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母女心思
字數:3482 加入書籤
童言無忌的話惹得諸位夫人笑語不斷。
都說隔代親,魯郡夫人對於明陽臉就沒冷過,笑眯眯的模樣與素日裏形象完全不一樣。
許氏看著時候差不多了,打算尋了熙和長公主找了個由頭出去。
薛氏無事不登三寶殿,這麽回來一遭一定有許多話與魯郡夫人講,她們橫在這怪多餘的。
明陽比薛巧卉還要小上一些,熙和長公主握著明陽的小手“跟著舅母去找你巧卉姐姐玩,好不好?”
明陽看向自己的母親,看到薛氏微微點頭之後,她淺笑著,脆生生的答道“好!”
許氏也開了口“兒媳還有事情要處理,就不打擾婆母了。”
一屋子的婆子丫鬟轉眼間就走的幹淨。
薛氏抬頭看著自己的母親,魯郡夫人再人都走了之後臉色冷了許多,都說慈母嚴父,可魯郡夫人似乎更偏向嚴母“你出嫁時我便與你說過,少來往,我們薛家與蜀王府都是忠於昭樂帝的,但你若常常回娘家,難免會叫人多心,薛家是否與蜀王府擰成了一股繩。”
這與魯郡夫人在薛氏回來之前的表現天差之別,之前的是關心薛氏的母親,現在的她,是平洛侯府的魯郡夫人。
薛氏斂著眸子,對於自己母親的這番話她看是認同,從大局來看確實如此,母親說的是實話,雖然不中聽了些“女兒也就在娘家才能尋到些地位。”
魯郡夫人淡淡的掃了薛氏一眼“受了委屈?”
薛氏神色平淡“哪有什麽委屈不委屈的,這麽多年都過來了,隻是女兒有些擔憂。”
薛氏擔憂的什麽,知女莫若母,魯郡夫人清楚的很“女子,誕下子嗣最為重要,饒是你兩個女兒都貴為縣主,也不如你府中的那位葉姨娘的龍鳳胎。”
薛氏不服“母親這話置平洛侯府於何地?竟拿女兒與身份低下的葉姨娘相比。”
“撇去身份,”魯郡夫人來回摩擦自己手上的紅寶石戒指,看著自己養大的女兒,冷冷道,“你還剩下什麽?”
自己女兒現在這個樣子也怪她,除了老大薛懷炔,老二薛懷玨與小女兒薛懷芊被自己保護的太好,老二還好些,娶的是熙和長公主,許多不妥的事情多虧了熙和長公主處理的極為完善。
但是小女兒命就沒這麽好了,天性純真高傲,當初她為自己女兒精心挑選,選中了蜀王府的世子。
按照平洛侯府與蜀王府的地位,兩者聯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可是,自己的小女兒固執,並不喜歡蜀王世子。
任她如何不悅也還是嫁過去了。
夫妻之間沒有感情,隻剩下身份地位,這樣的小女兒,怎麽不讓她心疼?
“不夠嗎?”薛氏微微揚眉,如明陽稚語所言,她與魯郡夫人長得卻有幾分神似,尤其是臉上帶著幾分淡淡的嘲諷之時,簡直如出一轍,“女兒眼睛看的清楚,心裏也分的明白,隻需要保住身份地位,夫君寵愛如同過往雲煙。”
魯郡夫人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表情,薛氏置之不理“母親莫要覺得我冷心冷肺,世子他也是如此,前些日子世子想要薑麒寄養於我膝下。”
魯郡夫人微微驚訝,平心而論,薑麒寄養於薛氏膝下,對薑麒來說,利遠遠大於弊,至少,他可以順理成章的繼承偌大的蜀王府,按照女兒話中的意思,應當是蜀王世子的意思,而且肯定沒和葉姨娘商量。
“這樣其實也好,你至少不是無依無靠。”魯郡夫人勸道。
“我可不想便宜葉姨娘。”薛氏喝了一口微燙的茶水,“我會為世子安排新人入府,生下的孩子由我來撫養。”
“話是這麽說沒錯。”魯郡夫人看的比薛氏要長遠,“但是你看看熙城長公主你便知道了,領養的遠不如自己親生的。”
“我這次回來就是想在這安靜的待上一些日子,新人入府,看著礙眼。”薛氏還真不是嫉妒,隻是怕其中有幾個葉姨娘之流,還要麻煩她去清除,累得慌,“母親說的話我都懂,我與世子早無情分,此事順應天意就好。”
“實話實說,早在明陽生下來之後,子嗣這方麵我便歇了這心思。”
對於自己女兒在子嗣這方麵的不順,魯郡夫人也隻能幹著急,她是過來人,知道沒有兒子,女兒在蜀王府總歸是沒什麽底氣。
好在,當時為女兒挑選夫婿,除了看重蜀王世子的家室人品以外,蜀王妃這個婆婆也有一定的原因。
蜀王妃出身商戶,是商女,最初隻是側妃,卻與老蜀王恩愛一生,老蜀王的原配王妃早早的就逝去了,也沒留下一兒半女,冊封薑閩為世子之後,蜀王妃的冊封也是順理成章。
蜀王妃雖然出身不高,當年也是有名的才女,嫁入蜀王府以後得更是賢良淑德,知書達理,這點從自己女兒嫁到蜀王府之後隻抱怨過蜀王世子,對蜀王妃卻沒抱怨過一句,就能看出來了。
“你自己心裏有著打算就好,我也不會摻和。”魯郡夫人老去的麵孔依稀看得出年輕時的風貌,“隻有一點,你們的爭鬥如何我不管,傷了明玉明陽,我絕不寬恕。”
魯郡夫人疼明玉明陽是真的疼到骨子裏去了,這其中未必沒有對薛氏愛屋及烏的原因。
薛氏知道,母親這是在抱怨明玉受傷的事呢。
聰明如魯郡夫人,自然能察覺到明玉受傷並非偶然。
但她卻默不作聲,隻是在這裏警告自己。
警告自己有什麽用,又不是自己所願。
說到底,魯郡夫人終究是薛家婦,而她現在已是薑家婦,各有各的算,再親的血緣關係也隔了層障礙。
薛氏嘲諷一笑,她也沒指望自己母親會幫自己,沒準把自己的計劃告訴母親,母親還會訓斥她不懂事。
跟蜀王世子又有什麽區別?
“母親的話我記在心中,我是明玉明陽的母親,我定用盡我的一切,護她們一生平安順遂。”
。