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小院風光

字數:3181   加入書籤

A+A-




    白洋被莫愁看得有點兒發毛,強裝鎮靜地說道“我就會一些跌打損傷的小傷,全是小時候經常受傷,才慢慢學會的,藥師叔才是真正的大拿。”

    往事不堪回首啊,當年練武的時候,就是在老爺子的荊條棍兒下成長起來,摔傷、骨折、錯位那都是家常便飯,為此老太太沒少和老爺子紅臉。最後在老爺子和藥師叔的熏陶下,治療跌打損傷的本事自然就上去了。

    “那也很不錯啊,馬原的傷那麽嚴重,送到醫院裏肯定要做手術才能治好的,沒想到你徒手就能接骨。”莫愁眼眸更加明媚,背著手在白洋眼前跳來跳去。

    “藥師叔還能做手術呢。”白洋嗬嗬地傻笑。

    “我看藥師叔是中醫啊,難道他在大醫院進修過?”莫愁驚訝地看著他,沒想到小小的山寨真是臥虎藏龍。

    “怎麽可能?”白洋搖了搖頭,藥師叔是傳統的中醫,到大醫院進修要拿錢的,而且進修名額那麽緊俏,沒有門路,一個山區的赤腳大夫怎麽可能到大醫院進修熱門的外科呢。

    “那···”難道藥師叔是自學成才嗎?

    “中醫外科,自古有之,三國時期就有華佗給關羽刮骨療毒,給曹操坐開顱手術的記載,誰說中醫不能做外科手術啊。”白洋反駁道。

    其實中醫外科的發展脈絡相當清晰,公元前1300多年前,甲骨文上就有關於外科手是的記載,《山海經·東山經》就有了外科手術工具的記載,到了西周《周禮·天官篇》開始將外科醫生歸為一科。

    漢代除了華佗的麻沸散最為著名之外,更有著作《金創瘓疚方》問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中醫外科發展較快,有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我國現存最早的外科專著《劉涓子鬼遺方》,隋朝由巢元方等編寫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燾的《外台秘要》。

    宋、元、明、清時期更是中醫外科發展成熟時期,都有著作等身的作品。不過因為列強入侵,中醫發展受到嚴重的衝擊,西醫更是大行其道,使得中醫外科漸漸不為國人所熟知,也有了社會上不知中醫有外科的笑話。

    “藥師叔,這麽厲害?”莫愁也是嚇了一跳。

    “當然,整個滇西縣沒有不知道我藥師叔的大名的,許多縣城的人,得了什麽疑難雜症都會到鄭家寨來碰碰運氣,如果不是藥師叔不肯到縣城開診所治病、不肯出診,經常施醫舍藥,他早就成了我們九寨難得的富翁,你也知道現在醫生有多吃香。”白洋一直覺得藥師叔是個奇人,一有機會就會誇獎一番。

    “你看,藥師叔家裏的小院都不種菜,種的都是一些中藥材。”白洋指著院子裏爭奇鬥豔的花朵,笑眯眯地說道。

    剛剛因為緊張,莫愁都沒注意周圍的環境,這時候才注意到眼前的小院實在是精致極了。

    院子前流過的一灣泉水被藥師叔用石頭砌成的小小的溝渠引入院子裏一方不規則的池塘裏,順著溝渠偶爾會有幾尾遊魚前來駐留、嬉戲,池塘裏種著幾株蓮花,山風拂過驚擾了滿池的嬌羞。

    小院門口兩從月季開得正旺,粉紅色的花瓣把整個小院守衛的恰到好處,徜徉在溫婉之中,來到小院近前心中不覺平和了幾分,玫瑰、牡丹、菊花合理的分布,進入小院,花團錦簇的眼裏不覺閃過幾分驚豔。

    五顏六色的牽牛花爬滿了雅致的竹籬笆牆,在山風中搖曳,生機盎然的小院立馬多了幾分野趣。

    “真漂亮,沒想到藥師叔還是一個雅人。”莫愁羨慕地看著小院的一切,她一直憧憬著自己能夠擁有這麽一個小院。

    “哈哈,那你可就錯咯。”白洋不由得哈哈大笑。

    第一次有人說藥師叔是個雅人,以前進山的日子,就是獵戶叔都不願意跟著藥師叔進山,在他眼裏隻有藥材和野草的區別,追逐的獵物也是有沒有藥用價值,每次獵戶叔都要跟伺候大爺一樣,管理他的安全和吃住。

    真正收拾院子的還是藥師嬸,這些花花草草的能留在院子裏,多半是藥師叔看中了它們的藥用價值,能夠時不時地就地采藥,他才允許藥師嬸侍弄這些花。

    “怎麽我說得不對嗎?”莫愁奇怪地看著白洋,不知道他在笑些什麽。

    “藥師叔有時間還要炮製幾味藥草呢,他哪有閑情雅趣伺候它們,不在它們身上索取藥材就謝天謝地咯,這些都是藥師嬸弄的。”白洋笑嗬嗬地解釋道,把藥師叔慘無人道的出賣了。

    “你個混賬小子,有你這麽背後編排人的嘛。”藥師叔正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藥水從廚房裏走出來,聽到白洋正在編排他呢,不由得勃然大怒。

    嚇得白洋直接向後竄出去三尺遠,抬眼正瞧見一臉怒容的藥師叔,心中不覺有幾分尷尬,沒想到這時候藥師叔出來了。

    “那個藥師叔,是不是嬸兒沒在家啊,你放心我這就做飯去。”白洋看了看時間,發現馬上就要晌午了,趕緊岔開話題。

    這時候不見藥師嬸,一準兒沒在家。指望藥師叔做飯?還不得把飯當藥熬了嗎,他是有前科的。

    “不用,你大伯說了,晌午讓我到白家寨吃飯去,廚子那家夥要做大鍋菜,我對付一口就行。”藥師叔擺了擺手,藥師嬸不在家的時候,他可是東家、西家的吃慣了。

    “這可不行,藥師叔藥師咱爺倆怎麽都行,你看看你屋子裏還有一個傷病員了,其他人也累得夠嗆,有幾裏路啦,你讓他們怎麽過去?”白洋指了指藥師叔的藥碗,又指了指一屋子的人。

    藥師叔點了點頭,“還是你小子想得周到。”

    以前家裏滯留病人的時候一般都是藥師嬸張羅,要不就是投親靠友,用不著他操心,但這幾個人明顯就是外鄉人,怎麽辦?

    “我想吃雜魚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