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四章 潁州

字數:4922   加入書籤

A+A-


    崇禎十五年十二月初三日的下午,方氏父子帶著登萊援剿先遣軍的先頭人馬抵達了沈丘,到了當日傍晚,跟在後方的步卒們和大批從新蔡出逃的百姓們相繼到達。
    沈丘小城內本就不多的百姓,見了官軍到來,一樣感到害怕,家門關門閉戶,形同戒嚴。
    好在登萊援剿先遣軍原來就有一些幹糧,加上他們在新蔡之戰中收獲了一批糧食,又有大批馬、騾等牲口隨行,也不需要從沈丘搜刮補給。
    隻是安撫了本地官吏,出了安民告示,在城內休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再啟程,奔鹿邑、亳州一帶去了。
    其實到這裏,他們就已經進入了十月裏河決開封所形成的黃泛區的重災區,但是幾個月過去,本地積水沿著大小河道往東南傾瀉,內澇已沒那麽嚴重了。
    加上進入閏十一月後的十二月,天氣寒冷異常,低窪處的積水以及大小河道都結了厚厚的冰,原來黃泛區的泥濘也都凍得相當堅硬,通行已無虞。
    最重要的是,離開了沈丘,繼續往北跑,就算是遠離了汝寧府幾十萬流賊雲集的危險之地,方氏父子與各營將領的心境已大為不同。
    各營兵馬與跟隨北上的百姓們就是走得慢一點,他們也不再反複催促和恐嚇了。
    至於早先從新蔡轉道南下,逃往固始的督師侯恂一行人,也在派人打聽了六安方向的情形後,於十二月初四從固始出發,再次轉道往東南方向的六安挺進,投奔廬州總兵黃得功去了。
    然而,與此相應的是,在新蔡小城外麵吃了一個大虧的劉宗敏、田見秀、劉芳亮等人於次日早上逃回汝寧府城後,果然不肯甘心。
    劉宗敏、田見秀在分別領受了李自成的一頓鞭打之後,收攏了各自敗歸的營頭,爾後再次請得大批馬步兵,折返了回來。
    這一次,他們率領的馬步軍帶著大批火炮輜重前來,拖慢了他們的行程,也使得方氏父子帶領的登萊援剿先遣軍等部兵馬以及那些跟隨北上的百姓得以逃出生天,逃到了北方。
    但是一些心存僥幸,沒有跟著登萊軍北上逃難的百姓可就倒了大黴了。
    十二月初三的傍晚,劉宗敏的先頭部隊再次抵達他之前失敗的地方,新蔡城外,得知之前守城的官軍已經逃走,劉宗敏暴跳如雷,一邊派人往東追擊,一邊揮軍入城,將怒火傾瀉到了沒有逃走的百姓身上。
    崇禎十二年十二月四日一早,前往新蔡以東追擊的賊軍騎兵送回消息,說是在潁州方向發現大批人馬東逃的情況。
    劉宗敏、田見秀得到這個報告,當即決定繼續東進,隨後他們下令殺光城內百姓,然後叫人到處縱火,燒了新蔡城,並於當日上午指揮大軍,開向了潁州城。
    十二月四日傍晚,劉宗敏率領先頭騎兵人馬約四萬眾,抵達潁州城下,迅速將潁州城四門團團圍住。
    而前一天剛剛帶著大批數萬汝寧團練鄉勇與士紳百姓,在劉肇基率隊護衛下抵達潁州落腳的朝廷監軍文官孔貞會、汝寧府同知韓煋等人,頓時傻了眼,慌了神。
    他們也知道,潁州距離流賊大軍雲集的汝寧府,還是有點近,不夠安全,本打算在潁州城內歇歇腳,休整一兩天再往東,奔中都鳳陽城去的。
    畢竟,中都鳳陽有個“廬鳳總督府”。
    而且,今年新到任的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廬、鳳等處軍務的馬士英,頗有手腕,五月底剛一到任,就上書表奏黃得功為廬州總兵,劉良佐為鳳陽總兵,廖應登為安慶總兵,隨後督率黃、劉、廖三部兵馬,迅速扭轉了廬州、安慶等地流賊肆虐的形勢。
    眼下雖然黃、劉、廖三部兵馬主力為了預防“獻賊”再次東進,仍分駐廬州、安慶等各地,主力並不在鳳陽,但鳳陽重地,總督馬士英斷不敢疏於防禦,所以必有安排。
    正式考慮到了這些,孔貞會他們本來已經決定了在初五一早就啟程的,結果劉宗敏所率流賊來的太快,初四晚上就率領大批騎兵圍住了潁州四門。
    還是汝寧團練“練總”沈萬登見勢不對,趕忙趁著入夜之際,流賊先頭人馬隻圍了城門,還沒得及把城四下封死的時候,選了一些熟悉本地地形的親兵分頭縋城而下,叫他們趕往鳳陽報信求救去了。
    他們以為,潁州乃是鳳陽府西部門戶,流賊來打潁州城,鳳陽總督馬士英肯定會發兵來救,不然的話流賊繼續東去,為禍中都,馬士英擔待不起。
    孔貞會、韓煋他們想的倒是沒錯,但是他們卻高估了鳳陽總督馬士英手下的實力。
