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做客

字數:5611   加入書籤

A+A-




    

    

    潘季馴先是贈書(河防一覽),再熬了雞湯(自己當被張居正貶官),繞了這麽大一個彎子,最後才透露讓自己接替他為河道總督的用意。

    平心而論,林延潮是十分感動的。但是出掌河道漕運總督,卻沒有在他意料之中。

    因為禮部左侍郎的身份,是可以直接入閣的。

    就算不能入閣,禮部左侍郎也可以晉吏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手握銓政,是一個鍍金的好地方。

    但河道漕運總督,林延潮卻是沒想過,因為這是外官。明朝還沒有官員是以漕河總督入閣的先例,當然也沒有翰林擔任漕河總督鄂先例。

    當然沒有這個先例,不等於說不能,手腕夠硬的話也是可以改變規矩的。

    另一個時空的萬曆三十八年,當時內閣隻有葉向高一人。

    葉向高雖與東林黨親近,但畢竟不是東林黨的自己人,於是朝中就有人提議,要打破非翰林不得入閣的陳規,要從外官中選拔內閣大學士。

    在野的顧憲成向葉向高,吏部尚書孫丕楊,推薦河道漕運總督李三才入閣。

    但此舉遭到了浙黨的嚴厲反擊,東林黨也是出頭為李三才說話,兩黨相互爭執,最後引起了一場大的黨爭。

    最後李三才見事不可為,不僅沒有入閣,還主動辭去了漕河總督之職。

    當然李三才是外臣,沒有翰林的經曆,所以他才如此費周章。但林延潮實不必如此,他也從未想過以河督入閣這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

    但是退一步來說聖意沒有轉圜,自己無法入閣,那麽出任河漕總督也是一個極佳的選擇。

    河漕總督與其他總督不同,雖不掌兵權,但是卻是天下第一肥缺,並且掌握著大明朝最重要的經濟命脈。

    說潘季馴說這些,林延潮也是有些進退兩難,難以抉擇。

    無法入閣,那麽河漕總督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但萬一接任河漕總督,那麽林延潮很可能會有失去入閣的機會。

    這就是擺在他麵前的問題。

    當然潘季馴就算向申時行推舉自己,自己也不一定順利擔任漕運總督,但在此刻卻是一個問題擺在了林延潮眼前。

    林延潮看向潘季馴道:“司空之青眼,學生實在……”

    潘季馴一擺手道:“不是老夫非要找你為替手,隻是探探你的口風,你先不用忙著感激。”

    林延潮差點翻了個白眼。官場上推舉引薦別人,都是恨不得把人情做足,要你以後如何如何感激的,有你這樣的嗎?

    林延潮勉強地道:“勞司空過問,這也是學生的榮幸。其實不瞞司空,學生這一次辭官是有苦衷的,陛下親口與元輔明言,以後不會允許學生入閣。”

    潘季馴點頭道:“好啊,既然陛下不讓你入閣,那你索性外放好了。”

    林延潮聞言心底大罵,麻痹,我不能入閣,你居然這麽高興。

    但見潘季馴笑了笑道:“宗海,老夫是過來人,告訴你一句,就算入閣又如何,不得聖意的內閣學士,就是兩頭受氣。而河漕總督乃封疆大吏,一方諸侯怎麽也比看人臉色的閣老強吧。”

    聽了潘季馴的話,林延潮倒覺得說得一點也不錯。

    林延潮當即道:“之前離京,學生早就絕了仕途之念。但蒙司空這一句話,學生若是拒絕,就是拂了司空的美意,沒錯,學生確是事功之心,不改此誌。但是聖意沒有轉圜,司空若推舉學生,學生怕是不僅陛下覺得學生辭官是出爾反爾,也是因學生的事而令陛下對司空有所看法。”

    潘季馴聽林延潮這麽說倒是點點頭,然後道:“不錯,經你這麽一說,老夫覺得自己想的不周全了。”

    潘季馴頓了頓道:“也好,那麽此事暫且擱下,你也是剛剛辭官,不如過個一年半載再說。”

    林延潮當即道:“司空的愛才之心,學生感激在心。”

    林延潮心底暗暗鬆了一口氣,如此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進可進,退可退。

    然後林延潮向潘季馴長長一揖,然後與眾人登上了座船。

    林延潮臨軒看著渡口上的潘季馴,心底感慨萬千。

    接著座船南下經運河到了徐州,然後又於揚州泊船。

    明朝的揚州,兼漕運,鹽業之利,乃天下最繁華的地方之一。

    另一個時空揚州破城時,清軍主帥收了徽州鹽商汪氏兄弟的三十萬兩銀子,他們懇請清軍不要屠城,但是卻沒有成功。

    而這個時代,林延潮來到這座江南古鎮,煙花古巷,腦中不是想起七十年後的一幕。

    船在揚州停泊時,往來檣櫓如麻,岸上居民稠密,到處都是做買做賣的商人小販,哪裏都挨擠不開,以至於令船上的人都無法落足下船。

    這個時代的揚州城有新舊二城,兩城間間隔著小秦淮河,舊城則有兩淮都轉鹽運使,以及府治,府學,而後來揚州人口增多,無數商人不得不住在城外,故而後來揚州知府也是出於備倭的考慮,建了新城容納這些外人居住。

