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三零章、羌人少年
字數:2179 加入書籤
窮山惡水,出刁民!
如今大漢朝的百官們,普遍用這句話來形容涼州的漢家黔首和羌胡。
其實呢,以前的西涼並不窮。
公元前121年,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那個開始時候,西涼就是富得流油的存在。
是汗水滴落塵埃時迸裂開,都能閃耀出黃金色澤的讚譽。
大漢朝隨便一件絲綢或陶瓷,從這裏出發進入西域遠達中亞東歐,都能換成黃金滿載而歸。
一條絲綢之路,無數趨之若鶩的商賈,還有多個慕名而來的邦國使者團,造就了西涼的盛極一時。
然而好景不長。
自公元1年開始,大漢朝就放棄了對西域的控製。
讓西域各個小國紛爭不斷,也影響了絲綢之路的通行。之後大漢朝為防止西域的動亂波及,經常關閉玉門關。
沒有了大漢朝“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強勢庇護,商賈們也開始望絲綢之路而興歎。他們不敢再走了,不然就是人財兩空,便轉為選擇了海上絲綢之路。
涼州,也因此慢慢積貧積弱。
貧窮困頓,是會引發許多矛盾和不良現象的。
尤其是在民風彪悍的西涼,家家戶戶的男兒都會練武習射。他們既是為了能倚仗勇武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也是為了防備遇到了不平之事,能夠有奮起反抗的資本。
當然了,也有些人會為了過得好點而鋌而走險,給自己頭上安上一個賊寇之名。
其中,不光有羌胡和浪蕩兒,還包括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黔首!
對此,有人會悲天憫人的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西涼黔首百姓為生活所迫,背上賊寇之名也是無奈。
但對於華雄來說,天大的理由,都不是殺害他阿父阿母的理由。
是的,他通過蛛絲馬跡中發現,行凶的人就是漢家的黔首!
那些在村落裏,秉持淳樸作風、堅守麵朝黃土背朝天本分的黔首;在拿著繯首刀外出以後,就會對外鄉人露出獠牙來!
這也是他親自來尋凶的緣由。
官府對這種殺人越貨的事情,已經司空見慣了。
不想去管,也無力去管。對於小吏來說,西涼豪右、羌胡大部落和官宦世家,他們一個都惹不起,也不想去惹。
他們能惹得起的,隻有縣城外村落的黔首們。
而剛好,他們絕大部分都出身於這些村落。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沾親帶故的人之常情,會讓他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先是大事化小,然後小事化無。
沒辦法,自從天子劉宏,從光和元年開始賣官鬻爵,清明吏治在整個大漢朝都變成了鳳毛麟角。
華雄不止一次聽他阿父說過,小吏們的不作為的屍位素餐。
也不止一次見過,黔首百姓們都是自己拿起刀子,去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所以他也明白,想報仇雪恨就隻能親自去尋找凶手,再手刃之!
他判斷凶手的依據,是他阿母的一支珠釵。
那是他阿母唯一的奢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