然國小民寡,但隻要是上國有命,自當遵從。”婆阿這場麵話說的,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等他說完之後,身後的翻譯就向賀逢聖把婆阿的話翻譯了一遍。
賀逢聖取出詔書,高舉在空中,正色向婆阿說道“天啟五年時,國主曾遣使入京,向我先帝朝貢。如今我新皇登基,是以詔告四方。占城亦為我大明藩邦,皇上派我出使,令兩國繼續交好。還請國主奉接詔書。”
婆阿聽完翻譯,雖然對賀逢聖的來意仍有些許懷疑,可這畢竟是上國皇帝的詔書,他也不敢怠慢,急忙起身,命人準備好香案,準備接旨。
等一切都準備好之後,婆阿便帶領著占城的大臣們先行了三跪九叩之禮,賀逢聖這才展開詔書,不緊不慢地宣讀起來
“谘爾占城國王婆阿,稱藩中國,克恭臣職,以永世封。朕荷天地之靈,肅清華夏,馳書往報。卿即奉表稱臣,專使來賀,法前人之訓,安遐壤之民。眷茲勤誠,深可嘉尚。是用遣使齎印,仍封爾為占城國王。視廣同仁,思效哲王之盛典;爵超五等,俾承奕葉之遺芳。益茂令猷,永為藩輔。今遣右都禦使賀逢聖為使,使兩國交好,講信修睦,各保疆土,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