    因此舊城住的多是讀書人,路上行人稀少,新城住的多半是富貴商人,商人要外出交際,所以新城是熱鬧非凡。

    林延潮讓女眷留在船上,自己下了船後便去了新城,現在這新城也無法容納更多的居民了,不少市井百姓又搬至城下居住。

    新城裏有磚雕門樓,鱗次櫛比的屋脊,小巧的繡樓。在這裏十萬家產的商人都是出不了頭,隻能算是小富而已。真正的大鹽商們生活可謂奢華至極,各種吃穿用度不提,揚州最有特別的就是這裏的風月產業,揚州瘦馬更是天下有名。

    張汝霖的兒子張岱在他書中記載裏寫到。

    揚州為巷者九條。巷故九,凡周旋折旋於巷之左右前後者,什百之。巷口狹而腸曲,寸寸節節,有精房密戶,名妓、歪妓雜處之。名妓匿不見人,非向導莫得入。

    由張岱的描述可知城裏居民十分密集,連帶著道路上擁擠不堪,路上行人接踵摩肩,曆史上外國人來到揚州感歎於街道上人口之多,以為出了什麽大事,但其實這一幕不過是居民的日常而已。

    眾人行在在新城裏,路上隨處可見的魚腸小巷裏,不知住了多少人家,其中有不少名妓就居住於這樣的巷裏,必須有專人帶路方能一見。

    也有懷才抱藝,精通詞曲的樂工樂師,也有為見佳人一麵,散盡錢財而窮困潦倒的讀書人。

    不過揚州不是屬於他們,這裏的繁華是屬於城中那些鹽商,宦官以及他的子弟,他們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的就是如此。

    王士性有相熟的紅顏知己,也有想見而未見的佳人,於是邀林延潮與他一睹杭州繁華。

    林延潮當即拒絕了,而他這些學生早知道揚州繁華,心底也是按耐不住。

    但林延潮想起七十年的事,雖心底感歎,也是同意他們出門,但天黑必須回到船上。

    學生答允一聲便離開了,而林延潮則與展明,陳濟川打聽後,卻來到一處鹽商的家中。

    沒錯,這家鹽商就是梅家。

    梅家在揚州的宅子,遠望去青磚黛瓦,與其他沒什麽不同,確實錢財到了梅家這地步,應該是要藏富不露了。

    林延潮遞上名帖通報後,門口的梅家下人臉色一變,然後立即入內稟告。

    不久梅家大宅打開了中門,一名老翁,以及兩位男子一並出門迎接。

    這兩位男子有一人是梅侃,還有一人年紀略大他一些,看去儒雅至極,絲毫看不出是商賈之家培養出的子弟。

    這個時代越是成功的商人,身上儒氣越重,當然這是儒商路線,為了方便與官場上的大員打交道,相反很多飽讀詩書的官員倒是一副商儈的嘴臉。

    “老朽拜見部堂大人,得蒙光臨寒舍,真是蓬蓽生輝。”

    林延潮笑了笑道:“老人家言重了,我與梅兄是老朋友了,路經揚州順道就來擺放,沒有提前遞帖,實在是失禮了。”

    老者笑著道:“部堂大人如此貴客,我們梅家是盼也盼不來,何談有什麽失禮,部堂大人裏麵請。”

    當下林延潮到梅家府上作客。

    卻說梅家乃是揚州最大的幾個商家之一,梅家雖是鹽商出身,但經營早已超過鹽業。而且他們在官場還很有人脈,之前通過放貸給官員,可謂在官場上廣結善緣。

    但梅家最主要的靠山還是張鯨,這一次張鯨倒台,梅家依仗著過去經營布局,暫時還能維持住局麵,但長久而言如果找不到新的大靠山,以他們現在這富可敵國的財富,早晚也會被人窺覬。

    故而林延潮專程來揚州一趟,就是為了招攬梅家。

    當然換句話來說,也可以看作林延潮來揚州請梅家支持自己。

    當然大家剛剛一見麵,話也不會說的這麽明,彼此都是在愉快的寒暄聊天中渡過。

    這老者自是梅侃的父親,現在梅家的掌舵人,但年事已高已處於退二線的狀態,而那年紀比梅侃年長的則是他的兄長,眼下梅家的產業多是由他們二人打理。

    眼下梅侃這位兄長雖不說話,但目光不時朝林延潮著看來,似乎在心底在掂量著什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