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0章:度牒K線

字數:3647   加入書籤

A+A-




    熙寧二年,九月丁卯,初四。

    汴京發生了兩件大事,且都與張子頌密切相關。

    第一件事,‘解試’放榜了。

    毫無意外,張子頌高中‘解元’,貴為新科舉子第一人。太學士子們開始猶豫,還要不要去‘石碑’處留言罵人?

    而福建兩大才子,新黨代表葉祖洽,得了第二;舊黨代表上官均,則得了第三。王安石的親傳弟子陸佃,卻隻得了第四。

    大宋百年承平,重文輕武已成律令。三年一屆的科舉考試,既是朝廷取仕之法,也是民間鯉躍龍門的唯一途徑,可謂是舉國關注的頭等大事。而解試雖然比不上‘省試’和‘殿試’,卻也是‘省試’的風向標。

    且百年以來,‘會元’和‘狀元’,多從‘解元’之中產生。

    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

    “難不成來年開春,‘庸黨’將會‘貢舉奪魁’?”

    韓維兄弟兩,恨得牙癢癢。

    第二件事,‘常平給斂法’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苗法’,正式頒布了。

    說來有些諷刺,大宋民間素聞王安石有賢名,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百姓們翹首以盼王安石任參知政事,能給他們帶來福祉。卻不知,正是這‘青苗法’將逼得他們傾家蕩產、身陷囹圄。

    而朝堂之上,遠在‘青苗法’頒布前,新舊兩黨就已唇槍舌劍,吵得不可開交。無它,隻因青苗法的前身,就是‘常平法’而已。說白了,就是朝廷為了穩定米麵等民生物資的價格,在豐年時高價買進,以防價低損害農民;而在荒年時又低價賣出,以防市場價高餓死農民,簡稱‘豐則貴取,饑則賤與’。

    其實早在唐朝,常平法就被劉晏玩溜了。大宋也執行多年,隻不過優化了一下,叫作‘常平倉製度’。就是在各州府設立倉庫,叫作常平倉,‘豐年則糴[di],歲儉則糶[tiào]。’當然,朝廷也不傻,規定賣出價格不能低於購買時的本錢。

    事實上,常平倉製度也遠在戰國時,就被李悝範蠡等弄出了雛形,兩漢、兩晉、隋唐也都一直延續。所以,王安石這‘青苗法’又喚作‘常平新法’,也叫‘常平給斂法’。原理上與常平法一模一樣,隻不過目的不同罷了。

    常平法的本意是為了穩定物價、賑救農民。

    而王安石的‘青苗法’,卻是將‘常平倉’裏的糧食等,當做本錢‘青苗款’,貸款給農民,並收取20的利息。

    這利息高得,哪裏是救農民,分明是為了國庫牟利!

    可蘇轍、範純仁等反對,卻被罷官。

    為何又說這‘青苗法’與張子頌有關?其實是指本錢‘青苗款’不隻需要糧食,還需要銀子。而開封府的本錢,卻是張子頌給的。一千張度牒換的嘛。

    按理韓維有了本錢,該與張子頌相安無事才對。但青苗法正式推出之後,韓維又麵臨著‘怎麽把錢貸出去’的問題,他便又想到了張子頌。

    何況兩人一直有仇,韓維不坑他坑誰!

    隻是,張子頌此刻,卻沒怎麽關注‘解元’與‘青苗法’。

    他正計劃著,將度牒換成銀子。

    當然,這種事情對張子頌來說,不算什麽的難事。早在成立‘中庸財經’之前,他就已經有了完整方案。是以此刻,隻是命令王詵刊登韓宗師斷腿之事。尤其還強調凶手已經買了度牒,逃去五台山出家了,按律可以免罪。

    一時間,韓家有些尷尬。

    韓維弟兄八人,個個為官、一方大員,韓絳更是官至樞密副使。但張子頌被人斷了腿,父親以及叔伯等人卻是無能為力。

    這事兒,實在是丟人啊!

    可張子頌卻仿佛故意刺激韓家,‘中庸財經’上每天都在連篇累牘刊登這事兒。當然,張子頌也不隻刊登凶手免罪,還大肆炒作‘祠部’今年的‘度牒額度’已經發放完畢,汴京城中‘一牒難求’。

    炒作的結果,便是度牒價格水漲船高。

    官方定價一百三十兩,僅兩天過去,就已漲到了一百五十兩。

    圖圖大概也看出了張子頌的意圖,便是屁顛屁顛的跑來問道“少爺,度牒已經回本了,咱們是不是可以出手?”

    “不急,不急。”張子頌卻擺了擺手,“多少總要賺點嘛。”

    “對,對,多少賺點。”圖圖一臉附和。

    但是圖圖的‘賺點’,與張子頌的‘賺點’,顯然不是一回事。接下來的幾天,中庸財經繼續炒作度牒稀缺,還每天把度牒的價格也刊登了出來。並且,張子頌還要圖圖將其做成了‘柱狀圖’,每日價格用一寸寬的‘豎條’表示,按價格高低不同,柱狀條也高低變化,並且排在一起,下麵標明日期。

    圖圖看了之後,當即點讚,“少爺,價格變化很直觀啊。”

    “當然。”張子頌點了點頭,“這圖還有個名字,叫‘度牒價格k線圖’。”

    k線圖?圖圖表示糊塗。

    張子頌也沒興趣給他解釋股票術語,而是繼續吩咐道“從今以後,做三張表,一張按日標示,叫‘日k線’;一張按‘十天平均值’標示,叫‘旬k線’;再一張按月取平均值,叫‘月k線’。”

    “好的,少爺。”圖圖對此,深表佩服

    “有了‘k線圖’,大家對於度牒的價格變化,必可了然於胸。”

    “嗯。”張子頌點頭,“忽悠也更容易些。”

    k線圖的出現,引起了宋人對於度牒的關注。不過普通百姓對此卻隻作為談資,並沒有想到要去購買,並坐等升值。但是少部分精明的商家,卻已想到了此處。更有個別商人來到張府,詢問有沒有度牒出售。

    張子頌一律回答“有,但是不賣!”

    “少爺,差不多得了。”圖圖卻是有些著急,“度牒已經漲到二百銀子一張了,再不賣的話,萬一掉價怎麽辦?”

    “不會的。”張子頌卻一臉篤定,“炒股嘛,就得炒。越炒越高!”

    隨後還加了一句“看我教你怎麽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