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十三章 政見
字數:5429 加入書籤
A+A-
“臣林延潮叩謝天恩!”
林延潮接過誥書後,見這封賜的誥書,背麵繪著端錦荷的圖案,用抹金軸,卷頭卷尾都有‘奉天誥命’數字。
這誥書一品也有一品的等級,這正好合乎林延潮眼下三品官員的等級。
這官員誥書的字數多少也有講究,官位越高,當然字數就越多。
林延潮鄭重收好誥書,然後擺在香案上,此刻他神情凝重,心情不能平複,一時不知說什麽話。
官場升遷之時,得意時,欣喜若狂,不可一世,或矯情鎮物,故作淡然,神態萬千,不能一一而道盡。
林延潮沒有想故意矯飾什麽,但整個人還是緊繃在那裏。
朱賡久在官場,身為吏部侍郎,對這一幕也是司空見慣,他與林延潮並肩站在一起,對眾官員道:“林部堂與本官相交多年,林部堂才學無匹,人品貴重,讀書為官都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吏部自楊太宰而下,都對林部堂評價極高。這正如聖旨裏所言眾士具瞻,四方屬望。”
有朱賡這一番話,等於代表吏部對林延潮撐腰了,也緩解了林延潮現在有些不知所措的境地。
林延潮定了定神,應答道:“小弟年輕資曆淺,不敢當少宰如此稱呼,以後還請少宰多多提點才是。”
在官場上,吏部尚書地位僅次於首輔,而吏部侍郎則能與其他五部尚書抗禮的。所以林延潮與朱賡現在雖是平級,但是他必須要放低自己的身份了。
朱賡笑道:“不敢當。”
然後文選司郎中邵仲祿也是出麵道:“部堂大人,為官八載七遷,不到三十歲即已起居八座,但比起為學十五歲中解元,十九歲中狀元,三元及第不知孰難,孰易?”
“但會推之上,九卿皆推部堂大人為第一,而後禦筆圈用,可見無論是聖上還是百官心底,都意屬部堂大人。當年部堂大人奏章裏所言,*******,豈因禍福趨避之。邵某至今仍記在心底,邵某深信言為心聲,部堂大人必不負此言。”
林延潮向邵仲祿拱手謝過,他知道對方也是為自己站台,畢竟自己不到三十歲即身居三品,會有人不服,但這比起三元及第而言,哪個更容易一些呢?
經過廷推,還是廷推中的正推,再經天子圈選。
這是官員最穩妥的道路,從程序上而言,無可挑剔。如果再有人質疑林延潮年輕,但是你這話是質疑當朝九卿,以及當今天子的眼光嗎?
經過朱賡,邵仲祿這麽說,眾翰林都是心緒萬千。
林延潮也是回過神來。
林延潮先向邵仲祿拱了拱手以示謝過,然後看向堂上的眾翰林劉虞夔,劉元震,蕭良有,孫繼皋,黃洪憲,曾朝節,劉楚先,張應元,陸可教,楊起元,楊德政,馮琦,孫承宗等等。
這些翰林大多科名在自己之上,是比自己提早進翰林院的,其餘也是共事了五年,兩年。
眾翰林們也是心情複雜,在翰林院裏利益鬥爭沒有其他衙門多,林延潮這一次升任禮部侍郎,還是令不少人心底不是滋味的。
眾翰林裏如劉虞夔是隆慶五年的庶吉士,他在萬曆八年為房考官,當年是他一手點的蕭良有,最後在會元之選上,眾翰林中唯獨他一人推舉了蕭良有。
最後林延潮以狀元身份至翰林院任修撰,劉虞夔不是狹隘的人,對林延潮不過平平而已,他最著重關照蕭良有,隱隱希望他以後在仕途上能壓林延潮一頭。
但八年過去了,不說蕭良有,連自己都被林延潮比下去了。
若是徐顯卿擔任禮部侍郎還說一些,但林延潮……他們也知道林延潮的才幹,將來遲早是要拜侍郎的,但不到三十歲位列部堂,心底不免有些百感交集,五味雜陳,心情複雜。
靜默了一陣後,林延潮整理了一下心情,一字一句斟酌著道:“方才太宰,邵郎中所言,林某愧不敢當。為官八載,不到三十歲即位列三品,這是聖上,百官對於林某的信賴,但對於林某而言實是愧不敢當,深恐不敢勝任。”
朱賡,徐顯卿等人吏部,翰林院的官員對於林延潮這話都知是官員上任正常的謙詞。
“但是……”林延潮話鋒一轉然後道,“但是林某想到了一位前輩,心底卻有些篤定了。”
朱賡心底訝然,這不是的正常套路啊。
眾翰林心想,林延潮在新獲任命時,要說什麽,難道是得意忘形了嗎?這時候說話不是應該謹慎嗎?
