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九章、謀全局者
字數:2447 加入書籤
八月末,雒陽,皇宮。
尚書官署內,各曹僚佐小吏來回穿織,一片忙碌。
【注:東漢尚書官署在宮禁內,稱為台閣,故有尚書台之稱。】
此時的尚書,正是“在野為大儒,出為將入為相”的盧植。
早就雙鬢斑白的他,眼中滿是血絲,臉上也不乏困倦之色。
他已經好些日子沒睡個囫圇覺了。
從光武帝劉秀開始,尚書台就成了大漢政務的中樞,朝野事無巨細皆參與其中。
如今正逢朝廷各路平叛大軍四出之際,身為尚書又一直任事勤勉的盧植,自然也是忙碌得腳不沾地。
不過事有輕重緩急,他如今的心思,主要集中在軍情上。
因而,當武都郡的兩份軍情上表,同時被小吏呈上來的時候,他眼中就閃過一絲精芒。
一份正常上表,一份八百裏加急,深諳兵事的他怎麽可能不覺得蹊蹺?
急忙展開了過目,又對照兩份上表日期和最近朝廷對武都郡的調度,便心中了然,撩袍起身就急匆匆的尋天子而去。
最近,天子劉宏都在西園中。
偶爾觀兵操練,也能給他對各地叛亂的憂慮,找些心理安慰。
這時候盧植來求見,讓他頓時就眉毛深鎖。
能讓尚書親自跑來呈上的事情,絕對不是什麽小事!
難道是平叛戰事不利?
他心頭瞬間閃過的是這個念頭,也揮手讓隨身的小黃門將盧植引到別殿奏事,免得人多口雜泄露了軍機。
一番見禮後,盧植便將上表呈上,並加了一句:“陛下,此事若能成,乃我大漢之幸也!”
嗯?
不是鬧心的壞消息?
天子劉宏眉毛舒展了些,也快速翻閱起來。
華雄和太守劉躬的兩份聯名上表,所說之事是相同的。
隻不過以八百裏加急的那份,更加詳細了些。
比如討伐宋健之謀的各部兵力調度分工,以及糧秣調度等。
還講述了他去益州巴郡,會讓宋健守備鬆懈的緣由,並且推舉在臨洮屯田養兵的張都尉,作為統一調度將率。
天子看完,先是麵露喜色,然後就眯起了眼睛。
想了想,便朝著身旁伺候的小黃門揮袖,“速去將討虜校尉傳來。”
“唯!”
待小黃門的身影,消失在門外後,他才目光炯炯的盯著盧植,“卿深諳兵事,覺得華狩元此謀,有幾分成事的把握?”
“回陛下,臣以為護羌校尉此謀,勝在出其不意,又有裏應外合之便,當有六分可行!”
才六分?
難道是覺得華狩元年齒太輕,便小窺之?
天子劉宏揚了揚眉毛,麵露疑問之色。
盧植見狀,連忙再度行禮,壓低聲音解釋道:“陛下,臣是擔心護羌校尉的直屬兵力不多,而賊子宋健依舊有六千餘騎,敵我懸殊。此外,此番又是以臨洮南部都尉統一調度,恐怕羌胡難盡心盡力。”
呃......
原來如此!
天子恍然大悟,連著點了好幾次腦袋。
華雄所轄兵力不多,這是誰都知道的。而且潛入抱罕的兵卒,分別是華車和元棘亓這兩位“歸義羌長”的族人。
都是“畏威不懷德”羌人!
在西北邊陲的羌人,在大漢朝廷的聲譽可不怎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