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三章 驅逐行動
字數:3652 加入書籤
至尊頑主!
『』,。
根據《維也納條約》規定,俄羅斯並沒有歸還在戰爭期間和德意誌帝國為麻痹俄羅斯而送給葉卡捷琳娜的波蘭的領土。如此一來波蘭國家領土西移,比戰前領土麵積損失約三分之一。暗自惱火的波蘭國王奧古斯特,將怒氣發泄在波蘭境內的德意誌族的居民身上。在國聯會議之後,奧古斯特宣布要驅逐波蘭境內的所有德意誌族居民和德國人,其中包含驅逐新劃歸波蘭的原德國領土上的德國人。這是對大戰期間納粹背信棄義入侵波蘭的卑略行徑所進行的報複。
奧古斯特采取了一種極端的手段,他下令禁令波蘭境內德意誌族人說德語,要帶有標誌的白色袖套,不得和波蘭人握手等等。接著他下令對波蘭境內的德意誌族和德國人進行普查登記,隨後開始了有計劃的驅逐德國居民的行動。
從正德31年10月開始,波蘭開始大批驅逐境內德國居民。至大明正德36年,在這五年的時間裏,波蘭共將境內1400萬德國居民強製遣移送回自由德國。在驅逐之前,沒收了他們的儲蓄,房產及一切財產。沒有人願意離棄自己一直生存的土地,倔強的德意誌人自然不例外。於是不願被驅逐的德國人成為波蘭人發泄對納粹仇恨的對象。
據國聯人權委員會通過調查確認,在德波邊界奧得—尼斯河以東地區,約有3300個城鎮鄉村發生過德國人被槍殺、搶劫、淩辱,甚至被活活燒死的暴行,而受害的多是無辜的老人、婦女和兒童。
在暴力的威脅下,德國人被迫背井離鄉,他們被勒令進入悶罐車或是步行至新的德國邊界。有的由通知到出發隻有數小時,甚至在路途中不糧食和車輛,令其徒步行走到德國。據統計,有201萬人在遣返途中死亡。
不客氣地講,奧古斯特驅逐德國人的行為是出於憤怒和報複,但他忽略了一點,他的手段和當年阿道夫驅逐猶太人沒有本質上的的差別,如果說有差別的話,那就是奧古斯特沒有像納粹一樣建立集中營,他是把新生的自由的意誌當成了集中營。奧古斯特的行為在波蘭受到廣泛支持,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納粹德國帶給波蘭和整個歐洲人民的傷害,遠比奧古斯特對德國人所做的驅逐要大得多。
阿道夫發動的這場大戰給歐洲各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的種種事實,世人皆知。在大戰之前,中東歐地區各民族混居現象相當普遍。據統計,波蘭東部1160萬人口中,波蘭人僅占38,而62是烏克蘭人、立陶宛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僅烏克蘭人就有440萬。捷克斯洛伐克人口普查時,捷克人僅占50,斯洛伐克人占14.7,其他則有德意誌人、匈牙利人、喀爾巴阡烏克蘭人、波蘭人等等。
德意誌族也廣泛分布在東歐各地,在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就有400多萬,僅在捷克斯洛伐克與德國和奧地利接壤的蘇台德地區就有350多萬。此外,在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俄羅斯等都有不少德意誌族人。
戰前,由於歐洲各國受阿道夫的影響,都普遍奉行歧視少數民族的政策,因而民族矛盾尖銳。而阿道夫也正是利用保護德意誌人利益為德國擴大所謂的“生存空間”為借口,從蘇台德地區德意誌人的地位下手,拉開了納粹侵略歐洲的序幕。
在納粹德國侵占了波蘭西部之後,阿道夫為實現其建立“千年帝國”的迷夢,發起讓散居在東歐的德意誌人“回歸帝國”的行動,移居了約100萬德意誌人到其侵占的波蘭領土上,而為了給他們騰出地方,約120萬波蘭人或慘遭殺害,或被驅逐出去。
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隨著德意誌帝國的崩塌以及阿道夫的自殺身亡,納粹德國曾經加諸在各被占領國人民頭上的殘酷手段,被各國反過來報複那些普通德國人。
被驅逐的命運落到了德國人和中東歐各地的德意誌族人頭上。飽受納粹蹄踐踏的歐洲各國,出於對法西斯德國的仇恨,德國的和德意誌族平民成為新形勢下的受害者。而最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成了這場驅逐運動的領頭人。