林延潮目光掃過眾人當下道:“林某要說的此人在翰院之中名聲不好,為官以來不少人以他為恥,而外麵言官說他是三奸,說他阿世媚上,有此人在百官不和,庶政不平。不過此人為官仕途卻一帆風順,為官不過六年即入閣。”
說到這裏,眾官員都知道林延潮要說的人是誰了。
林延潮道:“列位可能已經知道了,對方就是嘉靖初年的張永嘉。”
百官麵色凝重,林延潮這時候說這人幹什麽?難道是要翻車?
朱賡等官員向林延潮以眼色示意,但林延潮見到了卻依然道:“其實林某心中早有一言不吐不快了,今日諸公在此賀林某升遷之喜,但林某仍是憂慮重重。聖人有雲,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
“今日林某失人失言則在兩難,當說時不說,則失去了諸公對林某信賴,說了又怕犯忌,但林某寧可失言亦不可失人,今日唯有將肺腑之言,道與諸公!”
眾官員們聞言都是為之色動。
此刻林延潮終於將心中一口氣長吐,這就是直抒胸臆的感覺。
“張永嘉以大禮議出身,頗受朝臣詬病,但他在任首輔時,先後殆盡勳戚霸占之莊田,罷免天下鎮守內臣,此二事非一般元輔能所為。”
“張永嘉為官時,劉瑾之禍剛去,昔日公卿大臣見劉瑾需拜伏叩見,但張永嘉不然,權宦見之稱之‘張爺’,本朝自從以來,宦官斂戢,士氣得伸,文臣尊嚴皆拜張永嘉之故。”
“張永嘉,為官之際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林某曾讀他兩句詩至今思之,一首是‘一飯還三歎,黎民正阻饑’,一首是‘年饑難獨樂,官冗得偷閑’,憂國憂民之心見於字字句句之中。”
林延潮頓了頓然後道:“今日林某在此提張永嘉,不為其他,但敬重他裁革莊田,罷鎮守中官,整頓吏治之事。其抱負林某亦心向往之。為官之事固然喜亦,升官之事固然更喜,官至三品喜上加喜,但對於林某而言,為官並非為了位列公卿,起居八座,抱負不能施展,此三喜於林某又有何用?”
說到這裏,包括朱賡,徐顯卿等官員都是聽得陷入深思。
今日林延潮的話,實在對他們而言震動太大。
張璁一生辦成兩件事,一是削弱了太監的權勢,還有一點則是變法改革。
削弱太監權勢可以理解,之前就一直聽聞林延潮與張鯨不和,而壓製宦官勢力,對於文臣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
至於變法改革,這個問題就大了。
當年王世貞曾論林延潮,說他像張居正。
莫非林延潮是打算幹與張居正,張永嘉(張璁)二人一樣的事,那就是變法改革。
現在朝堂上的風氣大體上還是以變法為忌的。
林延潮對於變法政見如何,無人得知。
但是他當初上書為張居正平反,以及事功學派的主張,就是變法改革,這兩點令不少官員也敏銳地猜測到林延潮的政見。
但林延潮畢竟沒有親口承認,所以大家也隻是猜測。
現在林延潮說要效仿張璁,到底是壓製宦權,還是要變法改革?
萬一皇上知道了你林延潮要變法,他會怎麽看?會不會認為你就是第二個張居正,而不是第二個張璁?
無論是哪個主張,可以相信這事隨著林延潮今日說出,無疑以後會引起不小的轟動。
朱賡不由默默頓足心道,此子又來了,就如同當年上疏一樣,為何這麽急切,就算你要壓製官官,變法改革,如此大的事,怎麽能在百官麵前公開,就算你真有此心,不能等了入閣以後,自己當了宰相後表麵不動聲色,內裏再潛移默化嗎?
而麵對於此,林延潮則是心底有數,他知道在這個檔口上將自己政見公布,有不小的政治風險。
但是這如同一麵旗幟,必須舉起來的。
之前不說是因為人微言輕,而此刻說,就是不想將來有執政一日時,說一套做一套。張居正變法前車可鑒,而我之變法,則堂堂正正,水到渠成。
林延潮說完一拱手道:“肺腑之言,不吐不快,請諸公明鑒!”
堂上無比靜默,眾官員們此刻都不知道說什麽才是好的,附和還是反對。
所以他們選擇了集體的沉默。
然後同樣就在這時候,堂外卻響起了一片的掌聲。
眾官員望去,但見站在堂外的二十餘名庶吉士們都是雙手鼓掌,舉袖試淚,感慨而泣。(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