    馬士英之所以在被崇禎皇帝下旨起複,用為鳳陽總督之後,立刻上書大肆重用武人,並放權給原本駐紮在定遠,主要負責護衛鳳陽皇陵的黃得功,還給予了充分的信任,讓他總領本部和劉良佐、廖應登兩部兵馬移鎮廬州驅賊,主要是聽取了其妹夫越其傑的建議。
    這個越其傑,是現任登州知府袁樞的好友,此前一直在登州袁樞的幕中為其出謀劃策,並因此不僅認識楊振、方光琛、張得貴等人,而且還曾多次前往旅順口,對金海、登萊二鎮情況相當熟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此,楊振一度還曾提出過,要上書為他謀求萊州知府的位子,後來因其隻有一個舉人的身份,而且還受到過其大舅哥馬士英在宣府巡撫任上的貪腐案的牽連,最後不得已而作罷。
    沒錯,這個越其傑,正是馬士英的親妹夫。
    也正因此,馬士英被起複任用為鳳陽總督的消息傳出來以後,越其傑辭別了登州,趕往了鳳陽,進入了馬士英的幕府之中。
    那之後,馬士英這個鳳陽總督的很多舉措,背後都有其妹夫越其傑的影子。
    也因此,這一世,馬士英在出任鳳陽總督後的許多作為,因為越其傑與金海鎮的關係,特別是與楊振的關係,在其建議下,也顯得更加不拘一格和雷厲風行了。
    比如安慶府的官軍兵馬,原本並不在他這個鳳陽總督的直接管轄之內,但是為了圍堵張獻忠的賊軍,他越權直奏,保舉了駐兵在安慶府與廬州府相鄰處的桐城守將廖應登為安慶總兵,一舉贏得了廖應登的竭誠效力。
    然後在廖應登這個安慶本地總兵的鼎力支持與配合下,黃得功、劉良佐他們這些外地官軍,才在人生地不熟的廬州府、安慶府接連取得大捷,將張獻忠及其所部流賊趕到了廬州與安慶西部的群山之中。
    同時,還是因為越其傑的關係,這一次河決開封之後,鳳陽府等地雖然受災嚴重,但並未出現大批災民走投無路,最終導致徐、鳳、淮、泗一帶民變四起的糜爛局麵。
    因為越其傑在登州府的時候,一直都是在做賑濟流民,並安排登州流民渡海北上金海鎮的事情。
    他不僅知道楊振敞開了接受流民渡海北上的方略,而且也知道金海鎮、登萊鎮轄內有糧食,至少不缺粗糧。
    鳳陽總督府轄內沒有餘糧,但是金海鎮、登萊鎮轄內有。
    鳳陽總督府安置不了的大量災民,金海鎮、登萊鎮有實力安置。
    當然了,如果不是因為馬士英到任鳳陽之後需要他補救的地方實在太多,錢糧實在短缺,越其傑甚至已經準備仿效楊振,開始在鳳陽周邊尤其沿淮兩岸的大批撂荒的土地召集流民就地屯墾了,
    番薯和土豆,他在登州和旅順口都見過了,而且也吃過了。
    他知道它們不難墾種,而且容易成活,產量也相當不小,若能在沿淮兩岸推廣開來,鳳陽總督府轄內缺糧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可惜的是,現在正值寒冬臘月,他空有其心,卻根本無從著手。
    隻能到處張貼告示,把轄內大批的災民引導流向淮安府北部的海州一帶,讓金海鎮出糧賑濟,同時也讓金海鎮的船隊將他們帶走安置。
    但是盡管如此,河決開封和此前流賊肆虐所造的鳳陽府地界各處的殘破與凋敝,仍舊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善。
    馬士英、越其傑他們也想學登萊巡撫方一藻,招募豪傑,揀選青壯,然後擴充軍隊,但他們卻難以做到。
    因為方一藻這個登萊巡撫,背靠的是楊振,支撐他這麽做的,是金海、登萊二鎮早在三年前就開始的募民開荒屯墾攢下的錢糧。
    而這一切,也就注定了馬士英的手裏,除了駐兵廬州的黃得功所部,以及眼下分兵於安慶府,防備張獻忠手下流賊的劉良佐、廖應登所部的人馬之外,根本沒有多餘的軍隊派往四百裏外的潁州。
    崇禎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潁州城被劉宗敏率領大批流賊騎兵包圍了幾天之後,被隨後趕來的田見秀所帶的大批火炮和流賊步兵所攻破。
    親自坐鎮西門禦敵的孔貞會出逃不及,被俘,與潁州衙署及潁川衛大批官將一起,選擇了投降。
    城破之際,分守其他幾門的劉肇基、沈萬登、韓煋率眾出逃,撞上劉宗敏麾下封堵各門的騎兵,數萬之眾一哄而散。
    沈萬登率部簇擁著汝寧同知韓煋,趁著劉肇基大戰賊軍的時機掉頭南下,帶著三千餘騎,逃往壽州而去。
    劉肇基率部左衝右突,最終突破流賊騎兵的封堵,率領入關以來僅剩的本部騎兵一千八百餘人,逃往宿州去了。
    (本章完)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