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以不變應萬變

字數:3398   加入書籤

A+A-




    迫於物價高,在長安立足的生活壓力下,劉千裏一身的幹勁。

    也有身為大家長之故,還是鋼鐵直男一個,自認為應該頂天立地,給妻子兒女撐起一片天。

    懷揣著這樣的心思擺攤,劉千裏來長安不到旬日,就已經做了不少竹編器皿之物,以及小的木匠活,比如根據女兒想法做的小杌子這些物什,都一起拿到了西市上賣,還一邊叫賣,一邊靠著這些木匠活為噱頭,讓人知道他是一個有手藝的木匠,從而靠此接一些大件的木活,多掙些工錢。

    這樣一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也就接觸多了,消息也自然更為靈通了,何況不需要耳朵聽,抬頭一看就知道了,這又是一個月過去,還是不見下雨。

    這農曆六月都沒下雨,眼看夏天就要過去了,顯然已經影響到農事了,哪怕現在在下雨,秋收也要欠了,所以多存點糧食沒有錯。

    環境影響人也造就人,在賢妻的相伴下,還有十年來的擺攤經驗下,更有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裏路,到底一路從千裏之遙的鄉野山村走到了長安,劉千裏在麵對可能的災情表現出了膽大心細。

    一開始有備無患,哪怕可能會買了高價糧,也毅然決然地從多年的積蓄中拿出十四貫買糧,此為其膽大之處。

    心細謹慎,又在於觀察了一個月之後,發現秋收也不能指望了,他開始再一次囤糧。

    農曆六月已經是夏天的尾巴了,原本抱有樂觀心態的人多開始動搖了,這一動搖,糧價自然也跟著再一次水漲船高。

    糧食漲價,糧商囤糧導致市麵上美食惜售,又或是限購以達到繼續漲價的目的。

    這時候各類手段剛剛開始,六月初的糧價還在三百三四十文一鬥,劉千裏借由每天擺攤消息靈通之便,哪裏有糧食賣,就先去哪裏買,有時候買一鬥,有時候能買兩三鬥,總之能買多少是多少,當然也不是每天都能買到糧,六月份這個月下來總體還是購得了兩石糧食,這又是約現代兩百二斤左右的糧食。

    等到這個月,就是七月間,明明晃晃地時序入秋了,雖然在很多時人眼裏這才是正兒八經的夏天要結束了,尤其是七月初七的七夕一過,白天還暑氣蒸人,早晚卻已經有了幾分涼意。

    也是這些許的入秋的征兆,再看天上還沒下雨,糧食一下在長安更為緊缺了。

    七月初糧食還三百八十文一鬥,到了今天七月二十六日,一鬥糧食就要四百五十文,等於一個月不到就漲了七十文。

    按照這個速度漲下去,可以想見到這個月結束,糧價十之直接突破一鬥五百文大關,整整半貫錢,一匹絹了!

    相對七月糧價上漲,最難的還是限購和惜售,長安普通老百姓拿著錢也買不到糧食,或者隻能買到很少糧食。

    如這眼看都要一個月下來了,劉千裏天天在西市上一邊擺攤一邊買糧,卻算上今天買到的一鬥,總共竟然才買了九鬥糧。

    不過從五月一次性購買五石糧,六月一整月前後購買了兩石糧,七月又買了近一旦糧,如今家裏是實實在在存了大半年的糧食,即使之後不買糧,他們家不鋪張浪費的吃,熬過今年冬天肯定沒問題,便是明年青黃不接的三月也能覆蓋,之後就是夏天了,雨後的春筍、滿山的野果野味、河裏的魚蝦蟹蟹,都能讓人糊口了,那時總該也能下雨了,冬小麥在芒種的農曆四月就該收了,他們一家也算是能安全度過這種非常時期。

    當然這些日子一家幾張嘴,少不得要吃,有劉辰星的俸祿米和來時柳阿舅給他們準備在米缸的糧食,加在一起也吃了將近三個月,到現在就要用到買的大價錢糧了。

    柳氏和柳阿婆在後院廚房準備一家人的晚餐,前院有荷塘景色好,爺仨就站在荷塘說著話。

    聽完阿耶劉千裏事無巨細地說完近來擺攤和囤糧的種種,劉辰星可以說已經算是基本了解長安現在的情況。

    不說關中地區這個大範圍,長安已經幹旱了四個月了,夏收和秋收都沒指望了。

    長安糧食價格瘋漲,已經瀕臨平頭老百姓承受極限了,此乃其一。

    其二,長安糧食有價無市,哪怕老百姓拿著錢也不好買到糧。

    綜上可見,長安已經出現了糧食恐慌。

    長安又乃天子腳下,恐慌絕對不可能有,現在當先安撫長安老百姓的恐慌。

    說來,無非就是旱災之後朝廷的賑濟。

    本朝旱災時的一向舉措,無非就是調粟賑民。

    此中有三大舉措,一是移民就粟,二是移粟就民,三是平糶。

    這三大舉措,在沈氏奪得天下,建立朝堂後就屢見不鮮。

    建國之初規定:”每歲水旱,皆以正倉出給,無倉之處,就食他州。”這一項就相當於移民就粟或移粟就民。

    更詳細的,離長安老百姓最近的旱災情況,就是發生在女皇夫婿沈氏高宗皇帝年間。

    她不久前才看見有記載——是歲,天下四十餘州旱及霜蟲,百姓饑乏,關中尤甚。詔令任往諸州逐食,仍轉江南租米以賑給之。”

    此類賑濟,在沈氏高宗皇帝當政間屢有發生。

    但是現在情況還用不到開倉賑濟,當是平糶,顧名思義就是遇到荒年,官府按平常價格賣出糧食,這樣一來就可以穩定糧荒,更穩定百姓恐慌。

    劉辰星聽完種種,一念就思及以上,對朝廷接下來應該如何做,沈仲夷一行人今日為何來,心裏已經有數。

    接下來,隻需再和阿兄劉青山、柳阿舅處再了解一下當今的時局,以及朝堂上對關中時隔多年又旱了的態度。

    劉辰星腦子裏飛快有了下一步的想法,當然身為區區九品女史,這麽大的事可能涉及不到自己,但此乃國家大事,她身為京官,一家人又都在京城,可謂處在這洪流之中,也唯有時時了解動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想到這裏,忽然發現自己和阿耶劉千裏近來所為所想頗為相似,不由偷笑。

    書客居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