中東歐民族矛盾本就激烈,而當時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在考慮戰後重建問題時,也主張以驅逐德意誌族人作為一勞永逸的解決民族矛盾的辦法。當時,在國聯各成員國領導人的思想中也認為,要在德國和其鄰國之間創造永久的和平,惟有通過建立民族單一的國家才能實現。其實,這種淨化民族國家的思想早在大戰期間,就廣泛存在於歐洲各國的政界和思想界。隻不過波蘭成了這種思想的第一個踐行者。
在波蘭首先開展驅逐行動之後,捷克隨即采取了形同的行動。隨後,東歐各國如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等國也同時開始了驅逐行動,從而造成了歐洲近代史上又一次大災難。
正德31年10月3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的奧西格,在光天化日之下發生了德意誌族人被圍毆、殺害、從橋上推到河裏淹死的慘劇,慘劇導致數十人死亡。據國聯人權調查事後調查結果顯示,這完全是捷克斯洛伐克新領導人煽動的結果,而非當地個別人背後挑唆的偶發事件,更不是所謂群眾自發的行動。
捷克斯洛伐克戰後首任總統愛德華?貝奈斯,早在流亡倫敦期間就號召捷克斯洛伐克人“要加倍地向德意誌人無情地討還他們自從欠我們國家的債”,“把他們趕出家門,德意誌農民不許擁有哪怕一寸土地”。
這種以類似希特勒法西斯對待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手段,來對待戰後的德意誌族和德國平民的政策和行動,在戰後中東歐各國十分普遍。例如,在德軍被鐵托領導的反法西斯武裝趕出塞爾維亞之後,鐵托宣布德意誌族人為“人民公敵”,剝奪其公民權。當時留在塞爾維亞的德意誌族約20萬人受到殘酷報複,被關入集中營的約為16萬人,被殺害、折磨致死的達5萬人。
戰爭剛剛結束,東歐各國就開始不分青紅皂白地驅趕一切德國的和德意誌族居民。在最野蠻和最混亂的驅逐初期,往往是限他們在幾個小時之內集中,而後或趕上悶罐車或令其步行到德國的邊界之內。被驅逐的德國人和德意誌族人與戰爭末期逃避戰火的700萬難民擠在德國各占領區,局麵極為混亂,一度甚至引起饑荒。
死於逃亡和被驅逐路上的人數無法統計,估計要以10萬計。大明帝國《時代》雜誌,在專欄內用“歐洲從曆史上最恐怖的戰爭過渡到最可怕的和平”這樣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形勢。
正德32年10月,《大明日報》的報道評論道“這種範圍的遷移和它實施的條件是曆史上無可比擬的。誰若是直接經曆這種恐怖,他會毫不懷疑這是對人類的犯罪。曆史將會給予它可怕的報複。”
從正德31年6月,《維也納條約》簽訂生效開始,截至正德33年10月11日,大規模的驅逐行動正式結束,從東歐各國領土上被驅逐或逃亡的德國人為710萬人,從波蘭中部地區被驅逐的德意誌族人為110萬,從捷克斯洛伐克被驅逐的為290萬人,從匈牙利、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被驅逐的合計為70萬人。
z酷匠網首發。
正德32年2月,自由德國邊境,大明日報戰地記者朱清馨寫下了一句話“這種所謂的‘民族交換’,除了針對德意誌族人外,目前還涉及無數波蘭人、匈牙利人、捷克人、猶太人等等。這種強製大遷移,甚至連一個世紀前的民族大遷徙運動,也無法同東歐國家麵臨的這種規模空前的運動帶來的困難相比。這種大規模驅逐和強迫移居的結果,會讓中東部歐洲在戰後普遍形成單一民族國家,猶太文化已被阿道夫消滅,德意誌文化現在也從中東歐消失。許多曾經繁榮的大城市如維爾紐斯、柯尼斯堡(現俄羅斯的加裏寧格勒)、布列斯勞(現波蘭的雅羅茨瓦夫)的居民構成徹底大換血。這樣慘痛的經曆將在被驅逐者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創傷!”
請瀏覽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